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让康熙追悔莫及的会议,彻底将“九子夺嫡”推向了新的高潮

一场让康熙追悔莫及的会议,彻底将“九子夺嫡”推向了新的高潮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一月十四,此时距离康熙皇帝在热河废黜皇太子胤礽已经过去了整整70天。这一天,康熙在畅春园召开了一场会议,就皇位继承人的人选问题征求一下朝中主要大臣们的意见。

其实,这场会议是康熙精心策划的,甚至可以说是康熙“预谋已久”的,他非常迫切的希望通过这样一次会议统一朝臣的思想,同时营造积极的舆论效应,让自己能够顺利的重新册封胤礽为皇太子,以缓和皇子之间剑拔弩张的矛盾局面。

然而最终的结果让康熙感到极度的失望,更让康熙没有想到的是,本就激烈异常的“九子夺嫡”也由此被推向了新的高潮,这场会议注定将成为康熙一生最为“追悔莫及”的一场会议。

(图片来源于网络)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的热河秋闱期间,康熙含泪废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但是事情马上出现了转机。

康熙对于胤礽的不满最早出现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的乌兰布通之战期间,康熙在御驾亲征噶尔丹期间生病,胤礽北上探望康熙,但是他全然没有伤心之意,这引得了康熙的极大不满,胤礽也直接被撵回了北京。

而在此之后,胤礽的斑斑劣迹逐渐暴露了出来,一方面胤礽生活奢靡、挥霍无度,同时还贪得无厌,甚至自己主动并且指使下人向朝廷及地方官员索贿;另一方面,胤礽结党营私,不仅极力排挤自己的兄弟,对待朝臣更是趾高气昂,态度傲慢,满朝官员皆对其是怨声载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

起初,康熙认为胤礽是被他的叔姥爷、康熙朝重臣索额图给教坏的,于是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将索额图圈禁并活活将其饿死,希望以此给太子胤礽一些警告和提醒。但是在索额图死后,太子胤礽以一种近乎于报复的心态对待康熙,两人矛盾逐渐激化,最终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热河秋闱期间集中爆发了。

康熙非常喜爱的皇十八子胤衸这一年的热河秋闱过程中,不幸去世,胤礽再一次的表现出了毫无同情之心,在康熙以及所有皇子都对胤衸的死表示叹惋的时候,只有胤礽没有悲伤之意,康熙痛斥其“毫无骨肉兄弟情谊”。而更为康熙所震怒的是,康熙发现胤礽在深夜靠近自己营帐,向内窥视,康熙瞬间想到的是胤礽有“弑逆”之意。

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当机立断,含着泪废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康熙废黜皇太子引来了其他皇子对于嫡位的疯狂角逐,期间表现最为活跃的就是大阿哥胤禔和八阿哥胤禩,这两人已然形成了相互勾结、相互扶持的态势,更有将胤礽彻底除掉的意思。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在这个时候,三阿哥胤祉站了出来,凭借一己之力帮助胤礽扭转了败局。

说道这里就不得不提三阿哥胤祉与胤礽的关系了,简单来说,两人非一母所生,但是由一母所养。

康熙十三年(1674年),胤礽出生,而在他出生仅仅两个时辰之后,胤礽的生母、也是康熙皇帝结发妻子赫舍里皇后去世,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将年幼的胤礽托付给了自己当时非常宠爱荣妃马佳氏抚养,荣妃马佳氏也就成为了太子胤礽的养母。康熙十六年(1677年),荣妃马佳氏为康熙皇帝生下了皇三子胤祉,所以在当时荣妃马佳氏的膝下也就有了三个孩子,亲儿子胤祉,养子胤礽,还有就是康熙最为喜欢的女儿、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

也正是因为如此,眼看着从小一起长大的哥哥胤礽遭此劫难,三阿哥胤祉没有坐视不管,而是想尽办法来帮助胤礽。

(图片来源于网络)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的努力,胤祉终于找到了反击的筹码,那就是大阿哥胤褆用“魇镇”诅咒太子胤礽的确凿证据。当时满洲人非常的迷信,这与他们信奉萨满教义的传统密切相关,如今又发现了“魇镇”的证据,完全可以证明胤礽之前的一切所有行为,都是由“魇镇”所致。

