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贾静雯新剧广受好评,我们与恶的距离究竟有多近?

心理学:贾静雯新剧广受好评,我们与恶的距离究竟有多近?

最近有不少粉丝在后台向我们推荐一部剧,《我们与恶的距离》。



许久没有推出新代表作的贾静雯,在这部剧中饰演了一位心理状态非常复杂的女性角色宋乔安,把一位母亲的丧子之痛,和伺机报复凶手家属的纠结之情,演绎得淋漓尽致。



虽然目前这部剧还没有正式引进内地,但并不妨碍它日益高涨的讨论度,目前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9.4分。

故事围绕一场无差别杀人事件而展开:两年前,一位名为李晓明的男人,携带自制枪支,在影院中向无辜观众随机扫射,造成9死21伤。

一个事件引发了无数人起伏未知的命运转变。被害者家庭、加害者家庭和调查者家庭的生活会走向何处?凶手为什么会犯下这样的罪行?法院又该如何判决?大众和媒体对于这件事有何反应?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部剧。


被害者家属:“不敢走出阴影,因为害怕忘记自己的儿子”


宋乔安是品味电视台的副总监,她的儿子在这场无差别杀人事件中遇害了。随着儿子的离世,宋乔安像是变了一个人。



在工作上,她开始连轴转、不休息,化身成一位冷酷易怒女魔头,同事们对此苦不堪言,但大部分人都同情她的遭遇,觉得她可能是想沉浸在工作中,不去想那件惨剧。



宋乔安的家庭也因儿子的离开失去了平衡。丈夫在她精神状况不好后,有过精神外遇,两人之间争吵不断。

因为满心扑在工作上,她两次忘记女儿的生日,让母女之间充满隔阂,女儿在愤怒的时候甚至喊出:“你为什么不和刘天彦一起去死?”



宋乔安的这些行为是由于她内心深深的内疚。原来事件发生当天,她陪儿子去电影院看动画片,却因接到工作电话中途离场,出去喝了杯咖啡,恰巧错过了杀人现场。

有些人或许会觉得,宋乔安是幸运的,躲过了这一劫,但是她从这场灾难中幸存下来却无法安心地生活,她晚上常常会因梦到儿子在向她求救而惊醒。



即便幸免于难,宋乔安深受“幸存者内疚”。幸存者之所以会感到痛苦,是因为他们承受着“道德创伤”。正像宋乔安,她觉得自己作为母亲,在道德上应该保护好儿子,或者至少应该陪在儿子身边,但她没有做到这一切,所以她深深内疚,酗酒、工作和生活上的转变,都是她对自我的惩罚方式。

虽然内疚带来痛苦,但是幸存者却不愿自己走出这样的内疚,因为内疚恰恰成为了他们能想够到的与逝者保持连接的重要方式。

对宋乔安来说,她的儿子离世了,自己辛苦抚养、共同陪伴数年的重要亲人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她不知道自己该怎么面对这样的丧失,此时的内疚却成了她与儿子的紧密关系。

她害怕自己从这样的内疚中走出去,如果她能轻松地走入新生活,似乎儿子在她心中也要再次消失了。



加害者家属:他们没有犯罪,也承受着百般打击


在多数有关凶杀案的剧集中,加害者家属在事件后常常是被忽略的。而这部剧则为我们展现了犯罪者李晓明被判死刑后,他的父母和妹妹过着怎样的生活。



为了赔偿被害者家属,施害者李晓明的父母卖掉了房子和赖以谋生的面馆,在警方的保护下,揣着满腔的歉意向公众下跪谢罪。在做了所有能做的之后,他们选择了消失,同时也认定自己不配再活在阳光下。

两年来,他们住在乡下的老屋里,靠卖肉粽为生,窗户上的报纸从未揭开过,父亲怀里的酒瓶从未离手过,母亲的口罩和帽子从未摘下过。

唯一有所改变是,当初选择和父母一起“蛰伏”的施害者妹妹李晓文,在父母的逼迫下改名“李大芝”。毕竟,把女儿推出这样的深渊,是他们现在唯一能做的事,他们希望女儿能有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然而,世界上最不缺的大概就是巧合,在大学教授的推荐下,改名后的受害者妹妹李大芝来到电视台工作,其上司恰好是受害人母亲宋乔安。大芝走向“重生”的道路也变得崎岖坎坷。

她先是被宋乔安发现自己是李晓明的妹妹,隐遁已久的家人住处又被曝光。她努力把自己藏起来,想远离公众视线,平静生活却依然遥不可及。

作恶的只是凶手自己,大众却不会“放过”凶手的家人。其实这不难理解,大众在思考李晓明为什么会作恶的时候,自然会想到他的社会经历和他的家庭环境。

然而,与人们的想象不同,李晓明的父母并非穷凶极恶之人。在事件发生前,他们一直过着非常平静的生活,守法且平凡。李晓明的妹妹也是学校的高材生,有着新闻理想,专业技能过硬。



