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阅读生活:不自主的阅读,会遭遇可怕的断裂

孩子的阅读生活:不自主的阅读,会遭遇可怕的断裂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我想再写一写孩子阅读那点事,尝试回答很多父母提出的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一直在和孩子做“亲子共读”,孩子上学后,却没有真的爱上阅读?

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其一,真正的阅读,是自主阅读,很多孩子一直在做的,并不是自主阅读;

其二,真正的阅读,是可持续一生的活动,而很多孩子正在学习的,却是无法持续的阅读。

对于一位真正的阅读者来说,阅读是纯粹按照自己意愿进行的、自由的私人活动,他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什么时候读就什么时候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不需要向别人报备,也不接受别人的监督,无论这些阅读活动是为了工作、学习、研究的目的,还是为了纯粹的精神愉悦。

作为一种自我发展的重要途经,阅读,包括孩子的阅读,需要由个体不受干扰地独立进行,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它对个体的建构功能。

法国当代作家达尼埃尔·佩纳克在他的阅读随笔集《宛如一部小说》中,用十条“权利”,特别精准地概括了阅读的这种自由和个人化的状态。

他写下的十条“读者的权利”包括:

1. 不读书的权利2. 跳页读的权利3. 不读完整本书的权利4. 反复阅读的权利5. 什么都可以读的权利6. 沉入书中想入非非的权利7. 在什么地方都可以读的权利8. 粗略翻阅的权利9. 大声朗读的权利10. 不必为自己的品味辩护的权利

当然,一个成熟的阅读者,也会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发展出自己的阅读技术,他知道自己想怎么读,也知道自己能怎么读——

有人喜欢做大量的卡片,有人从不做卡片;

有人每读一本书,会做大量的读书笔记,有人从不做笔记;

有人喜欢给读过的书写书评,有人虽然酷爱读书,但从来不写书评;

有人喜欢自己默默享受一本好书,有人喜欢把自己阅读所得与他人讨论、分享;

有人读书时喜欢咬文嚼字,有人读书时喜欢一目十行……

这些都是阅读者自己的阅读技术,也是他们各自的阅读自由。当感到有需要时,一个成熟的阅读者也会主动学习新的阅读技术,但没有人会逼迫他们去学习什么“应该”的方法。

一个成人读者得到这样的权利毫无困难,因为他会本能地捍卫自己的这些权利,也有能力抵抗来自他人的绝大部分干涉,而且大部分成人也懂得,贸然干涉甚至批评他人的阅读是失礼、冒犯的举动。

但我们的孩子,要获得自由阅读的权利、要保护自己的阅读生活,让它成为完全基于自己意愿的私人活动,会困难得多。

孩子会不断地从父母那里得到各种指导和监督——你应该读这个,不应该读那个,应该这个时间读,不应该那个时间读,应该这么读,不应该那么读。

他们的阅读活动,也会不断遭受父母的审视和批评——你这么读“不对”,你那么读“不好”。

父母们总是希望借助这些指导、监督、审视、批评,帮孩子打造父母“理想”中的阅读生活。

这让孩子的阅读,完全成为无法自主的活动。

真正的阅读,作为一种完全由个人兴趣驱动的、带来“心流”享受的、自由的私人活动,对于一个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来说,会在生命较早阶段的某一个机缘自然开始,然后持续一生,并且一直充满魅力。

一个成熟阅读者的阅读旅程,自然会经历阅读技术、阅读能力的进阶、阅读视野的拓展、阅读内容的丰富、阅读兴趣的迁移,但此时的状态和未来的状态之间,不会出现突然的“断裂”,今天从阅读活动中习得的技术、能力、经验,未来仍然可用,只需进步,不需淘汰。

父母培养孩子阅读,也需要着眼于此,以让孩子幼年、童年、少年时代的阅读生活,成为他一生的阅读生活的一个良好开端,并成为可持续一生的阅读的活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换句话说,今天我们引导孩子使用的阅读方式、学会的阅读方法,应该未来仍然可以被孩子自己用于他的阅读生活;

今天帮助孩子认知的理念,应该不与他未来需要认知的理念项冲突;

今天的阅读活动,不应该成为他未来阅读发展的障碍;

今天培养孩子阅读的目标,应该是帮助他逐渐成长为真正的、成熟的阅读者,而不是让他在此后的一生,都不想阅读,甚至厌倦阅读。

但显然,并不是所有的父母,或者说相当多在培养孩子阅读的父母,都并不曾着眼于孩子的持续阅读。

他们更关注的是,孩子在几岁之前读了多少多少本书、我们的亲子共读已经坚持了多少多少天,我为孩子“讲读”了多少多少本书,为培养孩子阅读花了多少时间、做了多少经济上的投入,却鲜少关心,做了这些之后,孩子是否能在未来的成长中,一直热爱阅读并把阅读当成享受而不是任务。

于是,我们会经常看到孩子阅读的“断裂”:

学龄前亲子共读了好几年,等到上学,一忙起来,孩子就不想读了;

读过了很多很多绘本,却迟迟不能开始读任何比绘本复杂一点的童书;

看起来亲子共读做得很好,但是上学后阅读能力遇到一点点考验,能力的不足就暴露无疑;

父母不陪着读,自己根本就不想读;

父母不领着读,自己就不会读……

在我们看来,这些“断裂”显示出的,都是父母在培养孩子过程中理念和方式的偏颇与适当——用偏颇失当的方法,父母们事与愿违地培养出了不爱读也不会读的孩子。

我认为,让孩子的阅读生活遭遇这样的“断裂”,可能比根本就没有开始培养孩子阅读更可怕。

因为从未被如此培养的孩子,还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按照一个自然的学习过程,开始自然的、真正的阅读生活,而由父母“伴读”“共读”“讲读”长大的孩子,学会的却是南辕北辙的方法。

作者简介:

真心爸妈(徐智明、高志宏):一对真实的爸爸妈妈,本科均毕业于北京大学,真心妈妈为中国传媒大学博士。育有两子,一个生于2002年,一个生于2006年。我们在这个专栏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亲身经验、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为原创,欢迎转发分享、评论、讨论、提问。(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真心爸妈已出版的育儿书:
育儿基本2:与孩子合作
¥48.9
购买
育儿基本1:找到好方法,轻松做爸妈
¥37.4
购买

养育是不控制孩子,也不懈怠自己。 《育儿基本(1)》分享真心爸妈实现孩子自主生活、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情感的基本教养法则;《育儿基本(2)》,分享真心爸妈与孩子合作的理念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