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魔化不是真历史,从留美幼童派出看中西方世界对中国强大的态度

妖魔化不是真历史,从留美幼童派出看中西方世界对中国强大的态度

作家李书纬/图文

1872年8月11日,第一批留美幼童在陈兰彬的带领下,由上海登船启程。这标志着中国留学生正式走出国门学习西方的开端,这毕竟是晚清中国的开创之举,当时的西方世界和中国国内的有识之士都是怀着新奇的眼光看待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件的。

“留美幼童”图文并茂的留言

学习西方是中国强大起来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世界,如果一味地用旧观念去批评中西方的文化与观念冲突,去批判清廷的守旧。用狭隘的历史观来看待这场“睁眼看世界”的壮举都是不公允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被动挨打的清廷渴望强大起来的心情是非常迫切的。推动洋务改革,虽然有些功利目的,但渴望中国强大的心情却是真实存在的。妖魔化慈禧太后,妖魔化清廷都是偏见的历史观。洋务运动之前,当恭亲王和曾国藩等人提出洋务改革学习西方军事与科学技术之时,才不到30岁的慈禧太后是积极支持的。

留美幼童容揆

1862年11月17日,慈禧太后在发布的上谕中,要求沿海各口岸挑选精兵,接受西法的训练。她说,“官兵不能得力,暂假洋人训练,以为自强之计”。她还说:“除学习洋人兵法外,仍应认真学习洋人制造各项火器之法。各项得其密传,能利攻剿。”几天之后,她在发布的另一道谕旨中又这样写道:“购买外国船炮,近以剿办发逆,远以巡哨重洋,实为长驾远驭第一要务。”[1]短短的几天,两道谕旨,这对曾、左、李等洋务派官员无疑是一种极大鼓励,也可以视为对强大中国的寄望。

除此之外,慈禧太后还发布懿旨,对奕䜣、曾国藩、李鸿章等从中央到地方的洋务派高级官员通令嘉奖,既表示对他们的洋务事业成绩的肯定,又表示朝廷的支持态度。在同文馆、天文算学馆的创办中,慈禧太后还惩戒了张盛藻、倭仁等反对洋务运动的保守派官员。这些都表示慈禧太后与洋务派是站在一起的,虽然有些功利目的,但都表明了大清帝国渴望强大起来的迫切起来的心情。

留美幼童

那么,中国强大起来,真的就不符合西方世界的利益吗?这个观念显然有些偏驳。与西方世界来说,大清一味的闭关锁国,一味的不合作,一味的固步自封、一味的把自己视为“世界中心”也不是西方世界所看到的,也渴望清廷真正能走出去看看西方世界是什么样的,西方文明又是什么样的。

留美幼童在美国家庭

因此,当清廷决定派留学生出洋学习西方军事与先进科学技术的讯息传到西方人的耳朵里的时候,也是表示支持的。留美幼童的派出,美国、英国都表示支持,美国公使经过天津时特意拜见了李鸿章。美国公使在与李鸿章的谈话中说,如果计划成功,美国将对这些学生“妥为照料”,英国公使特意拜见了恭亲王,并说“英国大书院极多,将来亦可派往”[2],这次到美国学习,中国应该把握机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八里桥之战,清军失败的惨烈景象

在中西方世界的期待中,留美幼童终于成行。1872年8月11日这一天,上海港丽日当空,码头上人声鼎沸,驻上海的地方官员、百姓、幼童的父母、亲人、同窗前来为这些即将跨海越洋赴美的幼童们送行。在那个闭关锁国的年代,留学对于许多家庭都是前所未闻的事情。因此,这些幼童启程的那一刻,很多家长都流下了不舍的泪水。午后,承载幼童的美国远洋商船一声长鸣,起锚开行。岸上的人们频频地向他们招手,呼喊叮咛。少年不知愁滋味,亲人的叮咛并没有全然放在心上,此刻,站在甲板上的他们对未来生活,对即将去往的海外世界产生着联想和向往。

被焚毁的圆明园残景

轮船在浩渺的海面上犁出鱼鳞般的长浪前行。幼童赴美,他们的家人有着诸多的不舍,但这毕竟是中国开天辟地的新鲜事。对于这些幼童的送行场面,国内外的报纸便予以了报道。

当时,《申报》,刚刚在上海创刊几个月。8月5日(农历七月初二),是该报创刊后的第83号,这天报纸的第三版报道了“留美幼童”谒见美国驻上海领事的消息。报道说,8月3日早晨,学生们浩浩荡荡,乘坐40多乘轿子,来到领事馆门前……这些幼童下轿后,跟随护送官员刑部郎中陈兰彬鱼贯进入美国驻上海领事馆。这些幼童全都冠履庄严,礼仪合乎规范。他们皆衣葛纱缺襟袍,腰系带钩、凉帽、尖靴、荷包、扇坠焕然全新,给人一种生机和活力。他们在领事馆大厅排成两行,等待美国领事接见。

晚清中国人的长辫子

美国领事在接见他们时说了一些鼓励劝勉的话,大意是,你们这些幼童生长在中国,现在大清国要励精图治,实现自强。你们肩负使命,到美国后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希望你们将来学成归国,报效你们的国家。从这次会见来看,美国人也是希望中国强大起来的。

留美幼童启程赴美的场景是隆重的。这些人饱含着大清因为鸦片战争以来一次次的被动挨打,渴望图强的一种寄望,尽管当时从朝廷到当时的大多数朝廷官员们都包含着很深的功利成分。因而,对于留美幼童,朝廷承诺:这些孩子留学归来朝廷给官做。这也使幼童们的父母和亲人对异域世界的疑虑和茫然感有了一丝安慰。

本文根据《少年行》改写

归来给官坐,显见清朝政府对留学生充满了多么大的寄望之情,遗憾的是,这批留学生走进美国,很快背离了清廷的寄望,剪辫易服。观念上的背离,使这批留学生被尴尬的召回,大清成了西方世界的笑柄,但无论如何,这批留学最初派出渴望中国强大起来的初衷却是值得肯定的,如果我们一味的妖魔化这段历史,并不能还原历史的真相,也无法诠释当时国人观念冲突的真实原因。

——————————————————

参看文献

[1]何泽福、戴文杰:《慈禧与洋务运动》,《社会科学》1991年4期。

[2]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第二册,第1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