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积极、更快乐、更独立,帮0-6岁孩子建立信心的5个“新版”建议

更积极、更快乐、更独立,帮0-6岁孩子建立信心的5个“新版”建议

什么是真正的自信、真正的力量呢?

有的孩子比较胆小、恐惧,不敢把心里的话说出来,甚至不敢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就很容易看出孩子不自信。

但有的孩子做事鲁莽、自以为是、喜欢使用暴力,这其实也不是真正的自信。

真正的自信,是敢于维护正义,有冒险精神,勇于剖析自我,有完成任务的毅力,以及快乐的能力。

而虚张声势、专横、甚至伤害他人的行为,恰恰是无力的表现。

孩子真正的自信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一、基本信任VS基本不信任——我能信任他人吗?

刚刚出生,还不到1岁的小宝宝,他们已经掌握了获得基本生存需要的能力。

比如宝宝可爱的小脸、甜美的笑容、哭起来让人心都化了的样子……足以从爸爸妈妈那里得到可口的食物、安全的保护、无私的爱和关心。

于是宝宝也由此获得对这个世界最初的信心:我的一哭一笑、一喜一怒,都有人在意,有人关心。

但反之,如果宝宝哭了没人来照顾,笑起来也没人理睬;妈妈期待的和我想要的东西不一样……测绘导致孩子产生严重的无力感。

爸爸妈妈和宝宝的互动,是孩子认识世界,建立自信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方式。

二、自主自动VS羞怯疑虑——我能独立行动吗?

1-3岁,宝宝已经能走能跑了,随着活动能力、自我意识的增强,更加认识到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

他们开始喜欢对别人说“不”,什么事情都想自己来,喜欢爬上爬下地玩很多有挑战性的游戏……

如果这种力量得到适当的尊重,孩子就会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起自信和竞争力。

但也因为孩子这段时间的“独立”,会显得孩子很“不听话”,这也让很多爸爸妈妈开始担忧,甚至为之恐惧。把孩子表现出来的任性,解读成无理挑衅,甚至是故意和爸爸妈妈作对,于是狠狠地处罚孩子。

或者是另一个极端——太过宠溺,不给孩子设置任何规则,孩子的无法无天让他们自己都觉得失控,也会感到茫然无力,从而导致自卑、自我怀疑。

三、主动性VS内疚感——我能成功地执行自己的计划吗?

3-6岁,孩子开始有了更多的小伙伴,进入幼儿园,开始探索更广泛的外部世界了。

有的孩子对自己的主动探索有信心,而有的孩子被批评、被处罚、被评价,觉得自己很缺少自我价值,无力感悄悄潜入。

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自信是一切社交的基础,比较重视教育的家长,肯定已经看过很多相关的建议了。

不过,促进自信是一个复杂、细致的过程。随着教育研究的进步,旧的思维方式又有了一些更新。

我们来看一下关于自信的旧建议,以及更新建议之间的对比。(父母才是个终身学习的职业啊!)旧建议:多给孩子一些赞美更好的建议:赞美可以少一点,但要更真实的赞美

总结一句话就是:赞美要更重视“质”,而不是“量”了。

即使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频繁的称赞“你真棒”也可能听起来很空洞。而且孩子是能真切体会到的。

只有当我们真心赞美小家伙时,效果才会好得多。

如果孩子真的付出了很多努力,就给她真诚的赞美。如果她没有,我们可完全可以不赞美。

另外,赞美孩子努力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最终的结果更重要。教会她努力工作得到回报,这个信息比空洞的赞美更能带来自信。因为“努力”,相对于“聪明”、“棒”来说,是一个更可控的因素,表扬孩子“努力”,会让孩子觉得——我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旧建议:批评会破坏信心 更好的建议:提供真实的反馈,并以善意提供

如果5岁的孩子自己收拾了房间,跑来跟妈妈说:“我收好玩具了!”可是妈妈看到的只是玩具乱七八糟地堆在箱子里。

这时我们说什么呢?

当然,如果说:“真是乱七八糟!你给我重新收拾!”确实不太好。

不过,要我们说:“宝宝你收拾得很好!”也实在说不出口吧?

过度批评当然不好,不过“有害的批评”和“爱的真理”之间,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啊!

我们完全可以说:“宝贝,这绝对不是你真实的水平啊!妈妈看到过你收拾得更整齐的玩具箱呢!你可以再改进一下吗?”

给孩子诚实的评估,孩子才会觉得妈妈的评估可以信任。

诚实的反馈,温柔而充满爱心,会鼓励孩子更加努力并尽力而为。

旧建议:尊重孩子的选择可以增强自我意识更好的建议:有限的选择,让孩子在现实世界中更适应、更自信

让孩子为自己的事情做决策,确实有助于孩子对自己的决策能力充满信心。

不过,我真的见过有的父母,连是否去上幼儿园、看什么电视、饭前吃零食……都完全听从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不愿意,家长就妥协了。

可真实的生活中,并不会给每个人提供无限的选择性,这确实让人沮丧,但我们每个人都得学会适应。这也算是一种因对挫折的能力吧。

旧建议:解释一切更好的建议:有时,只需要负责就可以了

确实,给孩子建立规则的时候,如果能给予简单的解释,会有助于孩子更好地遵守规则。

但这并不意味着,爸爸妈妈应该对孩子解释一切。我们也完全不需要因为没时间解释、有时候没法解释而感到内疚。

如果任何事情、给孩子提出的任何要求,都需要一个让孩子认可、满意的解释,反而会降低父母的权威感,让孩子对于“家里谁负责”感到困惑。

所以,当爸爸妈妈遇到孩子一连串的“为什么我要这样做?”时,完全可以说:

因为我是妈妈,我要求你先这样做,我们晚一点再讨论它。

在事情没发生时,很多解释都徒劳无功,而让孩子先执行,先体验之后的解释,会更有成效。

也让孩子明白:有时候我们必须在不了解原因的情况下先做事。但最终,你会看到妈妈要求你做的事是有意义的。

这个过程,也会让孩子发现自己的爸爸妈妈是可以信任和依靠的。

旧建议:接触事物越多越自信更好的建议:合理接触,更多连接

让孩子接触不同的活动,提供丰富的体验,确实有助于孩子的自信发展。不过,如果因此让孩子参与了过于丰富的课程,造成孩子过分忙碌,孩子容易“走马观花”,对每种活动都不能专注、深刻地体验了。

而且,如果孩子的日程太忙碌,爸爸妈妈就得顺理成章地“管理”起孩子的生活,而不是“分享”孩子的生活。

“管理”,比起“分享”,就没那么有温度了。

这种缺乏感情的管理,并不能构建起孩子的自尊,很不利于孩子和爸爸妈妈之间建立起真正的、亲密的联系。

因此,最好减少孩子忙碌的日程安排,让她与家人一起度过更多时光,孩子会感到更放松。在此基础上,爸爸妈妈和孩子之间的联系才会增强。

加强爱的关系,这才是培养更积极、更阳光、更自信的孩子的真正基础。

自信是我们可以向孩子灌输的最重要品质之一。

自信让一个人更快乐,更独立,更可能拥有满意的人生。

每个孩子都会经历一些挫折、坎坷,让他们在某段时间过得很消沉,产生深深的无力感……这很正常,其实每个人都不可避免。

不过,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我们能帮助孩子去战胜这些父母的情绪,帮助孩子们渐渐培养起自信和竞争力,以及更好地适应世界、对抗挫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