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里的历史:隐藏在《张议潮出行图》中的归义军武装报告

艺术品里的历史:隐藏在《张议潮出行图》中的归义军武装报告



由于并非古代中原政权,张议潮建立的归义军很容易被人忽略。但非常讽刺的是,后人在复原唐朝军队的原貌时,又不得不参考当年的归义军组织和结构。一切都源自敦煌莫高窟中的著名壁画:《张议潮出行图》。

这幅图的题词全称是《河西节度使检校司空兼御史大夫节度使张议潮统军□-除吐蕃收复河西一道行图》,这个称号本身就有内幕可供挖掘。终其一生,张议潮都对境内的属民自称是河西节度使。境内的胡汉民众也习惯于这么称呼他。他也一直在向唐朝申请河西节度使称号,觉得自己继承了之前河西节度使实力。但是唐朝仅仅封他为瓜沙节度使,实际上是对其个人权势做了严格限制。张议潮本人最后实际上还受到了唐朝中央的软禁,以69岁的高龄离开故土沙州,最后病死在长安。这个矛盾本身,体现了唐王朝对于西北边防型藩镇是一边利用一边提防的复杂心理。


为骑兵部队开道的骑马乐手



图中的主要形象,无疑是典型的番汉混合部队。全队人马由演奏鼓角的横吹乐队开头,张扬声势,这种阵势和乐器都来源于西域地区,在张骞通西域之后被引入东土。

骑马乐手的身后,跟随着5名身披札甲的重骑兵。虽然战马没有披挂马甲,但每个人都手持长槊,还要高举一对大旗。再后面的两个甲骑,也需要手持五方旗。他们的主武器是马槊,副武器是横刀或者剑。


图中的重骑兵形象



在归义军中,重骑兵属于类似于牙兵的精锐部队。他们待遇优厚且战斗力较强,而且往往是父子相继。在战斗中负责从中央阵线冲击敌阵,直取敌将。

值得一提的是,图中的所有重骑兵都没有装备马铠。早前的南北政权,都保有大量的具装骑兵和重步兵,双方需要披坚执锐冲坚阵。但唐军在西域和北方草原上遇到的对手,是以速度和机动性取胜的轻骑兵和骑射手。所以,具装甲骑的人马很容易因为披挂沉重而消耗体力,最后被以逸待劳的对手击败。所以,在西域和北方作战的唐军重骑兵,喜欢采用不披挂马铠的形式快速突击,彻底摧毁对手的指挥系统。不给敌人以喘息之机和再次聚集的可能性。加上唐军遇到的对手除吐蕃之外,很少出现成排的持矛重步兵或者列阵的步弓手。因此,唐军重骑兵即使不披马铠,也不会受到密集箭矢的严重伤害。


对比下 同样是莫高窟壁画上的北朝重骑兵形象



在两组重骑兵后面,是两组文官侍从。他们代表的是,张议潮全面学习中原藩镇建立的官署体系。在地方上,废除吐蕃人的部落使和将等职位,恢复中原式的州-县-乡-里制度。还在几个大城市里,恢复传统的坊市制度和户籍制度。

经济上,归义军努力恢复经吐蕃粗放式经营而产生的后遗症。大力组织农业生产,劝课农桑、兴修水利。


跟随在重骑兵身后的文官侍从



文化上,归义军在吐蕃寺学的基础上恢复了唐式的地方官学。专门设置了医学、道学、伎术院。寺学等专科学校,培养各方面的专门人才。寺庙和官学全面传授论语、老子、孟子、易经还有汉藏医学著作,逐步扭转河西地区出现的藩化现象。

在两队文骑中间,有两组舞乐人。一组是身着吐蕃服饰的吐蕃舞者,另一组是持拍板、笛、箫、琵琶、箜篌、笙、腰鼓的乐师。这些人都是归义军中的非汉人臣民代表。在当时的归义军中,有大量吐谷浑、羌和嗢末人。后者就是吐蕃传统中的奴隶阶层,不乏大量已经被吐蕃化的唐人。此外,归义军辖区内还有不少粟特人,乃至来自于阗、鄯善、印度和波斯的贸易移民。从很多民户、农业账单和官兵名册来看,敦煌地区的非汉人口将从不低于40%,一直上升到50%左右。


