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兰都铎王室如何通过货币贬值掠夺财富?

英格兰都铎王室如何通过货币贬值掠夺财富?

格物·资本 seek for capital丨专注于资本的极致探索

【格物·货币】是格物资本旗下内容大类目之一

“英国货币”内容系列从属于【格物·货币】

第一部分:不列颠岛的货币从何而来?

第二部分:英格兰货币史:三次大改革和三大历史使命

第三部分:英格兰货币史:金银复本位时代

本文为“英国货币”系列第三部分辅助部分


格物者说:1544-1551年的都铎王朝货币大贬值(Tudor Great Debasement),是英格兰货币史上最著名的铸币贬值事件,也是统治者通过货币贬值来掠夺民众财富的经典案例。

从973年爱德加货币改革(英格兰真正实现货币统一,且独立币制成型)直到1526年,期间五个半世纪里,在剔除铸币正常磨损率(一枚铸币的重量每十年大约磨损掉2%-2.75)的考量因素后,英格兰铸币的年平均贬值率非常低,币值保持高度稳定。

重铸与贬值

金属铸币重铸时(把旧币回炉重新铸成新币),会存在贬值与不贬值两种情况,而贬值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考虑到自然磨损因素的正常贬值;另一种是统治者“刻意的掠夺性的过度贬值”。

由于铸币权被统治者垄断(973年爱德加货币改革,英格兰国王完全垄断了铸币权,详细阅读:《英格兰货币史:三次大改革和三大历史使命》),因而货币重铸也是被统治者完全控制的。统治者可以决定何时重铸,也可以决定是否重新设定铸币的面值、重量、纯度和币面设计等,让新币和旧币不同。

在重铸时,若新币的重量、纯度、面值(金属铸币的三大核心要素)和旧币保持一样不变,那么新币就没有贬值,币值保持稳定。若这三要素中,任意一个要素发生改变,那么新币相对于旧币,就可能存在贬值问题,币值下跌。具体的改变方式是:减轻重量、降低纯度、增大面值,这是实现贬值的三种主要方式。其中,前两种最为常用。

金属铸币在实际流通过程中,往往会发生自然磨损,久而久之,磨损程度加重,重量下降,其实际价值也会下降(实际上就是在贬值,不过这种由磨损带来的贬值是不可控的、非人为的)。对于金属铸币的正常磨损,统治者往往过一段时期(几年或者几十年)就会进行一次货币重铸。重铸时,会考虑到正常磨损的因素,对新币进行“适度的正常贬值”(根据自然磨损率来贬值,这区别于统治者的掠夺性贬值)。

举例:原来一枚旧Penny银币重25格令(含银量24格令,纯度96%,面值1便士),五十年后,这枚旧Penny银币磨损得仅剩20格令(含银量19.2格令,纯度96%,面值依然1便士)。然后国王下令重铸,若在纯度96%不变的条件下,新Penny银币就会按20格令的重量铸造(含银量19.2格令,面值依然1便士);若在重量25格令不变的条件下,新Penny银币的纯度就会降至76.8%(含银量19.2格令,面值依然1便士)。这两种情况都属于在考虑自然磨损因素下的正常铸币贬值。

另外,有时金属铸币即便没有磨损或仅轻微磨损,统治者也会决定进行重铸,这时的重铸往往就带有刻意性和掠夺性。这种情况下,统治者考虑的并不是自然磨损,而是试图通过重铸来对货币进行“不正常的、过度的贬值”,这种贬值实质上是统治者对民众的财富掠夺。

1526年重铸

1509年,亨利八世继位为都铎王朝的第二任国王。

▼图:亨利八世(Henry Ⅷ),英格兰王国都铎王朝第二任国王,1509-1547年在位。图片来源:The Royal Collection。

在亨利八世统治的前十七年里(1509-1526年,也是第一次货币重铸期),他基本上完全沿袭了其父亨利七世留下的铸币体系,除了把铸币上的铭文“七”改成“八”,其他的都原封照旧。

1526年,亨利八世的宠臣沃尔西主持了一次货币重铸(这是亨利八世的第二次重铸),这次重铸内容有:

一,将Sovereign金币和Angel金币按照原来的重量和纯度重铸,但Angel金币面值从原来的6先令8便士(80便士)上调至7先令6便士(90便士),Sovereign金币面值从原来的20先令(1英镑)上调至22先令6便士;同时,引入新金币George-Noble金币以及Crown金币。

