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从这一点开始做起!很多父母都直言很意外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从这一点开始做起!很多父母都直言很意外

声明:这篇不含任何商业植入

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最好的教育就是多给孩子制造麻烦》里面提到了,小D有个小伙伴叫Mia,几乎和她形影不离。

我当时以为这就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喜欢毛绒玩具或者娃娃,直到最近又在重新进一步学习“情感依附”时,我才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感受。

这是我当年并没有刻意做的,但恰好误打误撞做对了的事情。所以就想写一下,分享给更多新手父母们,关于安抚物的重要性。

什么是安抚物?

关于安抚物的叫法有很多,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是其中一个英文说法,叫transition object,它意味着这是孩子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渡物品。

刚刚出生的宝宝,是不会自我安抚的,他们通过哭声来求助,来表达他们的需求,而我们作为父母每一次的及时回应,让他慢慢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是安全的、被爱的。

宝宝的第一次“独立”发生在6个月到1岁之间,由于运动能力的增强,他们开始享受独立探索带来的自由,但与此同时,他们内心还是会时不时有些不安或者不确定。

这时,不少孩子就会出现特别喜欢某一样东西,拿着它抱着它就会特别安心,或者有的孩子就开始特别喜欢摸父母的某个部位、某件衣服等等。

很多时候这被大人们看作是有点”怪癖“,但这是孩子非常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说明他们离独立更近一步了。很多儿医或者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会鼓励从这时开始,引入一个安抚物给孩子。

很多我们通常认为的使用安抚物是说明孩子安全感不足,是非常错误的认知。很多儿医都指出,孩子走向独立是需要阶段的。

当孩子出现从安抚物那边寻求安慰的需求时,恰恰说明这是一种进步,也说明了他们的安全感是非常足的,所以他们才能向前迈出一步。

如何引入安抚物?

我当时并没有刻意引入,那时真的是新手妈妈,啥都不懂,但喜欢买大家推荐的东西,而美国对于新手妈妈推荐列表里,安抚巾和安抚毛绒都是必备的。

于是我就误打误撞买对了,现在回想的确小D后来就是特别喜欢她的小羊和一块很小的毯子。

大部分儿医之所以鼓励引入安抚物,就是因为这样的“情绪过渡”的需求每个孩子都有的。与其最后发展为孩子喜欢摸妈妈的头发、吃手来安抚,不如主动提供一个更加“健康”的方式来缓解。


就像上文提到的,安抚物最好的引入时机是6个月以后1岁之前,这样孩子比较容易接受。1岁后不是说不能引进,而是孩子开始形成自己的一些偏好了,让他们接受更需要时间。

引入安抚物是需要讲究技巧的,首先第一步还是从观察孩子出发。

如果你发现孩子已经对于某个东西很依恋了(只要不影响安全),那么完全可以尊重孩子的意愿。如果孩子并没有出现特别的喜好,那么不妨从引入一块小毯子、一个毛绒玩具入手。

1、选择带有“爱”的

想象一下,这个安抚物就好比当我们不在孩子身边时代替我们的作用。尤其是小宝宝阶段,他们对于触感是非常敏锐的,软软的、柔柔的,这些都能传递这份“爱”。

这个说起来似乎很抽象,但我是很相信选择时的心境的,包括我们选择时作为母亲的直觉的。我摸过太多毯子和毛绒玩具了,哪些带着爱,我真的能感受得到。

2、带有妈妈的味道的

买回安抚物后,先不着急给宝宝用。可以清洗后自己贴身睡一周,尤其是还在母乳的妈妈,让我们身上“宝宝熟悉的气味”传递给安抚物。

小宝宝对于气味的记忆也很强大,尤其是妈妈的味道。从出生第一天开始,每一次当他们惊慌失措大哭时,都是那样一个味道在抱他、在喂奶,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把这个味道等同于“安心、安全”。

3、从睡眠引入开始

小宝宝迈向独立的第一步就是独立入睡,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儿医会建议,引入安抚物时,可以先把它和入睡建立联系。换句话说,只在睡眠时间才出现这个安抚物,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区分这不仅仅只是另外一个新玩具。

当我们在给孩子的睡眠程序中,反复出现这个安抚物后,慢慢地,孩子就会进行自由选择,创造出自己独有的一套使用安抚物的方式。这个阶段需要一点时间,而且每个孩子最终选定的安抚物也会不太一样。

一旦和安抚物之间建立了情感联结后,我们可以慢慢扩大使用场景,比如去看医生、去新的环境、坐长途飞机等等。

每一个当孩子会有压力面对的场景,它都能陪伴孩子更好独立应对。

这也是为什么,欧美这边很多托儿所是非常鼓励新入园的孩子带一个这样的安抚物到学校的,能够帮助孩子更好适应。

安抚物选择贴士

安抚物的引入,年龄越小孩子越容易接触,年龄大了以后,孩子的偏好越来越明显,就会形成自己的决策。

就像上面提到的,最终孩子会喜欢哪个安抚物是很难预测的,也不是非要买被叫做“安抚物”的东西,比如有的孩子很可能就是那一辆小汽车是他的安抚物了。

但如果你的宝宝在6个月到1岁之间,你也没看到孩子目前形成什么特别偏好,同时也希望可以刻意引入安抚物,可以从安抚毯或者安抚毛绒入手。

除此之外,我想再分享几个小贴士。

1、不要选择过大过厚重的物体

便于孩子抓握是非常重要的属性,很多宝宝有时会选择一块很大的毯子,不但有睡眠窒息的风险,同时很多时候会出现半夜睡醒想要抓住蹭一蹭却发现自己睡在上面找不到毯子了,出行携带也非常不方便的。

