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建全国首条卫星生产线,年产达百颗 ,要把国产卫星成本降一半

武汉建全国首条卫星生产线,年产达百颗 ,要把国产卫星成本降一半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园效果图

长江日报融媒体4月25日讯4月24日是第四个“中国航天日”。在我国第一个商业航天基地——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园等5个商业航天产业链项目同时开工。

这5大项目分别是空间工程公司卫星产业园、行云公司卫星测运控中心、武汉磁电公司电磁防护材料项目、和泰新材料研发及生产项目、中遥智图多维度空间信息采集传感器研发生产项目。

3个月前,卫星产业园才完成土地摘牌,如今已有多台建设设备进场作业。“时间很紧。”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邹广宝说,园区准备建设的全国首条批量化卫星生产线,正在与国际最高水平赛跑,感谢武汉对项目的落地开工开设了“绿色通道”,目前卫星产业园项目正在高速推进,预计将于明年投产,可实现年产百颗卫星的生产能力。

与卫星产业园隔路相望的是先期开工的火箭产业园。长江日报记者看到,火箭产业园已初具雏形,工人们在忙着给主楼装饰外墙,年内,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首枚火箭将在这里诞生,将形成每年20发运载火箭的生产制造能力。

长江日报记者了解到,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建设正在高速推进。目前,航天产业港一期已建成完工,航天二路、航天五路、航天北路等园区道路,以及航天公园、阳大路(航天大道)改造等配套工程也在同步快速推进。(记者汪文汉 贺亮 通讯员郭文杰 袁世英 陈静 王聪 崔冬娜)

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添朝阳产业

武汉打造“卫星产业链”开启国产卫星批量生产

24日,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建设的卫星产业园一期工程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正式开工,计划明年10月投产,将在园区打造全国首条卫星批量化生产线,具备年产百颗卫星的生产能力,我国卫星智能化批量生产的序幕也将在这里开启。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卫星产业是典型的高质量发展产业,也是朝阳产业,将为武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武汉建全国首条卫星批量化生产线,抢跑太空经济赛道

“我们是空间工程公司。”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邹广宝在采访中多次提及,卫星批量化生产线是公司布局太空经济的第一步,建立人与太空的联系,卫星就是铺在太空里的“路”,修这条天路需要大量的卫星。

近两年来,太空经济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SpaceX、OneWeb、Telesat等国际巨头都在抢占太空经济赛道,争相布局卫星批量生产线和火箭回收技术,意在建立覆盖全球的互联网,让当前全球80%的通信盲区不再失联。

目前,全球多家公司都在小批量进行互联网星座卫星试验,为大规模组网做准备。以航天科工空间公司、行云公司等为代表的商用航天“中国队”正与国外领军企业“并跑”。去年12月,航天科工空间公司成功发射互联网星座虹云工程首星“虹云·武汉号”,这也是我国首颗低轨宽带通信技术验证卫星。

“首颗验证卫星的成功运行,标志着由156颗卫星组网的虹云工程进入下一阶段,这将需要大量的卫星。”邹广宝说,为保证虹云、行云等互联网星座、物联网星座的推进,卫星批量化生产势在必行。

高质量发展典型产业,武汉卫星生产线要把国产卫星生产成本降一半

“卫星产业是典型的高质量发展产业,武汉的这条卫星批量化生产线充分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特点,不仅对产品质量要求高,更要通过智能化制造实现生产成本降一半。”邹广宝说,“传统的卫星生产是定制化,而批量化生产卫星的条件已经成熟,当前微小卫星的需求激增,卫星生产的工艺流程也相对成型。”

据介绍,当前我国每颗卫星的平均生产成本过亿元,而通过批量化智能生产线生产,可以把成本降到数千万元。

目前,航天科工空间公司已与国内领先智能制造公司合作,建立卫星批量化智能生产线,将实现生产过程精准感知、关键工序质量实时控制、制造全过程数据采集与控制等功能。这将不同于以往卫星生产串行作业的模式,批量生产线通过优化流程,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武汉打造“卫星产业链”,推动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武汉市目前正在打造“卫星产业链”,卫星产业作为航天工业上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市场需求激增,并且具有产业链长、拉动效应强等特点,这将为武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从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园的规划布局看,卫星批量化生产线只是航天科工空间公司进入太空经济的第一步棋,卫星产业园规划建设项目有多功能产业生态中心、航天器智能制造中心、空间大数据应用中心、微小航天器云协同研发中心等。建设项目包含新型航天器研制中心、试验中心、热控研究中心、新材料研究中心等。届时,将满足卫星互联网等空间产品的研发、生产。同时满足微小航天器协同研发、设计,以及航天器测运控、大数据处理以及后期运营等提供厂房及配套保障条件。

