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陈独秀几乎落泪的近代中国湖湘精神,从这三个人身上来看!

让陈独秀几乎落泪的近代中国湖湘精神,从这三个人身上来看!

有人曾经说:“半部中国近代史,皆由湘人血写就”,还有人说,世界上最倔强的三大种群就是德国的普鲁士人,英国的爱尔兰人和中国的湖南人。在近代中国确实可以发现很多湖南人的身影,维新派为变法流血第一人谭嗣同,宪法流血第一人宋教仁,同盟会为革命断颈第一人刘道一,留日学生为正义事业蹈海自绝第一人陈天华等等。

1920 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欢迎湖南人的精神》,那么今天我们就从选择三个湖南人来看看湖南人到底有着什么样的精神,竟会让陈独秀都差点落泪。

奇人杨度

说起杨度这个人可能大家都不太熟悉,但是他曾说过一句话,“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从这样一句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的宣言中我们就能看到杨度此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

杨度年轻时照片

之所以说杨度是个奇人,是因为在整个近代中国,没有任何一个人想杨度这样,先后投身到几个截然对立的政治派系中,游走在流氓和革命者的边缘,却能受后世敬崇。袁世凯复辟时,杨度和胡瑛、孙毓筠、严复等人发起筹安会,为袁世凯出谋划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杨度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倾向于孙中山。晚年移居上海,寄居在青帮大佬杜月笙门下。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在1929 年秋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所以杨度奇就奇在他角色转变之多之广。

杨度手书

要想了解杨度人生前期的活动,必须要从他的师承开始说起。他的老师湖南名宿王壬秋(王闿运),王闿运是什么人呢?王闿运是一个一生都在致力于帝王之学的人,帝王之学就是物色、选择、拥戴和辅佐“非常之人”成帝成王的学问,王闿运还曾想将其帝王术卖于曾国藩,但是遭到了曾国藩的拒绝,并且再也没有得到曾国藩的重用。

王闿运画像

杨度既然习得帝王术,就想将其卖于帝王家呀。所以在1915年袁世凯要做洪宪皇帝的时候,杨度等人就站出来支持,那时候的他认为他是在“救国”,当时的天津《广智报》发表了讽刺漫画——《走狗图》来嘲讽杨度和胡瑛、孙毓筠、严复等人,杨度还说:“我等倡助帝制,实行救国,何恤乎人言。我狗也不狗,走也不走。”

然而从事后来看,洪宪帝制就是一场闹剧,杨度的帝王术没来得及施展就已经结束了。1931 年,杨度行将就木之时,他给自己写了一副挽联说“帝道真如,如今都成过去事。医民救国,继起自有后来人。”这个“帝道”, 也就是他曾经所学的帝王术,到最后被自己彻底否定了。

袁世凯

杨度一生中角色的不断调整,其实是他在不断寻找救国之路的一种体现。杨度曾经在日本留学时认识了孙中山,但是他们政见不同,杨度坚持君主立宪,而孙中山坚持民主共和,虽然如此,杨度在回国之际还和孙中山约定若将来失败就来投奔孙中山。1922 年,广东陈炯明叛变,孙中山先生退居上海,这时杨度突然前来投奔,从此,杨度走上了民主共和的道路。

后来在北京杨度通过《新青年》等刊物认识了李大钊等共产党人,接触到了共产主义学说。在当共产党人陷入危险时,他倾尽全力,四处奔走营救。1929 年杨度迁居上海,经人介绍,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天,经周恩来同志批准成为秘密党员。

《新青年》杂志封面

杨度一生坎坷,几经曲折反复。但是他的目标一直都是“救国”,他的身上秉承的是湖南人“经世致用”的精神。

书生曾国藩

曾国藩的前半生,走的就是一个书生读书致仕的道路,直到他官居从二品礼部侍郎。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起义,曾国藩可能会继续过着读书养气的日子。1852 年太平天国爆发最高潮时期,曾国藩在朝廷鼓励地方团练的政策下走上了投笔从戎的道路。他仿照戚继光的治军之法,组建了一支以师徒、亲戚、好友等人际关系为纽带的地方团练——湘军。

我们都知道湘军开始的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靖港和九江的失败差点让曾国藩丧失了继续带领湘军战斗的信心,幸好幕僚们的及时劝阻,才将他唤醒。另外在执掌湘军前期,职责不清的问题一直纠缠着曾国藩,让曾国藩行事起来处处掣肘。

曾国藩

曾国藩最能体现湖南人精神的地方就在于他的军事思想——“扎硬寨,打死仗”,这其实也体现了一部分湖南人的性格特征。湘军前期的接连失败让曾国藩信心极度受挫,但是醒悟过后的曾国藩就彻底展现了湖南人体内的韧性,这从曾国藩一系列失败后上书给咸丰帝的奏折中可以看出来,他将原先的“屡战屡败”修改成“屡败屡战”,希望咸丰给予湘军更多整军备战的机会。屡败屡战的精神就是曾国藩后来的制胜法宝,一直支撑到他攻破天京城覆灭太平天国运动的最后一刻。

心忧天下左宗棠

左宗棠的前半生也是一个书生,但是他不像曾国藩那样顺利考中进士,只是一个举人。但他并不是一个沮丧颓废的人,23 岁结婚时,左宗棠给自己写了一副对联——“身无半亩, 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作为对自己的勉励。

左宗棠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后来左宗棠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第一位贵人——湖南巡抚张亮基。在他40岁时,时值太平军进攻湖南,在胡林翼的举荐之下,张亮基力邀左宗棠入幕,左宗棠由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再后来就是加入曾国藩的湘军,立下汗马功劳后被曾国藩举荐成为浙江巡抚。1867 年,左宗棠奉命为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率军进入陕西攻剿西捻军和西北反清回民军。

左宗棠西征

1870年,新疆阿古柏叛乱达到顶峰,左宗棠极力主张收复新疆,加强边防。李鸿章以加强海防为由,建言放弃伊犁地区。左宗棠坚决反对,向朝廷承诺,给他三年,必能收复新疆。后来就是左宗棠抬棺征新疆悲壮豪迈的场景,从肃州行军几百公里到新疆哈密,左宗棠拉开阵势,准备与俄军决一死战,最终俄军迫于压力,和清政府签订了《伊犁条约》,中俄按图划界。

左宗棠收复新疆

左宗棠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是他在官场上却由于耿直的性格招惹了不少的猜忌。状告左宗棠的奏章多如雪花摆到慈禧太后的面前,但慈禧的心里却很明白:谁能够不花朝廷的钱,又能够为朝廷办事。特别在自筹军饷方面,左宗棠是个好榜样。对于这种情况,慈禧太后还特地为左宗棠下了一道公文:“三十年不准参左”。

光绪十一年,74岁的湖南人左宗棠在福州任上喷血而亡,临终口授奏章,还不忘加强国防,要求建立海军。接到丧折后,慈禧太后即刻颁布诏谕,追赠左宗棠为太傅,谥“文襄”。在诏谕下达后的一个夜晚,福州暴雨倾盆,一声惊雷将东南城墙撕裂一个几丈宽的大口子。当时的老百姓说,毁我长城,此乃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