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给我们最大的利好,是少点浮躁,多点匠心

科创板给我们最大的利好,是少点浮躁,多点匠心

2019年4月17-19日,由投中网、投中信息主办,投中资本协办的“第13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在上海外滩W酒店举办。本次会议主题为“看多中国”,来自国内外上百家私募股权机构汇聚一堂,对当前行业热门话题展开讨论。

在主题为《医疗器械投资--国产设备的春天来了》的圆桌论坛中,盛山资产创始合伙人甘世雄、鼎心资本合伙人郭瀚华、济峰资本创始合伙人余征坤、征和惠通 医疗合伙人张志玲、联新资本执行董事朱音就“国产医疗器械设备的发展红利是否真的来临?”“如何看待科创板”等话题分享了看法。本次圆桌对话由联创永钧管理合伙人亢辉主持。

以下为“第13届中国投资年会”“医疗器械投资--国产设备的春天来了”圆桌对话的精彩实录,投中网整理。

亢辉:各位下午好,在贵宾室我们已经讨论得非常热烈了,第一个国产设备的春天是否真的来了,这是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另外探讨前,我想先做自我介绍。

联创永钧资产规模400亿,我主要是做医疗板块的负责人,我们有产业资本做基石,有小20亿的产业基金,我们只能是叫并购基金,来专门投除了药物以外的医疗项目,医疗器械、医疗服务。今天借这个机会,我想我们的春天是不是真的来了?希望大家各抒己见。

“我们的春天是不是真的来了?”

甘世雄:这群里我年龄最大,因为我自己做实业出身,原来在汽车行业和医药行业待过15年,后来做投行,然后做基金。盛山资产成立了5年,专注做大健康领域的股权投资。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家电和汽车行业的今天,可能就是医疗器械的明天。因为医疗器械整个作为制造业的升级,它是有一个逻辑的。整个国家不管是机械、电子,还有很多新的技术,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才有可能实现国产替代。所以这个春天的到来,是需要等待的。但是现在我认为已经是逐渐在到来,因为就以我们华为手机为代表,很多人把苹果手机换成华为手机。像比亚迪汽车最新款的“唐”,就连上海这样城市的年轻人都在开比亚迪“唐”。医药行业的积累我想差不多已经到了这个阶段。

郭瀚华:我是鼎心资本的郭瀚华。我是学临床的,我认为国产设备的春天来了。其核心是一帮海归回来,带来了高起点的技术。这样的高层次的人才回来提升了我们的档次。另外很多细分领域比较高端的,在国产我们也积累了十余年,也到了突破的临界点,海归起点高,市场大,我们能够找到更多的数据,而且是有可能是我们亚洲人和中国人更有特色的数据,所以我完全同意这个观点。

余征坤:我是济峰资本的余征坤,个人做资本时间长,2005—2015年负责IDG医疗领域的投资,2015年出来自己的基金济峰资本。我们专注于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所以我们投资范围比较广,包括药品、器械诊断,这都是我们重点的投资领域。

我们今天这个话题就是器械,器械包括诊断,其实也是我们重点的投资领域,我们大概有超过50%、60%的资金是投在于这一领域的,对这个领域比较看好。一个是器械的研发周期相对于药品来说投入比较短,投入相对少,不像新药做七、八年时间长,但是做医疗器械研发一般不用那么久,投的钱少,而且等到将来盈利到了二级市场,很多高值耗材的估值和创新药的PE倍数差不多。从这个角度来看,器械不管是从增长的角度,回报的时间、回报率的角度来说还是一个不错的领域。

张志玲:我是征和惠通的张志玲,先简单介绍一下公司。征和惠通,一个是打造超级项目池,和政府机构合作,以及知名的头部机构合作。另外我们会打造一个“千里马”项目,明星项目也好、独角兽项目在十个亿美金估值以上的,我们千里马是在10亿人民币左右。第三是我们很强募资能力的团队,赛道上重点是医疗板块、TMT和消费,同时也有娱乐和教育。我是主管医疗的合伙人,所以我们重点是像刚才余总所说的,我们很看好医疗器械的板块,主要是在于说第一器械比医药风险小一些,容易跑出来和看得明白,主持人今天给到的话题也很好。

