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7岁男孩跳桥的网络评论,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育儿观”

上海17岁男孩跳桥的网络评论,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育儿观”

上海17岁男孩跳桥事件相信在这两天里已经刷了不少小伙伴的屏了,对于这件事大家热议的重点都在于,心理健康和负面情绪的排解……

而这些都是毛妈在以前也一直有强调,也一直有分享的:

高情商的孩子怎样处理负面情绪?美国心理学家推荐了这6招!

美国儿科学会推荐:从这50件小事出发,培养3-12岁孩子的情绪管理技能

快乐的父母才能养育出幸福的孩子,每个家长都应该记住这10句话

每个娃必学的情绪管理,怎能少了这本书

……

所以,这次毛妈想从一个不一样的角度谈谈这件事。

在这次事件发生后,很多人留言说孩子自私、不考虑爸妈的感受、父母老了怎么办……





面对这些评论,一个博主说了这样一段话:



这些获赞如此之高的评论,表达的中心都是,孩子生下来就是为了父母的。

前段时间,那个因为孩子没考到95分就把孩子丢在高速路入口的新闻也是如此。



我们孩子的人生似乎是建立在“父母的感受”之上,只要你让爸爸妈妈不高兴了,你就不是一个好孩子。


百花奖、金鸡奖的双料影帝姜文在《十三邀》被提问说迄今为止之最大的失败是什么,姜文想了一圈说,我跟我妈的关系怎么也处不好。

直到母亲去世了,姜文也还在想为什么自己跟妈妈的关系会处不好。



在他记忆里好像无论做什么,母亲似乎都对他不满意。姜文把中戏的录取通知书给他妈看,他妈却说你还有衣服没洗。他效仿着别人给她买房,他妈也还是住在旧屋里。

姜文对他妈妈最后的印象就是,她老有一种不高兴的样子。



父母在围着孩子转的同时,孩子也总在围着父母转。

孩子愿意做让父母高兴的事情,于是父母就拿自己的情绪“命令”着孩子,渐渐的孩子就迷失在让父母高兴,而忘了怎么让自己高兴中。

当姜文不再创作电影,回到现实生活当中时,他又会觉得像回到十几岁时那样,不自信,也不知道自己要干嘛。

之前看到一张很好笑的图,家长跟孩子说“我希望你能得到世上任何你想要的东西。”孩子问了一句“那我能吃冰淇淋吗?”家长说“不。”



我们常常也会看到父母嘴上问孩子你想吃什么,想吃什么都可以,但是当孩子说炸鸡、布丁、汉堡时父母就会拒绝。

每当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变得很困惑,我到底要怎么选。

为了孩子好,父母总会“偷偷”帮孩子做决定。可是在这种模式下长大的孩子,会面临着一个问题,他们变得不认识自己。

我们以为是给孩子节省了时间,选好了一条好的道路,殊不知却绕了一条最远的路,让孩子把自己弄丢了。


台湾著名教育家李崇建老师在TED上分享了一个故事,有个妈妈带着自己资优生的女儿来做咨询。



女儿辍学了不想再去上学,因为在学校里没有朋友。在做咨询的时候,李崇建老师问她你想要你的妈妈在旁边吗?

妈妈抢答说,你说啊,要妈妈在妈妈就在这陪着你。我女儿跟我关系很好的,无话不谈的。

女儿考虑了一下说,不想要妈妈在旁边,妈妈听到就带着失望的表情离开了。这真的叫允许孩子自己做选择吗?

在咨询的最后,李崇建老师问了小女孩一个问题“你愿意和自己当朋友吗?假如现在有个xxx在这,你愿意和她当朋友吗?”

小女孩摇了摇头,不愿意,她太糟糕了,太不ok了,我不想和她当朋友。

因为每次小女孩和妈妈说自己在学校没朋友时,她妈妈就会骂她,会对她有很多意见,还会表现得很难过,久而久之孩子觉得自己真的很糟糕,所以才没有人和自己当朋友。



多次“被决定”的孩子,连认识自己的机会也没有,只能将父母的差评当成自己的性格。

这位妈妈关注了孩子的方方面面,却忽视了最应该关注的事情——孩子的内心。

漠视了孩子内在的感受和想法,导致孩子内心情感的极度缺失。没办法与别人做朋友,也没办法与自己做朋友,到最后连孩子自己也变得不喜欢自己了。


搜狗CEO王小川对他妈妈的形容就是,对我抱有极高、极高的要求,总看到事情的负面,很挑剔。

就连在搜狗上市期间他妈妈也是说,才50亿市值,你看腾讯、阿里。

直到现在上节目,王小川还是会说“我妈老觉得别人家的孩子会这个会那个。”觉得妈妈带给自己的感觉是,“不是优秀更好,而是觉得不优秀你就完蛋了。”