于是,三阿哥开始充当了“编剧”和“导演”的角色,整日寸步不离的陪着太子,让太子转变行为方式,借助这件事情,将责任进行推脱,同时帮助太子不断的书写忏悔录,表明自己改过自新的决心,这也最终让康熙改变了对于胤礽的态度,胤礽也就此迎来了局面的转机。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了这场会议的召开,康熙可以说是做足了铺垫工作。

在三阿哥胤祉的陪伴下,胤礽逐渐从被“废黜”的打击中走了出来,并且按照胤祉的提示,胤礽主动想康熙承认了错误,而胤祉此时也是连续不断在康熙和朝臣面前旁打侧敲,将所有矛头都指向了大阿哥胤褆所设置的“魇镇”上。

而这对于康熙来说,也是一个莫大的好消息。

毕竟,不管怎么说,胤礽承载着的是他对于自己结发妻子赫舍里皇后的全部寄托,并且康熙用了自己半生的心血来培养胤礽,他并不想放弃胤礽。更何况,胤礽被废黜后,皇子们对于皇位的争夺所引发的一些列动荡和危机,让康熙深感不安,为了朝政的稳定,康熙于是有了重新册立胤礽为皇太子的想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对于胤礽就这样废而复立,将在朝臣面前削弱帝王的威严,于是康熙采取了一系列的步骤来营造舆论。

第一步,康熙皇帝严厉的处理了大阿哥胤褆,将其削宗夺爵、圈禁终身,并且将所有皇子召集在一起进行了严厉的训斥,特别是八阿哥胤禩,是被康熙在公开场合反复训斥,谴责其觊觎储君之位的行为。

第二步,康熙皇帝经常性的在朝会上向朝臣们通报胤礽的近况,并且不止一次的表达了对于太子胤礽之前表现“既往不咎”态度,而这实际上已经表明了康熙希望重新册立太子的想法。

第三步,对于第一个站出来保举胤礽的都察院左副都御使劳之辩,康熙皇帝采取了 “欲擒故纵”的招式,他将劳之辩革职查办,并且告诫所有皇子和朝臣,不准再行“谏言废立之事”。实际上这就是在告诫朝臣,尽管康熙此时已经有了复立胤礽的想法,但是他不会允许有人在这个时候跳出来携拥立之功自重,所有人都要等到康熙询问意见的时候再来说出拥立胤礽的想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经历了这一些列的步骤之后,康熙皇帝已经将想要复立太子的想法传达给了朝臣,而这个时候,他还希望整件事情能够更加的具备法理性,更加的“名正言顺”。于是,康熙也就此决定,通过用一次会议的方式来讨论决定出太子的人选,而这场会议也被康熙给予厚望,认为是“复立皇太子”最为关键的所在。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场康熙原本给予厚望的会议,最终成为了让康熙最为追悔莫及的会议。

康熙之所以用这样一种会议的当时来确定皇位的继承人选,实际上遵循的是努尔哈赤时期就确定下来的,由掌握八旗势力的旗主贝勒共同商议继位人的制度传统。

努尔哈赤一生先后三次选择自己的继位人,第一次是自己的弟弟舒尔哈齐,第二次是自己的长子褚英,第三次是自己的次子代善,但是这三次立储均已失败告终。最终心灰意泠的努尔哈赤选择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再册立继位人,而是就此确立了在前任统治者死后,由八旗旗主贝勒共同推举新汗的方式来确定新的继位者的制度,皇太极以及后来的顺治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继承满清政权最高统治者的位置的。而这套制度与努尔哈赤钦定的继位人名单及其世系也就成为了后来的“太祖遗诏”。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康熙在会议的前一天,最终确定了九名参会人员的名单,其中有实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大臣有四位。