我个人原先是产业出生的,我是觉得医疗的春天来了,只是在部分的细分领域我们还要加把劲,但是大部分的像高值耗材的领域,我们有些甚至是超过国际上的一些好的产品。

朱音:大家下午好!我来自于联新资本,基金是2008年成立,现在总的管理规模是100亿人民币,我们主要的投资行业一个是科技、一个是医疗。医疗健康这个板块,我们投资时间不是很长,但是布局的项目基本上还是涵盖了各个细分领域,从药到器械一直到服务和流通。对于国产设备的进口替代这一点,我们是非常看好的,除了前面嘉宾所提到的,一个是上下游产业链的数据逐渐成熟,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机会,第二个是比较有强的海外的华人团队开始回到国内开始创业,也带来了很多技术上的支持。除此以外,国内的环境对国产设备的支持比较大,从医院和患者的角度愿意以开放的心态与国产的器械公司进行合作,来协助和提高国产设备的性能和研发的进度。另外,医院层次更愿意使用和购买,政府也对国产设备提供了不少支持的政策,所以对国产化设备我们是看好的。

亢辉:我们讲春天来了,基本上所有讲这个话题背后的逻辑基础是什么?个人认为是有三点,第一个在座的都是业内人士,我们所讲的医疗器械品,国内是1:0.15,国际是1:2,这个空间是现实空间,也会迎来发展的空间。作为投资来讲,基本投资逻辑来看,这里面是有大的活力机会,这是一点。第二个是政策红利的春天到来了。最后是整体的先进度、科技度,国产医疗已经赶得上了。可能和GPS(GE、飞利浦、西门子)相比,大型设备会有一些差距,但是1.5T的MRI,64台的CT,国产这块适应度完全够了,性价比超级好。个人是非常肯定国产设备的春天来了。

接下来我们看三大板块,其实所谓医疗器械,IVD、高值耗材、影像。这一块各位老总结合每家所能投的和所涉及的投资项目上来说,跟大家分享一下,在这三个板块的一些认识和心得。

IVD、高值耗材、影像三大板块发展之辩

甘世雄:虽然医疗器械春天来了,在项目实际投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困惑,比如我们投的其中两个板块:生物医药和器械。器械真正有爆发性增长的企业并不多,器械和药物还不完全一样,尤其是器械我个人感觉未来还是有很多的难点和痛点,这是整个投资过程中暴露的。不管是大型设备还是高值耗材,包括现在的IVD,我觉得是有几点,一个是中国的医疗器械公司本身特别散和乱,很多公司比较小,医疗器械公司把产品研发出来后拿到证,我认为这没什么了不得的,能否卖得出去?能卖多少量才是关键?当然现在很多的研发,很多的产品,仅仅还只是停留在初级的跟随阶段,甚至是在器械里面,与药相比都还是有很多的差距,而且一个产品出来以后一大堆公司都跟风上,像现在的体外诊断。所以我认为即便是春天来了,也是早春。这当中很多的赛道都是一堆公司上来,以后可能面临着被淘汰。

亢辉:还有可能倒春寒。

甘世雄:对,投器械我们主要关注三个点:

首先,是器械的研发,你必须要有特色,你不能仅仅是追随海外的东西或者世界一流的东西,还需要有适当的创新,并且有的东西走到最后阶段不一定能被市场接受,因为器械这个东西,医生是市场领袖,要让他真正认可使用不是那么容易的。

第二个渠道能力、销售能力特别重要。器械是否符合医生的使用习惯,再接着就是企业品牌的影响力,产品进医院很难,进去后让医院再替换成别的供应商也很难。我们现在有很多的产品,我就见过你是好的技术研发者、好的科学家但是能否拿到证?拿到证以后能否销售5000万、1个亿、3个亿?而且很多是拿到证没办法用,你自己无法IPO,也没有人收购你,你拿到证能否管用?

