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中之国——“播州杨氏”七百年

国中之国——“播州杨氏”七百年

摘要:本文讲述的播州杨氏政权,是中国历史上西南地区的一个土司政权。自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杨端割据而始,到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杨应龙被剿而终,历经700余年,世袭罔替二十九代,为中原王朝内平夷乱、外攘异侵,为我国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民族融合做出了杰出贡献。

我国西南古夜郎国地区曾经屹立着一个由家族建立并承延的“国中之国”,他并立于唐、宋、元、明四大王朝,虽以臣名依附,实为军政自主。钓鱼城畔是蒙古铁骑的绊马索,锦旗飞扬是满门忠烈的保家国,偏安一隅却屡救国难,刀耕火种却国泰民安,他就是播州杨氏政权!

立业兴邦挥师千里驱南诏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唐朝廷废牂柯郡而置播州,以遵义县为治所,旨在管理控制西南少数民族。唐王朝的对外战争一向比较顺利,使不可一世的突厥也折服于阴山脚下,但唐朝西南的吐蕃一直是困扰朝廷的心腹大患,因此唐朝廷大力扶持云南少数民族以牵制吐蕃。而云南六支少数民族在唐朝廷的扶持下逐渐壮大,建立了南诏国,且调转兵锋,将枪口指向大唐。唐懿宗时期,南诏国占领了播州,且一度兵临成都府,对唐朝四川地区形成巨大威胁。而此时的唐朝廷已经疲惫不堪,无力组织兵力征伐南诏,因此唐懿宗便颁布了“征募精兵,南收播州”的诏谕,并宣布“如应募出征、可永镇斯土”。

唐末,南诏叛陷播州,久弗未平,僖宗乾符三年下诏,募骁勇士将兵讨之。——《遵义府志》

屋漏偏逢连夜雨,西南未定,东南再起,随着裘甫的淅东起义和庞勋的徐州起义,唐王朝无暇应对西南局势,南收播州只得搁置。待裘庞起义平息以后,唐王朝得以喘息的机会,但南诏皇帝蒙世隆再掀战事,倾全国之兵出播州寇边西川,直抵成都,疲惫的唐王朝再度陷入了西南无休止的战争。公元873年,唐僖宗即位,再次下诏“募天下精兵南征,收复播州”,自此,多支义军开始向播州之地征伐。

时任越州会稽太守的杨端似乎看到了振兴杨氏家族的机会。自西汉起,世族门阀就开始活跃在我国的历史舞台上,豪门世族“先家族后国家”的思想观念使他们力争抓住每一次扩张势力的机会,正如汉末三国时期的诸侯割据一样,这次“永镇斯土”的机会不容错过。杨氏本家在太原为门阀大族,杨端便召集太原的本家家丁和亲附杨氏家族的“八姓族兵”开赴播州,开启了一段家族传奇!

公元876年,杨端率领的4000余家兵进入播州后“军高遥山,据险立寨”,与南诏国驻守播州的罗闽部族对峙。随着之前被罗闽战胜的义军罗太旺部、穆星天部、娄殿邦部、令狐滈部等闻风前来依附,杨端军实力大增,再加之播州当地仡佬族三大氏族“臾、蒋、黄”的后勤支援与情报支持,杨端在“复播之战”中一战定乾坤,一举击溃罗闽部族,占领播州北部地区。唐僖宗特封杨端“播州侯”,并兑现诺言许以“杨氏一族世袭永镇播州”,从此,杨氏一族开始在播州生根发芽。

呕心沥血兴蛮荒

播州之地经历了战乱的摧残,已经凋敝不堪,当地民众也为躲避战乱纷纷逃至深山老林之中。而在播州,唐王朝虽设治所管制,但中原农耕水利技术并未推广至此,播州依旧保持着刀耕火种的原始形态。面对人口流失和生产力底下的窘境,杨端不断走访各少数民族首领,召集躲避在外的人民回归本土,又不断引进中原汉族的农耕水利技术,兴修水利设施,推广水稻种植,经历十数年的恢复,播州也逐渐呈现出繁荣之象,百业俱兴,民富兵强。

