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三十六国——这是最神秘的新疆!

西域三十六国——这是最神秘的新疆!

西域”——是汉代以来,中原人对玉门关以西地区的总称。

狭义上来说,西域大致位于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这个范围,而其绝大部分地区,都位于今天的新疆。

说到西域,我们常常会听到的另一个词是——西域三十六国

是的,在我们的西域,也就是今天的新疆一带,曾经有过无数的古国:千年楼兰、乐都龟兹、交河故城、婼羌古国、车师前国、车师后国……

那些你听过的,或是没听过的西域古国,它们多沿着丝路而生、随着丝路而盛,最终又随着丝路的没落而逐渐一一消失。

一座又一座的古城,就那样被掩埋在漫漫黄沙之下,千百年来无人问津,成为被遗弃的文明、失落的传说。

曾经的文明虽然消失了,但它们的骨骼和灵魂却还在,最新的全国文物普查结果告诉我们:从史前到明清期间,新疆的古城遗址多达370个!

370个啊~这个数字怎能不让人感到震惊!

所以,如果你来新疆,请一定要去一座古城中感受一番,在那里获得的时空流转之感、世事变迁之感,可能是所有旅行中最宝贵的一种感受。

绿洲小国的生存奇迹:交河

交河,一块被相交的河流包围的船型台地。相交的河流就是壕沟,高耸的峭壁便是城墙。而生土筑成的堡垒,“全副武装”的城市,更是让夹在汉匈之间的车师小国得享国祚五百余年,成就丝绸之路上的一段烽火传奇。

从空中俯瞰,交河故城就像一片大柳叶。绕城相交的两条河流,就是天然的壕沟。由于河水冲砌,台地周缘形成了高达几十米的断崖,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天生就是一个军事堡垒。

吐鲁番盆地干燥少雨的气候,让交河的主体结构奇迹般地保存下来,任由星空变幻,始终见证着历史的潮起潮落,成为丝路古国的一个完美“标本”。

交河城沟北的墓地里,埋藏着车师人农耕、游牧文化交错的秘密。图中有序排列的殉马坑,正是发达畜牧经济的表现。

官署是地上地下的双层建筑,有宽大的阶梯通道可以上下,如今地面建筑已基本无存,而地下庭院尚保存完整。天庭还与一大型的秘密通道相连,曲曲折折地通往城内的南北交通干线,应是在特殊情况下使用。

交河随处可见的民居,建筑多是以“减地留墙法”往地下挖掘而成的,而地表以上会用版筑之法筑成半墙。图中可见其版筑之墙的残垣。半地穴式建筑和地表上泥块垒墙结合的方法,据考可能来自车师人的传统。

交河已不止是交河,是人们关于边关烽火的想象,它以饱经沧桑的面容,化为唐诗中的一个意象,在黄昏时分的盼望中。

丝路“生死结”:楼兰

西域城邦“楼兰”,经历生生死死,从声名显赫到史籍不列,仅短短数百载。但它却有着辉煌烂漫的“前世”,也曾在如昙花绽放的生命里,紧紧扼锁着丝路的咽喉,成为牵动大汉与匈奴两大强权的心结。

这个位于古罗布泊西岸的古国,建国者是一伙高鼻深目的白种人。汉朝初年,他们操着一口我们听不懂的吐火罗语,建立起了这个神秘的楼兰古国。

楼兰国的地理位置十分得天独厚,它处于丝路南北道交汇处,是西出玉门关的第一站。也因此在古代中原人眼中,楼兰几乎成了西域列国的代名词。

在无数诗人的口中,我们都听过它的名字,王昌龄豪迈地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李白的诗句则更霸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沙海中的小河墓地,矗立着密密麻麻的胡杨图腾柱,有的如笋,有的似桨,象征极度强烈的生殖崇拜。木柱下埋藏着有3800年历史的神秘船棺,震惊世界的美女木乃伊——“小河公主”即从这里现身,号称“楼兰美女”之最。


唐时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途经塔克拉玛干沙漠,他本想凭吊楼兰故地,但是塔里木盆地东部已然是这番景象:“从此东行,入大流沙。沙则流漫,聚散随风,人行无迹,遂多迷路。四远茫茫,莫知所指……时闻歌啸,或闻号哭,视听之间,况然不知所至……盖鬼魅之所致也。”而楼兰故地已成“城郭岿然,人烟断绝”的废墟。

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小庞贝”:尼雅

1901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英,在今天的新疆于田县城发现了一处重要遗址——尼雅古城。在狭长的遗址区域内,零零散散散步着许多住宅、墓地、佛寺、作坊、城墙、古桥、农田、果园、沟渠、池塘……他被眼前的场景震撼,那一刻突然想到了一座罗马古城:位于欧洲亚平宁半岛上的那座赫赫有名的——庞贝古城。

他们同样曾经繁华热闹、盛极一时,后来亦同样长久的被掩埋在一片荒漠废墟之中。于是,站在尼雅古城面前的斯坦英,几乎是脱口而出的说出了几个字:「沙漠中的小庞贝」,也被后人称为「东方庞贝」。

而其实,尼雅古城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即「精绝古城」。

沙漠中残破的尼雅遗址,曾经是精绝国繁华热闹的都市。漫漫黄沙,娓娓道来,一个丝路古国的件件往事。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尼雅河尾的三角洲上,坐落着一座失落千年的古城遗址——尼雅古城。茫茫沙海中,隐约可见裸露在外的连片木桩,那是尼雅古城的房屋构架。

尼雅遗址保留了很多房屋的地基和基本结构,呈现出非常鲜明的建筑特色——木骨泥墙:以木为房屋的基柱,用红柳枝编成篱笆,内外抹草泥为墙。

尼雅遗址中心的佛塔,是尼雅古城的代表性建筑,历经数千年时光,仍然在沙海中矗立,如同一座庄严的“狮身人面像”,凝视着茫茫大漠。

佛国·绢都·金玉国:于阗


和阗,古名“于阗”,清代改称“和阗”,1959年又变更为“和田”。

唐有李白、陆龟蒙,宋有黄庭坚、欧阳修,明有宋濂、徐渭……这一个个名垂青史的文坛巨擘,皆曾为西域古国“于阗”留下诗篇,那里究竟是怎样一方诱人的乐土?