其次,还要看终端服务能力,临床服务能力,这跟卖药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认为器械看似很不错,风险低,我们越看会越理性评估项目,不轻易在项目上压重注,因为能不能IPO?IPO不行,能不能被收购?谁愿意以三倍、五倍收购?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郭瀚华:我可能相对乐观一些,首先来说器械品类多,第一大的就是IVD,IVD就是比如说化学发光,可能国产不到20%。以新产业为代表的已经突破了,这些公司突破的路径都是以一、两个单品,可能两三个亿也够上市了。那在这中间的话,化学发光是一种方法,很多的试剂都可以升级,那么这中间有蛮大的机会。这两天比较热的就是基因的检测。

我们国内的检测它能做几个基因组的检测,而国外是可以做到几百个,这中间我们的差距还是蛮大的。这还是有蛮大的空间。

还有第三大品类是心脏的介入,国际上无先例,中国人能否做出来,我不敢说,也不知道,但是我们可以观察。我觉得至少有人敢做了,敢研发了,而不是跟在后面了。

第四大的骨科,像脊柱、关节的外资占得多,但是外资一个差不多可以用二十年,虽然看着是贵个一、两万,但是人家能够用那么久,算下来还是便宜的,医生也是认可的,也进了医保,那是否现在我们的创伤多了,我们的材料学能够提高一点,也能做好一点,金属的我们质量做好一点,那在可吸收上面,我们和世界也是同步的,是不是也能做出东西来,很多的细分领域我们还是蛮有机会的,所以我还是比较乐观。

余征坤:器械三个领域:IVD、器械、影像。先说说IVD,像化学发光生化这已经由大公司形成格局了,再投没意思。但是有一个特别大的领域,就是基因检测,这是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是永远都是一个非常主流的一个热点,将来人类所有的疾病,不仅仅是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甚至是连某些感冒都和基因相关。所以这个基因的市场特别大

第二个说到器械,很多很乱,投到小的公司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否IPO,不能IPO能否卖掉,我们在器械的投资逻辑非常简单,我们就找大的领域头部的公司,我们投了中国最大的康复设备公司,我们投了中国最大的腹腔镜手术的公司,我们也投了中国最大的口腔的器械和耗材的品牌公司。包括在心血管领域,这也是一个特别大的市场,我们投了最大的做外周血管心脏支架的公司,心脏支架我们投了一个,规模排第三。第三的原因是第一、第二已经上市了,像微创、乐普早已经是上市公司了。所以我们将各个细分领域比较好赛道的头部公司,我们基本上都去做了布局。

最后说一下影像,影像确实我们不太敢出手,原因比较复杂。影像超声,我想很难有人超过现有的两家大公司,因为这两家做得非常大了。

亢辉:这不是所有机构,可能目前来说,国内和国际上的不同之处,可能影像市场大,但是恰恰不是一般的公司能够渗透的。我们和产业资本结合,要不然自己投,哪怕是百亿也不敢投。这是确确实实从整个市场度、技术度要求点太多了。

张志玲:刚才讲到影像设备这块,去年我们整体上也都看过一遍,主持人也讲实际上一般的机构是不太敢投的,那我们也就是那一般的机构。好的机构就是好的已经投下去了,另外第二个就是对于影像设备需求量很大,但是对于医院的配资,社保上,还有进院的批准,从省到市再到院,这个流程特别长,所以一台设备要从招标开始到落院,周期太久,所以从机构的属性上来是,不太符合我们的状况,但是机会还是有的,就是需求量还是在的。

对IVD这块,基因测序我们也很看中,国产也非常有机会,第二个就讲到更细的案例,基因检测这块不单是肿瘤,罕见病这块。比如说浙大妇幼检测到一个很罕见的,小朋友没办法吃全蛋白链的产品,吃下去就呕吐,没办法正常上学和吸收到营养,这就依托基因检测,测出来有这样的问题,然后配合到这一现象,然后特定制订营养,家里改变掉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现在小朋友就很正常,所以老百姓是能看明白自己的需求。

我们着重点的地方就是高值耗材,刚才余总也好、甘总也好讲到了特别多的企业,特别凌乱,很难看明白。我主要看这个产品有没有上市公司买,有没有销售业绩,再推这个是不是医生喜欢的。刚才讲到骨科领域,我们就投了骨科领域的运动医学,因为运动医学现在全部都是进口产品,国产的特别少,因为它结合了软组织和骨头一起要做的手术和技术本身是比较难的。

另外是一次性耗材这块,刚才讲到医生很难用我们的国产品牌,其实是习惯问题,强生也好、其他的品牌也好,大部分是临床医生在大学的就已经使用了他们的产品,教育成本一开始就会有,而国内企业没有这样的学术资金支持,但是并不代表我们跑不赢,在这块的布局我们希望通过医生实际的需求能够达得到,同时缓解社保的压力,另外作为机构来说,我们希望产品跑得出来,所以看市场需求和消费通道,以及到底它是符合IPO还是并购,我们再跟企业包括头部的合作,来帮助项目方来达到这样的项目需求。