披荆斩棘保家业

唐哀统治北移,播州没于蛮。——《杨氏家传》

公元907年,朱温发动兵变,唐哀帝禅位,唐朝灭亡,中国至此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大分裂时期,杨端的播州也与汉文明失去了联系。播州当地的少数民族逐渐排斥杨氏家族,更为致命的是南诏国再次趁机犯境。杨端为了解决民族问题,在病逝前下令杨氏家族可以与夷人通婚融合,这个政令解决了杨氏一族立足与延续的问题,但毕竟通婚是长久之计,非立竿见影之效,保卫本土的战争从未间断。此后杨氏世袭世祖杨牧南、杨部射、杨三公、杨实均战死在保卫领土的战争中,直到七世祖杨贵迁时才结束战乱,稳住了局面,杨氏家族也在连绵的战争中逐一征服了各民族部落,统一了播州全境。

扬名立威

宁静的播州于天下大乱期间独善其身,经过杨氏家族几代人的励精图治,到十三世祖杨璨时已经呈现盛世局面。而这期间的积累也成为他拨弄风云、杨名天下的资本。公元1108年,杨氏家族恪守组训,归本溯源,向北宋王朝献地归附,宋徽宗授播州宣抚使,仍授世袭,杨氏政权再次回归中原王朝。

尽臣节、守疆土

公元1235年,蒙古窝阔台汗开始对南宋进行荆湘、两淮、四川的三线攻伐,其中四川远离南宋都城,防御薄弱,成为蒙古大军的突破口。不到一年的时间,沔州重镇失守,南宋四川统帅赵彦纳退至青野原被蒙军围困。危难之际,播州十四世祖杨价以“此主忧臣辱时也”为号,率家兵五千余人前往青野原解围,救出被围宋军,再与宋将曹友闻亲赴阳平关驻守,抵御住了蒙军先锋汪世显的进攻。宋理宗因此加封杨价为武功大夫,并赐名杨家军“御前雄威军”,编入中央军序列。

近司利,阆之阎,节次经理三关,为久驻计,此为上策;于诸路险要去处,众口城筑,以为根柢,此为中策;至于保一江以自守,敌去敌来,纵其所之,此为下策。——《杨文神道碑》

一时的胜利难掩宋的积弱,蒙古大军的南下愈演愈烈,四川三大重镇中,嘉定、成都皆失,唯有重庆独木难支。然而播州杨氏依然在为国家献计献策,杨氏十五世祖杨文向时任四川统帅的余玠提出“保蜀三策”,余玠采纳了三策之中策,挑选了险要地段筑城坚守,也是来自播州“破荒冉家”的冉氏兄弟,为余玠设计建造了历史上著名的山地防御工事——“钓鱼城”。

顺天命、保黎民

公元1259年,蒙哥汗的大军兵临钓鱼城下,十万大军,围城半年无所进展,蒙哥汗本人也被钓鱼城的炮火炸成重伤,不久便离世。与此同时,蒙古旭烈兀的西征大军已经征服了伊斯兰世界的阿巴斯王朝,伊斯兰世界的最后一个国家埃及也已指日可下。然而蒙哥汗的离世引起了蒙古内部的汗位之争,旭烈兀的西征大军不得不撤军东归,钓鱼城的这一事迹不仅使南宋国运再续二十多年,而且拯救了伊斯兰世界,因此被伊斯兰世界称为“东方的麦加”,欧洲人喻之为“上帝的折鞭处”。

继钓鱼城的成功之后,杨文预测到蒙军绕道大理的攻伐思路,于是在龙岩山效仿钓鱼城修建了“海龙屯”以防蒙军入播。但杨家军实属凶悍之师,1248年,杨文“以步骑三千与蒙军战,三战三捷,擒蒙将秃懑于大渡河”;1255年杨文之弟杨大声“提步骑五千,于宣化九战九捷,生擒蒙将阿里于金沙江”,也许是这样的战绩使蒙军望而生畏,于是在海龙屯修建后的十几年,蒙军都未曾侵犯播州,且对于西南西区的征伐皆绕开播州推进。直到1275年南宋灭亡,中国广阔大地上,也只剩下播州一地未被蒙古铁骑攻克。但杨氏一族终无回天之力,在忽必烈“不计前嫌”的招安下,杨氏十六世祖杨邦宪为免生灵涂炭,再向元朝臣服,元朝廷追封杨文为“播国公”。