有关于阗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大宛传》,称其在西域之东,为西域南道中国势最强的国家之一。

于阗东通且末、鄯善,西通莎车、疏勒,因位居丝路贸易的重要据点而繁荣一时,且为西方贸易商旅的集散地,东西文化之要冲。

此地自古即盛行佛教,曾在敦煌千佛洞发现数部由和阗语写成的佛教经典及文书,也曾发现用印度俗语写成的古写本。

此外,于其东北的沙漠中,发现许多寺院堂塔遗址,以及古代的壁画、塑像、铸像、钱货、什器、日常用具等,对研究古代于阗文化,提供了有力的资料。

但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荣华终究如烟散尽。在这条长达万里、时逾千年的丝绸古道上,驼铃凄楚,大漠重归静寂,只有穿透岁月的风,依然热如火,冷如冰。

中国的尽头亚洲的中心:疏勒

“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山海经》里的这个不周山,就是今天的帕米尔高原。

这也是中国人的地理观念中,最遥远、最边缘的地方。帕米尔高原以东,矗立着中国最西端的城市——喀什,古时它叫疏勒。

这是中国最西端的城市,同时位于欧亚大陆的十字路口,来自东西方的将军、探险家、商人、布道者曾云集于此,留下了无数扣人心弦的故事。

远眺建于山巅的石头城,城垣残破,乱石成堆,形势极为险峻。汉时,这里曾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蒲犁国的王城。丝绸之路通往帕米尔高原的数条通道在此汇合,唐代以后历代皆有修整,是中央王朝在西部边陲行使管辖权的标志。

从公元2世纪到10世纪中叶,喀什地区流行佛教,据《魏书》等史料记载,当地收藏过释迦牟尼用过的“佛浴床”“佛钵”等圣物,道安、鸠摩罗什等名僧曾来此顶礼膜拜。

约从10世纪中叶开始,伊斯兰教从中亚传入喀什地区,曾经盛极一时的佛教文化遗存自此几乎消失殆尽。

恢弘壮美的克孜尔石窟所在地:龟兹

3000年前,一群操着吐火罗语的白种人,从西方翻山越岭来到了塔里木盆地。自此,一个西域大国的历史帷幕拉开,后来逐渐成为丝路北道最为强盛的国家。

龟兹的文化艺术发展的十分繁荣,壁画和歌舞最为出名,风靡于唐代的龟兹乐舞便从这里而来,著名的克孜尔石窟是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

相信见识过克孜尔石窟的人,无不被石窟的恢弘气势震撼,还有窟内精美绝伦的壁画。

那些古代充满智慧的画师,他们用粗犷有力的线条,一笔勾画出雄健壮实的骨胳,赭色勾染出的丰富圆润的肌肤,轻轻一笔便画出均匀细腻的衣褶,难怪会有人发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感慨!

龟兹曾经是一个佛教风靡的国家,声名显赫的佛教翻译家鸠摩罗什便成长于此。

但可惜的是,在1006年(宋景德三年),由回鹘人建立的黑汗王朝在西域发起了一场持续而剧烈的伊斯兰圣战风暴。

龟兹国被圣战踏在了脚下,信奉佛教的龟兹人被迫皈依了伊斯兰教,大量的佛教建筑也遭到了毁灭性破坏。

从此,龟兹国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并在随后的日子里逐渐消失。

没有王城,没有居所的马背之国:婼羌


战国末年,一伙游牧民族流浪到罗布泊南部的群山之中,建立起了这个没有王城、没有居所的国家。

这是一个挺没“骨气”的国家,在丝绸之路刚开通时,它作为匈奴的走卒与帮凶做过不少杀人越货的坏事;

但在汉武帝击败匈奴后,它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一头扎进了中原王朝的怀抱,甚至帮着汗镇压同宗的西羌,因此得了个“胡去来”的称号;

最后,他们的首领被王莽砍掉了脑袋,这个马背上的国家从此便消失在了历史上。

古代婼羌的一大领地,就是我们的可可西里。那里的夜空很蓝,美丽的仿佛不似人间;那里的野生动物很多,个个都是高原上的精灵。

至今无人破译的沙埋古城:且末

这是一个游牧部落国,也是婼羌的同宗姐妹,形成于战国末年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

本来,这只是丝路南道上一个寂寂无名的小国,后来鄯善国王逃难到了这里(鄯善是楼兰的别称),让这里的人口一下子膨胀,名气也大大的增加。

可惜好景不长,由于外来民族的入侵,还有且末河的改道,且末古国也很快沉入了无边的戈壁大漠,并成为一座至今无法破译的沙埋古城。

神秘的古国遗址还有很多很多,它们有的已经与世人相见,有的依然长眠于黄沙之下……历史已成云烟

古国的往日雄风已不再,但留给后人的谜语,还有很多很多……

所以,如果你去新疆,请一定去那无边的荒芜中,感受那份曾经的繁华。在那样的一瞬间,你会发现历史仿佛在你身边飞驰,带你掠过黄沙大漠,回到那个神奇的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