朱音:我们讲讲对这三个领域的看法,影像这一领域确实门槛高,无论是从资金还是从团队要求,或者是报证、拿证的时间、市场推广时间都是非常长,包括销售的不确定性,我们是对这块比较看好的,第一个是市场比较大,第二个影像我们认为是一个平台,不仅仅是拍一张片子,之后与方方面面的医疗环节相结合,包括基因诊断和肿瘤、手术机器人都会有结合的点,所以是一个比较值得去关注的领域,当然做起来的风险确实比较大,因为现在也有一些新的技术,包括提到小型化,或者是其他比如AI领域的拓展,有方向,但是什么时候落地,还需要很多的创业公司推动。

IVD方面,传统的IVD看上去上市公司的规模效应已经足够强大,每个细分领域都会有一些布局,创业公司在这个领域里面找一些还未被占据的赛道,可能是有一些难度。

对于基因检测的领域,我们也是非常看好的。可能相对来说稍微慢一些的是上游的设备和试剂,到中游的数据处理,目前来看是应用层面的一些,比如说专病,特别是肿瘤检测的事情是最快的,而且确实国内市场最大、最急需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刚才大家判断的一个是看销售的渠道,与医院、医生合作落地的能力有多强,另外是要看它技术的水平和临床实验的结果。目前来说,都有可能走通。

最后是高值耗材这一方面,高值耗材因为价格目前来看还是比较高,还是可以大家作为重点的领域在看的。当然它所面临的困难前面都提到了,研发难度高,前期的成功很多时候是无法说明,需要很长时间的随访,看后续的情况和考验,包括在临床上需要有比较强大的销售渠道去推广、去帮助教育医生,所以对这一领域,确实考虑的方面比较多,有时候你会更加关注它绝对的技术强点,有没有超越同行。

但是很多时候从另外一个方面考虑,它是否有平台的拓展性,以后是否会有更大的被并购的价值,所以确实考虑的方向是比较多的,所以我也同意几个大佬的说法,要跟产业资本好好配合,我们也是会在产业方面做尝试。

亢辉:我们是在投资实操领域一直有一个问题,在整个的医疗器械投资项目里,他们整个的销售领域是要加快的,在很多时候销售的能力很强,冒的概念很多的时候,如果觉得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没有太多的升值概念。

实际上我个人认为恰恰是在我们医疗项目里面,它的特殊性是因为所有的医疗器械的重点并不是技术的含量,更重要的是应用场景、适应度。所有我们说到了医院有没有人愿意用,谁来用。所以这一块如果一个公司在贸易上的渠道和功能强大,是加分项,这是区别于其他行业的一个点。

另外从所有的投资商来讲,大家都是业内人,讲的一个定义是以退定投。那时候我们投医疗器械,一个是IPO,但是真的很难,之前特别是8年前,投医疗器械的不多,因为太难上市了。第二个是并购,国际惯例,所有的并购案子里面最多的是这个行业,很多东西我们抓技术点来做,现在大家也感觉到了,可能是每个人都感觉到了,我们当前出了一个科创板,科创板恰恰和我们这个行业很大的契合,所谓的六大行业,但是其中和我们所投的这个行业契合度很高很高,因为这需要高技术、高科技、高研发投入的一个方面。而且投这一类的项目,一定是有这一过程的。

科创板是巨大利好,重研发导向让人沉下心

亢辉:“我们现在有了新的退出路径,有了科创板,各位老总如何看?

朱音:对于科创板,我们的感觉跟大家是一致的,就是说确实是为咱们投资的退出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渠道,因为原来主板的几个,还有中小板的标准,以及与医疗器械所强调的研发投入,强调技术领先一定程度上是有一些偏差的,而在现在的科创板出来,会是接下来大家关注和力图去实现重点的途径。接下来我觉得主要的还是要关注政策具体的落实情况,因为目前来看,有些大的条条框框和规定已经渐渐地不断完善了,所以也为以后的准备报备和已经报备的企业提供指导作用。不容否认,投资的时候讨论怎样退出会是大家讨论的方面,但是落实到最后,还是基本面更重要一些,可能是一个附加的机会。所以这也是企业抓住好的一个机会,去做尽快的尝试。