杨氏覆灭

时至明朝,延用了元朝对于少数民族设司管理的制度。明朝的播州宣慰司下辖八司,但播州、真州、荣山三司才是杨氏的管辖范围,其余五司由七个氏族分管,称为“五司七姓”。杨氏一族于播州治理中与民亲和,与邻友善,地方夷人氏族与杨氏相安数百年,然而到了杨氏二十九世祖杨应龙时,打破了这种和谐局面。

屡教不改触龙颜

杨应龙并非如前辈们那样善待当地氏族,掠夺财富与打压异姓氏族成为“五司七姓”告御状的根源,而为小妾田雌凤擅杀“诰命夫人”成为矛盾升级的导火索,杨应龙的这一有忤君意的杀妻行为也使“五司七姓”抓住了把柄,一纸御状告到了万历皇帝那里。但毕竟杨氏根基深厚,又为大明王朝经营播州数代,已累功迁至骠骑将军封号,更重要的是万历需要杨应龙的地方军队平定西南地区的苗人叛乱,因此万历皇帝只是遣使训斥了杨应龙,并未加以处罚。

杨应龙受训之后,气急败坏,于是以收复故土为名,发兵三万进犯永宁土司,而永宁土司一直为贵州“协济”,贵州巡抚叶梦熊遣使阻拦杨应龙,不料被杨应龙砍断巡抚大旗,本就窥视播州富饶的叶梦熊哪能轻饶,便与贵州巡按陈效上疏弹劾杨应龙。而四川巡抚李化龙因杨应龙帮其平叛之情,力保杨应龙无罪。两省巡抚亦因此事于御驾前大肆争吵,而时局使然,杨应龙于“勘问”期间再次被万历皇帝宽恕。

这一时局便是日本的丰臣秀吉崛起并占领朝鲜,大明为朝鲜宗主国,朝鲜国王李昖向明朝求援,“万历三大征”的“援朝抗倭第一战”至此打响。当朝鲜战场战事吃紧之时,正在重庆接受勘问的杨应龙主动请缨,愿领五千播州军赴朝讨倭,万历皇帝也就同意了杨应龙的戴罪立功之请。但杨应龙的军队尚未出发,明军就已击溃了朝鲜的倭寇,以至戴罪之身无功可立。

此时恰逢四川巡抚调动,新任都御史王继光要求继续堪问杨应龙,引杨应龙不满继而刀兵相见,杨应龙的武力抗法引起万历大怒,但时逢第二次援朝抗倭战争爆发,万历皇帝以招抚替代征剿,再次宽容杨应龙,杨应龙以次子杨可栋为质留于重庆,自己回到播州准备干一番大事业!起初也许是出于自保,杨应龙下令修缮海龙屯,并大肆建造类似海龙屯的山地防御坚城,在播州形成一条完整的防御体系。但随着杨应龙次子离奇死于重庆,加之重庆官员拒绝奉还其子遗骸,杨应龙再也按耐不住心中的愤怒,开始了疯狂的报复行动。

嚣张跋扈葬基业

公元1957年底开始,杨应龙不断对周边土司进行攻击,“五司七姓”中余庆、草塘先遭劫掠;兴隆卫、都匀卫再受波及;随后黄平被围,合江、洪头、高坪、新村等屯均遭侵犯;再接着湖广四十八屯均被劫掠一空。时逢大明朝第二次援朝抗倭战争结束,明朝国内只剩播州杨应龙这一毒瘤,万历皇帝面对杨应龙的公然造反,再也忍受不住,决定彻底消灭嚣张跋扈的杨氏政权。