有的妈妈会担心,入睡时引入安抚巾会不会有睡眠窒息的风险。所以一个大原则是,引入安抚巾的时间段是孩子能自主翻身后(至少6个月以后)。

另外有一个很好的检测方式就是白天和孩子玩一下“躲猫猫”游戏,如果你把安抚巾或者毛绒玩具遮在孩子脸上,她会主动揭开,那么一般来说就不存在这样的风险了。


2、不要带有松散小物件

安抚物上面不要有类似纽扣、可以抠下来的眼睛(现在有些毛绒采用的是内部双层缝制的方式,就避免了毛绒眼睛会被抠下来风险)。这些松散小物件,很容易引起孩子误食,是需要避免。

3、注意材质安全

这个看似是老生常谈了,但还是不得不提醒大家,因为安抚物是会和孩子亲密接触的,皮肤蹭,还会啃,所以安全和质量很关键。而且很多安抚物都是毛绒的,掉毛这件事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4、需要有备份

一旦孩子开始和安抚物建立了情感联结,请一定至少多备一个。这也是提醒我们,一开始引入的安抚物最好不要是特别独特、独一无二的。

备份一定是一模一样的,千万不要想当然地以为,孩子不会留意这个上面多了一点红色,或者这个尺寸大了一点点。孩子的观察力比我们大人更敏锐,而且这个东西对他们来说太珍贵了,很多印象已经牢牢刻在内心深处了。

5、可以考虑动物形象的

这个不是强求的,但从利用率来说还是比较建议的。

当孩子慢慢和某个安抚物建立联结后,他们会一直让这个东西陪伴他们。那么当孩子接近2岁左右后,他们也会开始利用这些安抚物进行角色扮演,排解自己的情绪。

那如果恰好这个安抚物有动物形象,那么孩子就更容易和这个已经有感情的小伙伴进行玩耍和倾诉。

长期使用安抚物,会不会戒不掉?

很多父母害怕引入安抚物,因为总觉得孩子万一对某个物体上瘾了,很大也戒不掉就很麻烦。我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

孩子,包括我们成人内心都是时不时有不安全感出现的,这是我们需要去正视的。

“勇敢、独立“不是意味着”不害怕“,而是”害怕了,可以自己找到安全的方式排解,然后继续“。

很多孩子尽管没有安抚物,但却养成了摸妈妈的头发、脖子上肉或者乳房入睡。从这个角度来看,就说明了,这样的”自我安抚“的需求永远在那里的,不如从一开始就引入一个更加独立于”妈妈“的物体。

目前有很多心理研究指出,成人其实也完全可以有个安抚物来降低自己心理压力的。知道自己缺什么,敢于寻求正确方式疏解,这才是真正的心理健康的表现。

所谓独立,是认识到自己是独立个体的存在,同时学会接纳和面对自己内心的那份软弱。

孩子独立的第一步,不妨就从选择人生第一个伙伴开始吧!

大J叨叨叨

今天文章开头那段小字不知道大家注意了吗?哈哈,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最近好几篇文章,总有一部分朋友留言让我觉得,大家似乎是被“套路”怕了。

出国工作七八年,我的英语是怎么提高的?这也是你们问的最多的这篇文章中蛮多留言都在说,还以为是推广英语课程呢,幸好打开了,这么好的一篇文章。

我的道歉信和谢罪礼物:准备了八个月,这个学习平台永远免费这篇文章里,送给了大家一个自掏腰包做的免费小程序,结果没想到很多人在问,“真的是免费的吗?”,而且我答复后,还会追问,“你确定是一直免费,还是现在免费,过段时间再收费呢?”

因为连着发生了这些,而且人数比例还挺高的。所以也就想和大家说说,我不接广告推广,如果是团购标题都会注明。

我做公号马上4年了,尽管没见过很大一部分的你们,但我对你们的信任真的很多很多。所以对我来说,最不会做的就是去套路大家,破坏这么多年的信任的。

不管大环境如何,我还是希望这里可以保持简单和纯粹。

推荐阅读

点击标题直接阅读

1、近期文章回顾

我的道歉信和谢罪礼物:准备了八个月,这个学习平台永远免费一个女人怎样平衡生活和工作?当下拼尽全力,然后回家带娃女儿这个测试分数低,让我发现了一个启蒙盲区我和美国性爱专家聊了些什么?有了孩子,夫妻亲密关系如何重构?

2、安全感迷思

陪着和陪伴千差万别,这三点才是高质量陪伴的关键据说过早送孩子入托会影响安全感,那到底几岁合适呢?

3、入睡问题

哄睡难的父母们,你真的知道睡觉对孩子意味着什么吗?孩子总爱摸妈妈乳房,是性早熟还是被惯出来的吗?晚上舍不得睡,是一种病,孩子也有,得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