二,将Penny银币的重量从12格令下调至10.67格令,且币面图案改成为亨利八世自己的侧面肖像。

三,铸币厂改变了金银币的度量衡标准,从原先的塔磅制(tower pound)改为了金衡磅制(troy pound),1塔磅为5400格令(重约350克),而1金衡磅为5760格令(重约373克)。从此,金衡磅制就专门用于贵金属货币的铸造,1磅白银或1磅黄金,重量为5760格令。

1526年货币重铸虽然在旧币的基础上进行了贬值(调大了Sovereign金币和Angel金币的面值,降低了Penny银币的重量),但是在考虑到实际流通中铸币正常磨损状况和金银相对价格变动的因素后,这次重铸仍是一次正常的贬值调整,并非一次 “掠夺性贬值”

不过,很快,一场刻意的、以掠夺民众财富为目的的大贬值—— “都铎货币大贬值” (Tudor Great Debasement)就猛然袭来了!

试验与预演

在亨利八世统治期间,多次对外战事,军事支出激增,而且国王挥霍无度,建造宫殿,导致国库财力不支。

另外,在金银复本位的货币制度下(爱德华三世时期正式进入),由于金银的法定兑换比率设定不合理(金银比率定得过低),导致当时英格兰的金币和黄金大量外流至欧洲大陆国家,这扰乱了正常的货币流通,也加剧了财政危机。

为了解决财政赤字危机,亨利八世将目光投向了货币重铸,一方面,他希望通过重铸贬值获取财政收入(掠夺民众财富),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降低金币的纯度来阻止国内金币外流。

亨利八世筹划的“货币大贬值”策略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爱尔兰进行实验性贬值。

爱尔兰的货币铸造从14世纪末开始就被英格兰国王所控制,到15世纪中后期,爱尔兰的货币标准与英格兰基本一致。

1536 年和 1540 年,亨利八世在爱尔兰进行了两次货币贬值试验,主要方式是降低铸币纯度(两次贬值中的银币纯度从90%降至75.8%),两次贬值都给亨利八世带来了不错的利润。爱尔兰的试验贬值的成功,刺激了正处于财政危机中的亨利八世,他很快就把目光转向了本国的货币。

第二阶段,1542年5月至1544年3月(亨利八世的第三次重铸)的秘密贬值,这是“都铎大贬值”的预演。

1542年初开始,亨利八世就开始秘密筹备贬值工作。同年5月,亨利八世签署了一份秘密的铸币文件(未经议会批准,也没有向公众公开),规定了铸币的新标准纯度:金币纯度从原来99.48%降至新的95.83%,银币纯度从原来92.5%降至新的77.1%

1542年7月,新标准纯度的铸币开始正式铸造。新币铸造是秘密进行的,当时民众并不知道铸币厂正在铸造新的低纯度铸币,而且,当时铸币厂不仅铸造新币,也在铸造旧币。当人们把旧币和金银条块拿到铸币厂时,铸币厂会将其铸造成低纯度的新币,而新币和旧币的“纯度差” 就会被铸币厂扣留下来。

假设:一个居民拿着1磅纯白银到铸币厂可换成500枚Penny银币(每枚面值1便士,重量10格令),新币发行前,换得的是500枚旧币(含银量9格令),新币发行后,换得的是500枚新币(含银量为8格令,新币纯度降低了)。那么,实际上,虽然该居民得到都是500枚Penny银币,法定价值都是500便士(1*500),但新币相对于旧币而言是“不足值”的,且居民对此并不知情。而这 “不足值”的部分就是新旧币的“纯度差”(9格令-8格令=1格令),这1格令的“纯度差”被铸币厂秘密地扣下来了,最终流入国王腰包。这也是说,该居民的财富“秘密地”被铸币厂(或国王)掠夺了。

在1542-1544年秘密贬值期间,新币的铸造数量并不多,给国王带来的利润只有6054英镑。为了获得更多的贬值利润,国王只有公开宣布货币重铸,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把旧币和金银条块送到铸币厂来重铸为新币,这样国王就能从中获得更大的利润。

第三阶段,1544年5月至1551年10月,“都铎大贬值”正式阶段。1547年1月亨利八世去世,其年仅九岁的儿子爱德华六世继承其王位,由辅政大臣辅佐,爱德华六世在位时期,仍延续了其父的货币贬值政策。

▼图:爱德华六世(Edward VI ),1547年1月-1553年7月在位,九岁继位,十六岁去世。图片来源:The Royal Collection。

都铎大贬值

1544年5,亨利八世对英格兰的铸币厂系统进行了重组,“都铎大贬值”正式拉开序幕!新系统由八个铸币厂组成,同时通过人事安排强化了国王对铸币厂的直接控制。国王设立财政官和副财政官,控制和管理铸币厂,并对所有的利润和花费都进行记录,财政官和副财政官直接向国王汇报、负责。铸币厂官员和工作人员以领取薪水的方式获得收入。这都是在为重铸工作做准备。