这一切大众并不那么关心,人们对于恶的认识还是那么简单。他们似乎把恶当作了某种镌刻在基因里、流淌在血液里的东西,只要某个人犯罪了,他们的亲属就都难逃干系,或者这一家人都是危险分子。

这种对“恶”的粗暴划分,其实是他们用刻板印象来解决自己的认知失调,用贴标签来简化个人的思考。

他们将李晓明的家庭环境视为恶的温床,将他的家人也视为潜在的“帮凶”,是他们面对这件犯罪事实最节省精力、又最能发泄情绪的方式了。

同时,在这样的言行下,他们在心理上似乎也完成了对“恶”的攻击和报复,既能平息自己面对犯罪事实时感到的恐惧和愤怒,还能满足自己潜意识上成为制裁者的权力渴望。某种程度上,他们要的正义是满足自己的。


调查者:他想知道恶从何而来,却被


基于9死21伤的犯罪结果,李晓明被判死刑对人们来说是确定无疑的事。对法扶律师王赦来说,问题不该这么简单。

他愿意帮李晓明辩护,认为他有可能患有精神疾病。



为此,他所遭受的不仅仅是社交网络上的辱骂,还包括在法院门口被愤怒的民众泼粪,甚至他怀孕的妻子也被人发私信,威胁她和年幼女儿的人身安全。在巨大的压力下,一向支持他的妻子,实在无法忍受回到了娘家。

后来,律师王赦终于向妻子坦白自己这么做的原因:律师王赦年幼时被母亲送去育幼院,原生家庭关爱的缺乏,导致他差点坐上黑帮火拼的火车。因为迟到两分钟,他错过了,但他最好的两个朋友,一个死了,一个被判无期。他觉得自己距离那个位置上的恶人其实也没有那么遥远。

早年的经历,使他比一般人思考犯罪更加地深刻。他觉得,有些人会犯罪,可能是因为成长过程中出现了某些问题,最终行差踏错地成了罪人,并不是在本质上就生来是恶人。比起一杀了之,他认为更重要的是探究其出现非常态行为的原因,以及探寻有没有可能避免此类事件发生。

所以他会在李晓明突然被执行枪决后,崩溃发出质问:“他杀人,他是应该要死。他就算生病了,如果真的罪证确凿,也可以判死刑没有关系。但为什么要(在真相被发现之前)这么粗暴地夺走一个年轻人的生命。我到现在还不知道他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做,他死了以后,就再也没有人知道了。”



但显然,除了律师王赦以外的更多人,对李晓明的死是拍手叫好的。他们觉得,即便是处死一个在意识不清时犯下杀戒的精神病人,对社会而言也无足轻重。



这部剧最大的特点,就是让我们从更多视角了解社会现实。这原本会让人以为,这样我们就能更容易看清,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然而实际上我们却发现,并没有一个最终的真相存在。

所见之处到处都是矛盾:受害者家属面临的矛盾、加害者家属面临的矛盾、调查者身上面临的矛盾。

这样暧昧不清的状态是令人痛苦的,我们发现自己没有一个可以完全安心站着的立足点,在我们面前的仍是一团迷雾,等待我们去仔细辨析和认识,去寻找一个更好的位置,去思考一个更好的态度。

但这往往才是现实。没有什么非黑即白的真相存在,更不会有绝对正确的真善美。这个世界上原本就有很多东西是说不清的,试图去说清,往往是通过幻想给自己的情绪带来一些安抚而已。

如果我们真的怀着悲悯去走近每一个人,我们会发现无论他们的故事乍一看是多么的极端,他们和我们的关系,都没有我们曾经想象中那么遥远。他们身上和具有和我们共通的人性,无论是闪光的人性、还是黑暗的人性。



这部剧的编剧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有点失望大家纠结于死刑与否、新闻伦理、精神病被污名化等具体议题,而忽视这部剧本身带来的思考:她更喜欢这部剧的英文名The World Between Us,她希望我们能够抛下所有的标签重新认识所谓的“恶“,思考我们与恶之间的距离。

也许,我们作为一个成年人的考验,是不再在每次面对复杂性的时候,都如同第一次遇到时一样失望。我们不再幻想,因而不再失望,这件事其实和外界与他人都没有什么关系。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思考能力有更多的信心,能更好地容忍暧昧不清的局面,多一些耐心去理解,从而寻找到更好的解决之道。

定义“恶“的一瞬间很容易,贴标签的过程是短暂的。但我们真正要面对的是从那一刻开始的、此后的漫长的生活。而这些生活,都无法只通过标签恶来达成任何的缓解。

我们只能面对生活,那是我们能做的唯一一件事。


今日互动:你敢不敢在今天的留言区,写下你曾经做过的最阴暗的一件事,或者是你有过的最阴暗的一个念头?期待你们的故事。

欢迎关注头条号“知我心理学”——2018年度健康头条号。

400万用户信赖的心理学社区,在这里找到你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