第一位,领侍卫内大臣阿灵阿。

努尔哈赤时期“开国五大臣”之一的额亦都的孙子,康熙初年四大辅政大臣之一遏必隆的儿子,他的两位姐姐先后嫁给了康熙,分别是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以及十阿哥胤䄉的生母温僖贵妃钮祜禄氏,阿灵阿实际上就是康熙的小舅子。

第二位,内大臣鄂伦岱。

鄂伦岱的是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乌兰布通之战中壮烈牺牲的康熙亲大舅佟国纲的儿子。鄂伦岱的祖父佟图赖是皇太极时期汉军八旗的核心都统,而他的姑姑孝康章皇后正是康熙皇帝的生母,而他的两位堂姐,也就是叔叔佟国维的女儿也是先后嫁给了康熙皇帝,一位是康熙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一位是悫惠皇贵妃佟佳氏,鄂伦岱自己和康熙也是表兄弟的关系。

第三位,翰林院掌院学士揆叙。

揆叙是康熙朝权臣明珠的儿子,满清第一词人纳兰性德的弟弟,同样也是名门之后。揆叙的母亲是皇太极的弟弟英亲王阿济格的女儿,所以揆叙也和康熙皇帝攀着亲戚关系。

第四位,户部尚书王鸿绪。

进士出身的王鸿绪,是当时汉族士大夫阶层和读书人的重要代表,在汉族官员之中有着比较高的威信。

(图片来源于网络)

康熙选择以这四人为核心的参会人员,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充分借助他们的地位以及在亲贵宗室和满汉大臣之中影响力,来推动“复立皇太子”的进行。

于此同时,康熙为了将自己想要“复立”胤礽的想法更好的让这些人知晓,还专门安排了李光地作为会议的召集人和通知人。一来,李光地非常清楚康熙内心的想法,二来,李光地曾经是胤礽的老师,安排李光地要通知召集会议,并做出暗示,明显就是让所有人都知晓康熙的想法,并且为胤礽说话。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这样,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一月十四,这场会议在畅春园召开,然而会议从一开始,康熙就失去了控制。

阿灵阿首先发言,先是痛斥胤礽之前的种种罪行,随后直接提出自己愿意保举八阿哥胤禩为继位人,这一观点得到了鄂伦岱、揆叙、王鸿绪等人的一直赞同,所有人都推举八阿哥胤禩为康熙的接班人和继承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样的结果完全出乎康熙的意料,但是却又恰恰是在情理之中。

首先,尽管康熙在确定参会人员名单的时候已经将佟国维、马齐等太子的坚决反对者剔除在外,但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目前朝中这些掌握权势的大臣,都与八阿哥胤禩及同属其党派的阿哥们,包括大阿哥胤禔、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等人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阿灵阿,是十阿哥胤䄉的亲舅舅。

揆叙,他的堂姐、也就是明珠的堂侄女嫁给了康熙,也就是大阿哥胤禔的生母惠妃那拉氏,而惠妃那拉氏还是八阿哥胤禩的养母,本身就关系非常密切;况且揆叙所在的明珠家族早已和九阿哥胤禟结识,并且是重要的“生意伙伴”,有着非常密切的经济利益关系,日后更是结为了儿女亲家。

鄂伦岱尽管不与八阿哥等皇子们沾亲带故,但是佟国纲在乌兰布通的战死,让佟家和索额图所在的赫舍里家族关系极为紧张,势必不会支持太子胤礽,实际上除了隆科多外,整个佟家基本都站在了八阿哥胤禩一边。

王鸿绪则是与八阿哥胤禩在朝政处理上有过比较长时间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也非常的好。

从这样的关系分布上来看,这些人清一色的支持八阿哥胤禩也就成为了在所难免的事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次,胤礽不得人心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尽管康熙皇帝反复强调,胤礽是因为“魇镇”的原因才会如此劣迹斑斑,但是这些与胤礽日常相交颇为频繁的朝臣们非常清楚胤礽的为人方式与处事方法,在成为继位人的问题上,他们也始终认为胤礽并不是合格人选,并且胤礽已经是无可救药。而从情理上来说,他们这样做也是为了康熙皇帝和整个大清王朝的未来所做出负责任的表现。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再次,不得不说的是,八阿哥胤禩的能力确实是非常的出众。

