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大额存单即将大变脸:时间长、金额大的利率低

银行大额存单即将大变脸:时间长、金额大的利率低

今年的投资市场十分活跃,可能是2018年压抑了一年的情绪终于得到释放,如果在年初买入股票指数类的基金,到现在持仓收益应该能过超过30%;去年还能硬着头皮定投的硬核盆友们,也终于能看到正收益曲线;更厉害的那些早早买入企业可转债、等待股市反弹的投资者们,平均年化收益应该都能超过50%.......

而在市场狂欢的另一端,是无论市场如何波动都能“旱涝保收”的银行:以大额存单、长期定存为主导的储蓄类投资,在2018年还是很受欢迎的,毕竟去年如果谁的投资收益能保持为0 %,就能击败95%以上的基金经理。所以连“结构性存款”这个并非保本保收益的产品都搭上了这趟快车,同比增长超过30%。

然而这类产品到了今年却未必能够一路上涨了。已经有小伙伴反应,大额存单的利率已经好几个月没有上浮,上月招商银行还对2年期的利率进行了下调;部分银行无论20万、50万还是100万对应利率都一样;有些银行,比如中信、建行、农行,甚至出现了倒挂的情况:1年期存单本金20万利率为2.28%,本金50万利率为2.25%。

小伙伴不禁发问:难道银行都不靠吸储为生了吗?银行不缺钱了吗?

还真是说对了。

不差钱

首先是去年央行多次降低准备金率、进行逆回收操作投放货币,这一点从坐了滑滑梯的余额宝收益就能看出。一边是资金充足一边是信贷紧缩,当银行不缺钱的时候,第三方基金公司的议价能力自然迅速下滑,银行本身自然也就丧失了强力吸储的动力。

对于银行来说,获取中长期存款的途径其实比我们想象的多,并不局限于储户的存款,还有发行债券、股票等融资渠道,而且成本更低风险更小。另外,银行也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将不同期限的资金进行期限搭配,做到化短期为长期的效果。

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长期存款对应中长期贷款,而我国中长期贷款中利率最低的要数房贷了,国家规定的贷款利率中3-5年(含5年)年利率为4.75%,5-30年(含30年)年利率为4.90%,3年和30年的差别并不太多。所以,在贷款利率不高的情况下,获取存款的利率也不会太高,否则做利差生意的银行就是赔本赚吆喝了。

银行:万一降价那我不亏了

事实上,出去已经发生的多轮流动性投放,未来市场预期中也一直充斥着继续降准、甚至降息的声音。之前央行行长易纲在《新浪·长安讲坛》中发表了主题演讲,他说“央行的货币政策正在逐渐从数量调控为主向价格调控为主转变”。这段话让各大经济研究团队对2019年必定降准降息的预测基本保持一直,差别只是在幅度与次数上。

这样一来,如果未来央行继续下调基准利率,货币市场会更加宽松,到时候获取资金的成本将会变得更加便宜,如果现在为了存款能在账面上多呆1、2年,而付出更高的利息成本,显然不划算。大额存单利息的支付有两种方式:定期付息和到期一次性付息,因为前者的利率会比后者低,大部分用户都会选择到期一次性支付。众所众知,公众存款对于银行来说属于负债,那么在利率下行周期中,银行会通过“吸收短期存款放出长期贷款”的手段,降低自身的负债成本。

这个很好理解,如果市场上今天的借钱利息是5%,一年后利息只有2%,作为需要借钱的人你可能会勒进裤腰带等着降价,但作为借出钱的债主,你可能希望这份借款合同能维持一百年。所以正是因为银行不确定长期的货币政策,不确定未来的资金成本是否更加便宜,银行不敢设置过高的利率,否则有可能会承担本不必要的高昂资金成本。这一点不仅在大额存款上有体现,定期存款利率早在春节过后就有所反应了。

扩充多元化市场为上策

近一年来,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连续下跌已是事实,如果这时大额存单的回报仍然一路上涨(目前5年期利率已经能达到4.5%上下),几乎要逼近理财产品;而大额存单属于一般存款性产品,保本保收益,几乎不存在金融风险,这就和理财产品的收益/风险不匹配了,会有大把的人选择锁定这份高收益,并且长期锁定。

这样一来市场会陷入“流动性陷阱”:高存款率限制了消费者花钱的意愿,想要刺激他们去消费、去投资就要抛出更高、更有诱惑力的条件,否则就会陷入经济疲软的恶性循环。

虽然今年以来金融市场十分活跃,但可能是出于“资产配置”的考虑和对银行本身的信赖,大部分人对于闲散资金的处理方式依然是首选银行产品:银行理财、银行销售的基金、银行销售的保险。虽然银行的固定收益产品属于“旱涝保收”,短期内不会随着市场波动,但长期来看还是会受到市场未来走向的影响,大家在做出决定之前仍然需要多方面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