毛泽东长征路上的上百处宿营地——江西

毛泽东长征路上的上百处宿营地——江西

原创: 大龙

毛泽东的长征,自1934年10月18日从于都出发,至1935年10月19日抵达吴起镇,历时一年,途中穿过了大半个中国。

我们重走长征路,经过了毛泽东长征路上住宿过的多处地点,本文历数一下,以此纪念毛泽东诞辰。

云山古寺(江西省瑞金市)

毛泽东长征前的驻地在云山古寺。云山古寺位于瑞金城西的云石山上。该山由裸露于地表的石灰石构成,山高不过百米,方园不足千平方米,因远看如云似霞,故名云石山。云石山四面多是悬崖峭壁,只有一条百余阶的石板小道经过2座石门,山上有一座建于清道光八年的古寺,名为“云山古寺”。

在云石山售票处门口立着“长征第一山——云石山旧址简介”图文牌,全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云石山(原系‘云山古寺’)旧址,位于瑞金市城西19公里处。1934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从沙洲坝迁驻在山中的云山古寺。在这里办公和居住的有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人民委员会主席张闻天和部分工作人员。云石山怪石林立、绿树成荫,古寺就隐没在奇石绿树之中。从山下到山上,只有一条百余级的迂回折转石砌小道,中途还要通过两道石门,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置身山中,还能体会‘云山日永常如画,古寺林深不老春’的诗情画意。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领导机关及其领导人在这里迈出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步。该旧址于1960年修复并对外开放。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中的中央政府应为临时中央政府。

文中,云石山被誉为“长征第一山”,指的是中央苏区中央领导机关是从这里开始“战略转移”(长征)。



(云山古寺门前)


(云山古寺毛泽东住室,寺庙佛堂左侧厢房)

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旧址”牌上的文字如下: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机关于1934年7月从沙洲坝迁到云石山后,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人民委员会主席张闻天和部分工作人员在此办公和居住。10月中旬,中央政府工作人员编入中央纵队离开云石山,开始长征。”

在古寺后面有一棵大樟树,是毛泽东经常来此读书阅报的地方。



大樟树下有两只青石圆凳,就是毛泽东和张闻天(洛甫)促膝交谈处,云山古寺为他们“交心”提供了一处好场所。



苏维埃政府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住在寺内的左厢房,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张闻天住寺内的右厢房,两位主席都是被“边缘化”的领导人,他们经常相互交流、沟通。毛泽东向张闻天剖析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真正原因以及王明“左”倾路线对党的危害,张闻天深有同感。从坦诚的相交到相知,使张闻天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改变了对毛泽东以前的看法,这可以说是他后来在长征途中愈加支持毛泽东的前奏,特别是他担任党的总负责人以后。

在云山古寺里展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领导机关驻云石山分布图》,计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毛泽东同志旧居,中央印刷厂(下新屋),最高法院(曾物塘),红军医院(老祠堂),中央邮政总局(潮陂头),中央劳动局(牛路下新屋),中央造币厂(石背),中央工农剧社(黄竹陂),中央总务厅(排子脑),国家银行(下陂子),中央国民经济部和中央财政部(石下塘),中共中央局(马道口),少共中央局(老屋场),中共中央党校(杉树背),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执行局(沙排),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梅坑初中),中央少队部和总武装动员部(崠下),周恩来、朱德和李德住处(岩背)。

于都何屋(江西省于都市)

于都(雩都)老城北门外的何屋,原为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机关所在地,1934年9月上旬,毛泽东从云石山到此,住在何屋的东厢房。10月18日毛泽东离开何屋,随同中央纵队渡过贡水,开始长征之路。何屋宅前后有小院,共计房间30余间,占地636平方米。如今,何屋的门口上方挂牌“长征前夕毛泽东同志旧居”。



(于都毛泽东故居门口,于都老城何屋)

何屋门前的石碑上标明“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暨长征前夕毛泽东同志旧居”。

何屋右侧有《毛泽东同志在何屋旧居简介》,简明地介绍了毛泽东在此30多天所进行的革命工作。史载,毛泽东带着秘书和警卫员到达于都后,周恩来用长途电话要他“着重了解于都方向的敌情和地形”。而毛泽东领会了周的用意,遂于9月20日复电周恩来,报告了相关情况。正如史学家所述:“这个电报为中央下决心长征开始从于都方向突围,起了探路的作用。”在这里,毛泽东并没有赋闲,他的工作很繁忙,以至于身体不支病倒了,高烧40度,打了奎宁针,高烧依然不退。警卫员吴吉清跑到省政府给瑞金打电话,向中央报告了毛泽东的病情,张闻天立即派傅连暲医生从瑞金赶往于都,为毛泽东治病。

于都河边有中央红军長征出发地纪念园,河边有一块浅灰色花岗岩的全国文物保护重点单位标识碑(下图),上书金字:“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毛泽东、周恩来等和中央直属机关长征第一渡”。



这个花岗岩石碑后面就是渡口码头了,岸边岩石状的石碑上有杨成武题写的“長征渡口”四个大字。此渡口为当年红军出发长征的8个渡口之一。从纪念碑的碑文看,8个渡口分别是于都县城的东门、南门、西门,梓山的山峰坝,罗坳的孟口、鲤鱼、石尾,靖石的渔翁埠,渡河的时间是1934年10月17日到20日。碑文写道:“十月十八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随中央第一野战纵队,从东门渡口过河踏上征途。”

毛泽东踏上长征路的时间定在1934年10月18日。

杨坊村陈家祠堂(江西省信丰县)

毛泽东五次到信丰。1930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四军和第一、二、三、四纵队,以及信丰、广东南雄的游击队,包围并攻克了信丰城。

有史料称,当年毛泽东长征过江西信丰的古陂(固陂)时宿营于军(金)田高。毛泽东和贺子珍的女儿李敏回忆文章中说:(1934年)10月24日,妈妈抵达古陂时,看望了爸爸。妈妈向爸爸讲起瑞金县的男女老少送别红军的情景:“乡亲们紧紧拉着我们的手说,‘你们千万要回来啊!我们的亲人’……”爸爸听了后感慨地说:“我们欠根据地人民实在太多了”。

我们到了古陂镇,并没有找到毛泽东旧居。后来得知,毛泽东宿营于离古陂镇约6里的杨坊村陈家祠堂(离S325省道不远)。如今祠堂已经显得破败,而毛泽东住过的祠堂偏房小屋也倒塌了。村里还有一口红军喝过水的古井。



(中红网刊出的杨坊村陈家祠堂毛泽东宿营地)

古陂(固陂)这里通常被作为当年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第一道封锁线的地点之一。陆定一著名诗句:“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指的就是这里的古陂镇、新田村。

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第一道封锁线后,途经坪石、大塘、小河、万隆,再由广东南雄界址折回信丰九渡、油山边境向大余方向挺进。毛泽东感慨地说:从现在起,我们就快要走出中央苏区(江西)啦!

中央红军主力离开后,以项英和陈毅为主要领导人的红军和游击队,以信丰境内的油山为中心,展开了艰苦卓绝、举世闻名的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战胜了国民党军的疯狂“清剿”,保存了革命火种,南方八省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毛泽东高度评价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战略意义:“这是我们和国民党十年血战的结果的一部分,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在南方各省的战略支点。”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