在后来,康熙的继任者雍正皇帝登基之后,都这样评价

“胤禩为人聪明强干,才具优裕,朕深知其能办大事。”

足可见胤禩的贤能与才干。

而按照努尔哈赤留下的满洲旗主贝勒们推举新君的首要标准便是“择其能受谏,而好善者立之”,根据这样的标准,阿灵阿等人也就一致认为,八阿哥胤禩够符合这个标准,他才能够成为康熙合格的继承人,而不是胤礽。

(图片来源于网络)

面对这样的情形,康熙内心是极度的不平衡,当即反驳了朝臣的意见:

“八阿哥未尝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家亦甚微贱”

康熙给出了三条理由,第一,八阿哥年纪尚小,还不懂事;第二,参与夺嫡之争,结党乱政,刚刚被废黜了爵位;第三,他的生母是辛者库出身的良妃卫氏,身份太过于卑贱。

但是阿灵阿等人始终坚持举荐八阿哥胤禩,自始至终也没有任何人提到胤礽,康熙的全盘计划也就此落空了,这场会议对于康熙而言也成为了一场彻彻底底的失败会议。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尽管会议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朝臣也没有就继位人选的问题达成一致及意见,但是已经下定决心的康熙皇帝还是于第二年的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正月,复立胤礽为皇太子。

康熙这样不顾朝臣建议的做法直接将自己,更是将胤礽推到了所有朝臣的对立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康熙没有废黜皇太子之前,乃至于没有召开这次会议之前,“九子夺嫡”基本是在皇子之间的内部进行的,以“暗斗”为主。尽管有着诸如索额图、明珠打着皇子旗号的党争,但是争斗的焦点都是在权势和地位上,皇子没有成为争斗的主角。

但是随着康熙不管不顾的复立胤礽为皇太子,让朝臣之间、朝臣与皇子之间、朝臣与康熙之间、皇子与康熙之间、皇子与太子之间的全部矛盾顷刻间全都爆发了出来,同时更是开始将朝臣们卷入到了“九子夺嫡”之中。特别是阿灵阿、鄂伦岱、揆叙、王鸿绪等人,此前并没有明确而又公开的表明政治态度,而这一次,他们是被康熙硬生生的推到了所谓“八爷党”的阵营之中,开始在明面上与太子党集团进行着争斗。

而这也标志着“九子夺嫡”,由皇子之间的争斗,升级为了皇子统领着朝中依附于皇子的政治集团之间的争斗,范围也已经是遍布整个朝野,上到朝廷、下到地方,统统的卷入到了这场争斗之中,由此将“九子夺嫡”推向了新的高潮,而这一切,都是源自于康熙这场非常失败而有令他追悔莫及的会议。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现在,康熙是失败者,他不仅没有能稳定住局势,控制住局面,相反,却让形势变得更加的糟糕,“九子夺嫡”也开始愈演愈烈。

胤礽也是失败者,尽管他重新得到了太子之位,但是却将自己树立为了朝堂上的“公敌”,不思悔改的他也在不久之后第二次,也是彻底的被废黜了。

八阿哥胤禩,尽管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与推荐,但是就此开始更加为康熙所厌恶,实际上,他已经彻底失去了继位的资格,他也是失败者。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真正的胜利者只有一个,那便是没有置身于其中的皇四子胤禛,就在太子党、八爷党相互打压而不断为康熙所厌恶、势力不断受到损耗的时候,胤禛正在潜心积蓄这自己的势力,更为重要的是,此时的他得到的是康熙的信任,还有一个亲王的爵位。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胤禛用一种悄无声息的方式参与到了“九子夺嫡”的进程之中,并且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成为了后来的雍正皇帝。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