所幸,王小川有个总会为他的成就而欢呼雀跃的父亲,会因为王小川发表的东西上报了就剪下来留下来的父亲。



提起父亲时,王小川总是笑得特别幸福,也因此王小川逐渐意识到他想要成为父亲那样的人。

我们总用最严厉的方式,最严格的手段让孩子走上最好的道路。我们甚至不表扬孩子、不认同孩子的成就、不去夸我们的孩子,只是因为怕孩子骄傲。

总说挫折教育锻炼孩子的意志,但锻炼并不等于打压,听不到赞扬只会让孩子深陷在自卑的沼泽之中。

孩子会把父母的话当作自己的风向标,当父母给予正面的、实际的、准确的反馈时,他们才会往这方面努力发展。

但当父母总是对孩子表现不满意时,孩子就会对自己越来越不满意。


在谈到育儿的关键时,专家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到——尊重孩子的选择。

海姆·吉诺特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里就写道“在有机会的时候,如果不让孩子发言,不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就很难培养孩子觉得自己重要的感觉。”

我们总希望孩子的人生可以尽可能地完美,想要让他们不要后悔做错决定。于是我们来帮孩子做决定。

但这种做法只会让孩子错失了许多培养责任感、学会承担后果、锻炼自己大脑的机会。



(国外一位妈妈分享的孩子穿搭:短袖外面套裙子,下面穿着睡裤,一只脚上一双袜子。)

只有经过自己的选择,经过自己的试错,孩子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孩子是通过一个个选择来寻找自我的,如果我们剥夺了孩子选择的过程,等孩子离开我们之后他连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擅长什么,一个都不了解。

在一些小的事情上多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告诉孩子要注意的地方,给孩子认识自己的机会,渐渐的孩子就能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与自己内在的联结。


问小朋友在家里爸爸妈妈说得最多的话是什么,孩子会说:

“快点快点”

“功课做了没,澡洗了没?”

“都几点了怎么还不上床?”

“不可以看电视!不可以玩手机!不可以打游戏!”

……

这些命令式、教导式的语句充斥在我们与孩子的对话之间,长大了大人才发现孩子已经不跟自己讲话了。

在综艺节目《旋风孝子》中,陈乔恩跟妈妈就是这样一种开口也不知道说什么的状态。



同乘一辆车,却莫名有大写的尴尬。



小时候妈妈的压力大,导致陈乔恩越来越谨言慎行,害怕说错什么妈妈就会打她。



但是,她妈妈也表达了,妈妈一定是很爱孩子的。



其实,关系僵化的根源在于母女间相处方式的出错,陈乔恩希望能和妈妈真实地相处。



假如孩子一开口,我们就跟他们说教、就指责他们、给他们的行为贴标签,这些根本就不能算作沟通和谈话。

只有蹲下来,面对面看着孩子,与孩子“就事论事”,他们才会越来越愿意和你聊天。

试想一下,假如有一天孩子拿了一块石头到你跟前与你分享,你能做到和孩子有5句以上的对话吗?

比利时莱特学院的阅读调查发现,孩子喜欢听爸爸说故事更胜于听妈妈说,因为爸爸比较活泼。



可是爸爸会不专心,或者只会叫孩子好好听不会跟孩子进行互动,其实孩子最喜欢的是和父母有互动。

研究指出与养育者有良好互动的孩子,在1岁的时候他的情绪力、记忆力和稳定性都会比同龄的孩子要高。

和孩子进行多积极、正向的沟通和互动,认真聆听他们的话,与他们进行对话。

当我们能和他们发展联结性互动时,孩子才能感觉到你对他的关注,你对他的爱,孩子才能喜欢自己。

结 语

我们都渴望被当做一个独立的人对待,渴望被尊重,我们的孩子也是如此。

孩子能够成为自己,离不开父母的引导、接纳和爱,所以多和孩子聊聊多尊重孩子的选择。

只有当他们与自己的关系好了,他们与世界的关系才会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