张志玲:这是挺让人兴奋的事情,因为去年看项目的时候,项目方还没有那么激动,现在再去看项目的时候,每一个项目会说我们上科创板一点问题都没有。

第二句话就是估值上来了,因为这个状况,原先你看中小板或者是看主板也有一些可以对比的,但是现在政策逐渐越来越清晰,也没有到我们这块,没有很多的案例可讲,所以估值是难度大的问题,这也是一个状况。

第三个是我当然觉得未来能够上科创板是好事情,前面讲到了在海外大部分还是以并购为主,能否上市,我都会跟项目方说,我们一定会有很好的成功的退出路径,至于是并购还是上市,很多时候我没有给出说法,我们还是奔着项目跑出来,最后项目能够退出的角色,所以没有限定好科创,在目前还微明朗和清晰的情况下进行解读,当然我们也是积极培训这块的知识面。

余征坤:科创板我们看好,我们所投三家已经被上交所受理了,最大的好处是,之前大家所说的创业板,最后一年三年的净利,最后卡着的是六、七千万的净利,这对所有做药的公司都是巨大的灾难。如果一个做手术机器人的公司,做人工智能,不管是图片的公司,还是辅助诊断或者是辅助治疗,比如说像很多看肺的CT、看结节的东西,有一些手术规划的东西,还有人工智能用来看眼科疾病的,这样的一些公司你要指望它赚到七千万的利润才能去IPO的话,这条路很长,可能十年未必能够做到,但是有了科创板,有很大的研发投入,有创新的技术,就给他们开了这样的口子,所以我认为对于这样的创新器械和新药,科创板的口子对整个的医疗健康领域都是非常大的利好,因为科创板并不是所有的都能上。所以比较幸运,我们还算是其中的一个方向。

郭瀚华:科创板肯定是巨大的利好,具体到医疗器械,对我们来说门槛不低,首先来说它还有五条,前四条收获利润、财务挂钩,最后一条对于估值的要求也是比较高。即使是港交所最开始制定生物医药的时候,也划了15亿的线,那么器械来说的话,还是要达到这个来,我想肯定是有,也只能是从前几大品类投资去找。现在国内报的是启迪的瓣膜,最后投的时候肯定是30来个亿,像子宫胶囊的,它最后一轮估值也是50亿了,我们非常关注,但是我们是投了子宫胶囊的第二家,我们希望借着科创板的东风跑好一点,然后我们日子好过一点。

甘世雄:大家谈得挺多了,我想从另外一个维度来看问题,科创板肯定是一个利好,但是有一个过程。因为真正上来以后,我认为有两个参考的维度,投资公司每家要找准定位,现在市场上这么多的GP,其中很一大部分公司要被淘汰掉,活下来的会往头部走。

第二个是在投项目的时候,要么是投到头部公司,但是头部公司就那么几家,投不了头部的公司怎么办?

再者这么多的公司,少数上市了,上不了市的怎么办?还有现在都知道能上科创板好,项目估值那么高,等上到真正的科创板,就是市场化定价,我们看看今天的香港和美国有些公司股票卖不出去、没人接盘。如果你没有自己真正核心的东西是不行的。但是我认为科创板的导向让我们多少人沉下心来做研发、做技术、做匠心,可能最后还是要靠这个,我们完全不要往原来的老路上走,资本市场玩了一把就跑,跑不了的,大股东要锁三年的,我敢说三年以后很多公司要面临退市,根本跑不掉。

所以回过头来静下心来,不忘初心,认认真真做研发,认认真真投优秀科学家的公司,这可能是科创板带给我们最大的利好,少点浮躁之心,多点匠心!

亢辉:讲科创板,我曾经在二级市场也是沉寂了很久,科技板要看第一个我们真研发的投入是真的,一定要落实这个。它的科技领先性要倒退,它的研发投入是真实的。第二步是严格来说,现在来讲的话,我们这个行业超过30亿的估值上科创板,你要做好吃药的准备。我们现在喜欢的是10亿,一个亿的销售额还不平的时候,这也是科创板机构最喜欢跟的票。这在我们投的点,我们现在最怕的是科创板泥沙俱下,那就要出大事,但是我认为这是不会发生的。(文/陈姿羊、刘洋、陈蓉 来源/投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