出现在画面上的两组舞乐人



这些外族中,吐蕃人和嗢末人、龙家人等族群,对归义军的统治是比较桀骜不驯。倒是粟特人在归义军政权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后来甚至会成为整个政权的实际控制者。而且在夺权之后,并没有前任势力家族进行血腥的清洗,表现的非常宽厚。

两队舞者之后,是执缰绳、穿红袍的张议潮本人。边上还有六纛、旌节、衙官和银刀官等节度使全套仪仗,从规制上符合当时的《唐六典》。


身穿粟特服饰的外族骑射手部队



大队人马后方的,有20余名骑射手和运输部队。射猎骑队中有几个正在射猎的弟子列军。后面是身穿粟特服饰的骑射手,他们穿着团花缺胯衫、带白毡帽,前后分两组,属于典型的番兵部队。

骑射部队之后,才是驮运的马和骆驼等,主要负责军中的后勤运输。当时敦煌的骆驼养殖业很发达,在和吐蕃的交战中,归义军往往能缴获大量的骆驼、驴子和骡子。军用骆驼是归义军骑兵能穿越大漠,迅速移动,而且保证后勤充沛的重要后盾。


西域的唐军需要依靠大量的骆驼帮助机动作战



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张议潮出行图》就是整个归义军武装力量的浓缩:

归义军中的普通汉人士兵,脱胎于河陇沦陷前的健儿制。在唐朝,府兵需要自备武器和粮食,主要用于轮番宿卫。出征和防守 , 则主要由募兵来承担。在府兵制和兵募制外,另有健儿制作为补充。健儿起初也是负责宿卫外廷,后来不但出征,而且变成了长驻边防军。以至于在安史之乱后,健儿的武器军饷已经全部由朝廷供给。

在吐蕃统治时期,汉人一开始没有服役义务,作为受限制群体存在。到后期,才逐渐有了自己的军事部落,和拥有自由民身份的军事人员。


一名普通的唐朝步兵形象



到了张议潮时代,原有的军事政治制度得以恢复。脱胎于健儿制的骑射手,大量出现在了归义军序列里。根据归义军的文书,常年服役并需要随时迎战的他们,每日可以从官府领取一定的米、盐、酱、醋和布帛。过冬时节,可以领取御寒用的于阗花毡和寒意以及酒,供战士家属维持生计。官府会配备铁斧、大小骨朵、铁鞭、铁锥和黑鞘鉄装刀等近战武器,还有大柳叶、钢镝子。镔镝子等用途不同的箭矢。可见这些骑兵在必要时刻需要执行近战的任务。一旦战死,他们的名额可以由家人填补。

还有一半的归义军战士,属于非汉人部落军。一些吐蕃军队残部也被编入归义军,他们由自愿的倒戈者和战俘所组成。对于这些人,张议潮保留了吐蕃人和吐谷浑人的部落组织,以及部落使、部落副使等长官。他们继续使用吐蕃文发布政令。


隋唐时期的波斯式铁剑



归义军在周边游牧民族的影响下,还依靠射猎来进行常规军事训练。在秋冬时节,农事活动已经完成,就选择有利的山林地势作为场地。这样的轻骑兵,构成了归义军的主要力量。所以在反应战争的敦煌曲子词里,有很多赞扬骑射手百步穿杨、骑术高超、迅速夜袭敌营的诗句。

当然,归义军中还有女性将领和僧兵,这与当时的中原地区存在很大不同。敦煌归义军文献《将龙光颜等队下名簿》显示:170名军战士中有僧曹道、僧石胡胡等番汉僧兵16名,以及名为李六娘和安荣子这2名女性队将。


河西的归义军辖区内有浓厚的僧兵传统



虽然中原的僧人可以免除兵役和徭役,但很多河西的僧侣在出家前就已经是反吐蕃主义者。利用吐蕃统治者也比较尊重佛教的弱点,用寺庙作为掩护,组织反抗力量。张议潮自己在青年时代,就有过类似经历。

唐代的女性社会地位和人身自由度,本身就比较高。在敦煌这胡汉通婚的地区,女性在婚恋和社会生活中的自主权利较大。所以当地不乏花木兰式的能骑擅射女将。但更重要的是,归义军无论如何都比其所有潜在对手的人口要少。所以,时刻需要面对自己兵力不足的问题。女性为父亲、兄长和丈夫作战,就不是什么很奇怪的事情了。

这个弱点,后来也直接注定了归义军政权的历史发展上限。张议潮的过早离开被软禁,也让分散在各地的归义军势力,显得更为渺小和无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