“卫星产业园必将会吸引一大批上下游企业入驻。”邹广宝说,目前全球都在抢跑商业航天的赛道,以此抢占太空经济的制高点,卫星产业园从技术积累、产业规划的规模上和推进速度上,都在与全球领军企业并跑。

“火箭、卫星是进入太空的基础设施,未来将引进更多的商业航天服务应用公司。”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已引进了航天科工火箭公司、空间公司、行云公司等多个航天国家队,同时还有一批上下游重点企业。目前,火箭、卫星、遥感、航天材料、测控等航天产业上下游链条在汉正加速聚集。武汉商业航天产业有着巨大发展空间,将为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引擎。(记者汪文汉 贺亮)

【武汉航天产业】

武汉崛起中国航天产业新一极

武汉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航天工业基础雄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以航天三江集团、航天科技42所、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等重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为核心的产学研链条,基础雄厚。

近年来,依托国家产业布局,武汉凭借强大科技研发及生产制造能力,在中国航天事业版图中扮演的角色日益显现。

每年一届的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在汉召开,并成功举办四届,已成为全球商业航天知名盛会;去年底,由空间工程公司抓总研发的我国首颗低轨宽带通信技术验证卫星“虹云·武汉号”成功发射;当前,快舟火箭总装总调中心建设进展顺利,即将投产;中国商业航天第一城在汉初具雏形。

2016年,由武汉市政府与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共同谋划,新洲区政府与华夏幸福等共同打造的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成立,成为我国首个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

据悉,武汉国家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围绕新型运载火箭及发射服务、卫星平台及载荷、空间信息应用、地面及终端设备制造等领域,打造世界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以及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产业集群。目前,基地建设全面铺开,越来越多的商业航天企业汇聚于此,产业集群效益初显。

随着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武汉通用航空及卫星产业园等航天航空产业园区的快速发展,一批高精尖的航天产业项目相继在汉落户。与此同时,“虹云·武汉号”卫星、珞珈一号夜光遥感卫星、“斗鱼666号”卫星等相继升空,同时武汉聚集着中国信科等一大批通信企业,对卫星有着潜在的市场需求。(记者汪文汉 贺亮)

最新动态>>>

数月后“楚天号”火箭进入太空

24日,第四个“中国航天日”活动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举行。活动中,航天科工火箭公司宣布,数月后,命名为“快舟·楚天号”的火箭将搭载卫星进入太空。

同时,行云公司与武汉市新洲区政府、华夏幸福签订合作协议,作为进驻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企业,行云公司将积极推进卫星测运控中心建设;九州云箭(北京)、成都星联芯通、北京星途探索等5家企业与华夏幸福签约入驻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为武汉航天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当日,火箭公司与未来导航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快舟火箭发射服务合同,预计将于2020年上半年运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微厘空间一号系统S3、S4试验卫星。(记者汪文汉 贺亮)

链接>>>

五大商业航天项目

1.空间工程公司卫星产业园

2018年12月,由空间工程公司研制的“虹云·武汉号”卫星发射升空。未来,“虹云工程”将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园内进行研发生产。据悉,作为航天科工五大商业航天工程之一的“虹云工程”,致力于构建一个星载宽带全球移动互联网络。届时,人们无论是在沙漠还是海洋,均能随时随地通过卫星接入互联网。

2.行云公司卫星测运控中心

由行云公司打造的物联网星座——“行云工程”,计划今年内发射行云二号01、02号卫星,实现行业试点和应用测试;2020年完成12颗卫星的研制,小规模组网并拓展应用;最终完成80颗卫星的研制及组网,建设中国首个低轨窄带通信卫星星座,打造最终覆盖全球的物联网星座。未来,这80颗卫星的测运控中心就设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内。

3.武汉磁电公司电磁防护材料项目

武汉磁电公司是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唯一专业从事电磁防护材料研制和生产的企业,行业规模和影响力位居全国前列,去年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装备成果展上,武汉磁电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发的电磁屏蔽、电磁兼容、抗电磁干扰产品及解决方案闪亮登场,成为展览会上备受热捧的“明星”。该公司投资建设的电磁防护材料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家级电磁防护材料产业基地。

4.和泰新材料研发及生产项目

和泰新材料研发及生产项目明年上半年建成投产,主要生产SMC片状模塑料、芳纶蜂窝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等,均是新型前沿材料,广泛应用于游艇、赛艇、飞机内板、卫星地面天线罩、导弹运输车发射车、地面方舱、航空航天等领域。

5.中遥智图多维度空间信息采集传感器研发生产项目

中遥智图多维度空间信息采集传感器研发生产项目,将研发生产遥感和摄影测量数据采集、测量光学仪器制造生产线、空间数据软硬件一体化、云计算集群等产品。(记者汪文汉 贺亮)

本版文字统筹 马振华

【编辑:朱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