为了获得更多的货币贬值利润,“都铎大贬值”是公开进行的(这和1526年的秘密贬值不同),国王会将重铸的命令公之于众(公布新的铸币标准,重新设定的重量、成色、面值),这样就能吸引大量的人拿着旧币和金银条块到铸币厂(人们往往更倾向于持有新币,而把旧币支付出去或换成新币),铸币厂就可以从大规模的重铸中获得高额的“铸币收益税”。

铸币收益税,简称“铸币税”,名义上是铸币厂在重铸时收取的“加工费”,实际上是国王在重铸时收取的一种“特权税”。铸币税一部分用于铸币厂的各项开支,剩下的都归属于国王。

从1544年5月到1551年10月期间,英格兰王室通过减轻重量、降低纯度、增大面值的方式对铸币进行多次重铸,每次重铸都有一定程度的贬值,而国王则从中获取了巨额的铸币收益税。

在1544—1551年英国共铸造贬值的铸币约440万英镑。根据学者统计,“都铎大贬值”期间,英国国王从重铸中共获得约127万英镑的纯利润,在亨利七世时期每年的铸币税约为 100-200英镑,而到了“大贬值”时期,每年的铸币税增加至 16万英镑。在总利润中,93%来自银币的铸造,7 %来自金币的铸造。

我们先来看一下“大贬值”期间银币的情况:

▼图:1526-1553年英格兰货币重铸:银币。制图丨格物·资本。

对于上述数据的解释,举个例子:在1526年时,一位居民将1磅(金衡磅,5760格令)纯白银送到铸币厂后,铸币厂实际铸造出583.59枚Penny银币(每枚含银量9.87格令,5760/9.87=583.59枚),每枚Penny银币面值1便士,那么这1磅纯白银的“铸币等价”就是:1便士*583.59=583.59便士 =2.43英镑;但是铸币厂返给该居民的只有572枚Penny银币,即“铸币价格”为572便士(或2.38英镑),而被铸币厂扣下的11.59枚Penny银币(面值共0.05英镑)就是“铸币收益税”。

从上图表中可看出:在1544-1551年重铸过程中,银币的贬值幅度非常大,以Penny银币为代表,其纯度大幅降低,最低时在1551年4月的重铸中仅0.25(25%,银含量仅1.67格令)。Penny银币的重量也大幅下调过,从10格令降至6.67格令。

从铸币等价来看,在“大贬值”期间最严重时,银币累计贬值了80%,即新银币的含银量较最初时下降了80%,仅剩20%。另外,从1545年4月开始直到1551年4月,铸币厂对重铸的新银币收取的铸币税非常高,这些巨额的铸币税被铸币厂扣留下来,然后源源不断地流入国王的腰包。这就像国王在每个老百姓身上插了一个吸管,不断吸允着每个老百姓用辛勤劳动换来的财富。这根“吸管”代表着国王对百姓财富掠夺的路径流向。

再来看一下“大贬值”期间金币的情况:

▼图:1526-1553年英格兰货币重铸:金币。制图丨格物·资本。

对于上述数据的解释,举例:1544年4月,一位居民拿着1磅(金衡磅,5760格令)纯黄金去铸币厂,铸币厂将这一磅纯金实际铸造出来了75.15枚新金币(5760/76.64),每一枚新金币面值8先令(96便士),因而这些金币的面值总和(“铸币等价”)为30.05英镑(75.15*8先令=601先令=30.05英镑),然后,铸币厂返还给该居民的金币为72枚(面值总和28.80英镑,72*8先令=576先令=28.80英镑,即“铸币价格”),剩下的3.15枚(1.25英镑)则被当作铸币税扣留下来了。

我们从上图表中看到:在1544-1551年重铸过程中,金币的纯度虽有下降,但最低时也有0.833,纯度变化并不是很大,说明成色保持得比较好;而金币的面值和重量都做过多次改变。

从铸币等价来看,金币的整体的贬值幅度并不大,在“大贬值”期间,金币贬值经历四个阶段,1544 年、1545 年、1546 年、1549 年,最大累积贬幅为25%(在面值不变的情况下,一枚金币的含金量下降25%)。另外,除了在1545年4月和1546年4月之外,铸币厂对重铸的新金币收取的铸币收益税并不高。这也解释了在国王的重铸总利润中,只有7%来自金币铸造。