曾经力保杨应龙的李华龙被钦点为讨杨总督,总领西南三省军务,赐尚方宝剑平叛。而杨应龙方面在掠夺周围各中小土司后,财富大增,开始招募苗族壮丁,并将劫掠物资分发给这些苗族人民,史称“夺地养苗”。这样以来,杨应龙的军队扩充至十六万人,成为一支庞大的军事集团。

1599年6月,杨应龙趁明军尚未集结,亲率八万播州军,分三路攻破綦江城,全歼城中五千明军,尽得城中粮草锱重。此时的杨应龙心怀明廷征剿之恨,又存丧子之痛,于是对綦江城进行了大规模屠城,史书载为“尸体闭江,綦江水为之不流”。万历皇帝得知綦江被屠,勃然大怒,将贵州、四川巡抚革职查办,并下令李华龙“速剿杨匪”,“万历三大征”中规模最大的“平播之战”正式拉开序幕!

元镇所部三万人十不存一,将校只崇爵等三人,江水为不流,贵阳闻警,居民尽避入城,远近震动。——《遵义府志》

1600年初,李华龙在重庆集结二十四万大军,于3月兵分八路合围播州,刘綎出綦江,马礼英出南川,吴广出合江,曹希彬出永宁,童无镇出乌江,朱鹤龄出沙溪,李应祥出兴隆卫,陈璘出白泥,企图以优势兵力逐步吞并播州。而杨应龙则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首先发力攻打贵州总兵童元镇一路,童元镇以象兵开道,所向披靡,由乌江关轻松推进至河渡关,杨应龙则以八万播州军应战,将童元镇军截成两节,一节被围至乌江关,一节被围至河渡关,三天激战后童元镇全军覆没,本人被革职后押解入京听候发落。

杨应龙虽骁勇,但面对八路明军合围,分身乏术,南面刚胜童元镇,北面刘颋又攻破播州重镇娄山关,彻底打开播州门户,杨应龙再无险可守。时至4月,回援娄山关无果后,杨应龙率两万残军退守至最后的孤山海龙屯。5月,七路明军纷纷围至海龙屯,杨应龙凭借着“飞鸟藤猿不能逾”的海龙屯死守一个月之久,明军在海龙屯前山飞虎关损兵折将,不得寸进。但后山一面,水西土帅安疆臣通敌杨应龙之事被陈璘发觉,李华龙得知后将计就计,撤下后山安疆臣所部,令刘颋假扮安疆臣部前往海龙屯运送补给,至此,坚守47天的海龙屯被刘颋攻破。杨应龙知大势已去,与周氏、何氏二妾一同自缢,其子杨朝栋、弟杨兆龙,妾田雌凤等被捕,明军入城,播州全境平定,杨氏一族的播州政权自此覆灭。

此后,明朝廷实行“改土归流”,划播州为遵义府、平越府,分属四川、贵州管辖,土司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上!平播一战被史学届看作是没有胜利者的战争,大明王朝虽战胜了杨氏政权,但本已羸弱的明政府在此战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一步加深了明朝廷的负担,这也为四十多年后的李自成、张献忠等农名起义埋下伏笔。

虽然杨氏政权彻底退出播州的政治舞台,但杨氏一族为播州地区以及中原王朝做出的贡献却永载史册,杨氏家族在西南地区建学养士,崇尚儒术,兴修水利,造福一方,改变了播州历史,染绿了亘古蛮荒!屯上风云饶夜郎,屹立于艰险之上的是一个传奇家族七百年的辉煌!如今辉煌淡去,龙岩山上的残砖断瓦一片苍凉,但杨氏后裔却依然用热血与汗水,为国家和民族振兴添砖加瓦,奉献力量!

参考史籍:《杨氏家传》《新唐书》《宋史》《遵义府志》《元史》《明史》

参考文献:《古代军事城堡--海龙屯 》中新网

《播州土司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胥思省

《明史纪事本末》谷应泰

《贵州遵义市新莆播州杨氏土司墓地考古发掘与研究》贵阳网

《铁血兴亡录》央视网

《播州杨氏土司研究》李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