还有,“铸币等价金银比”代表着金银的法定兑换率,金币和银币的不同贬值程度,使得金银法定兑换率变得极度扭曲,一度达到1:2.06的程度,即1磅纯金只能换2.06磅纯银,这对黄金是极度的低估。关于金银法定兑换率设定不合理的问题后来一直存在,为之后金本位的到来埋下伏笔。详细阅读:英格兰货币史:金银复本位时代

影响

这场持续七年之久的著名铸币大贬值不仅为英格兰王室带去了丰厚的铸币收益税,还对整个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英国的货币供给从1542年的85万英镑增加到1551年7月最高峰的217万英镑。在增加的货币供给中,充斥着大量的劣币、低纯度、不足值的铸币(尤其是银币),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格雷欣法则,劣币充斥于市,良币被私藏或出口到国外),并引发物价上涨,“大贬值”导致物价上涨了2-3倍。

▼图:亨利八世在位及1547年死后的Groat银币(面值4便士)重量变化,1526年-1547年Groat银币重量在下降,且从币面颜色上可看出,成色也在下降,反映了Groat银币的贬值。图片来源:coinarchives.com。

▼图:爱德华六世在位时期发行的第一批Penny银币(1547年4月开始铸造),按当时铸币厂设定的标准,一枚Penny银币应重10格令(约0.647克),成色33.33%。但下面这枚Penny银币仅重0.55克。而在 1542年时,Penny银币的重量标准是10格令,成色是83.3%。图片来源:coinarchives.com。

▼图:亨利八世时期Sovereign金币成色/纯度的变化情况。图片来源:coinarchives.com。

▼图:爱德华六世在位时期的第三批Sovereign 金币(开始铸造于1549年4月),重量11.13克(折合169.14格令),纯度91.67%(22开),面值为20先令。虽然这一批Sovereign 金币成色较之前提高了(1546年和1547年为83.3%),但是重量却下降了(1545- 1547年为192格令),面值1英镑保持不变(1545-1550年不变)。图片来源:coinarchives.com。

第二,不同时期铸造出来的金银币的重量和成色也不统一,有些还有缺损,各种新币、旧币、甚至外国铸币都混杂流通,造成货币流通混乱。当时人们不再根据铸币的面值交易,而是按其实际含金量或含银量来交易,不同铸币之间的兑换关系复杂。这种混乱的货币流通状况一直持续了十余年,影响了商业经济发展。

▼图:爱德华六世时期各种劣币银币。图片来源:coinarchives.com。

第三,在“大贬值”前期阶段(1544年4月至1549年4月),大多数老百姓(除了一些精明的商人、知识分子或官员之外)并没有明显感知到重铸的货币发生了贬值,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手中的金属铸币,往往只关心其面值,而不太关注其重量和纯度,因而即便新币和旧币相比,在重量和纯度上发生了变化,人们对此也不敏感(尤其是对纯度降低很不敏感),没有意识到在新币已经贬值了。这也体现了货币重铸贬值的隐蔽性,它是暗藏的,短期内难以被人们察觉和感知,因而统治者非常乐用这一招来敛财。但是到后期阶段(1550年后),民众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实际财富在大幅缩水,意识到货币贬值的问题,也意识到王室在刻意地利用重铸来掠夺财富,这使得人们失去了对王室铸币的信任,同时也让英国货币在国际上的信誉受损。

随着货币贬值的危害日益凸显,英格兰王室决定改善货币流通。1551年10月,一个新的铸币委员会成立,来重新铸造和管理货币流通,这次重铸提高了金币和银币的纯度,让新铸的金银币基本回到了“大贬值”前的足值水平(见上述两图表)。

可是1551年10月后,货币流通混乱状况并没能有效解决,当时仍有许多劣币在市面上流通,而且个别铸币厂仍在铸造不达标的金银币。

爱德华六世之后(1553年7月去世),玛丽一世女王(Mary I,1553年7月-1558年11月在位)和伊丽莎白一世女王(Elizabeth I ,1558年11月-1603年3月在位)都致力于改善货币流通,清理流通中的劣币,恢复货币信誉。

经过近十年努力后,最终伊丽莎白一世在格雷欣爵士(Thomas Gresham,1519-1579,英格兰著名金融家、王室金融顾问,格雷欣法则的提出者)的辅佐下,于1560-1561年再次对货币进行大重铸,这才完全解决劣币问题,让货币流通恢复正常。当时每一个市场城市都有货币兑换所,人们可以拿着旧币来兑换新币。到1562年9月份时,旧币完全被新币所取代,英格兰重新建立起一个稳固的、以英镑为标准单位的货币流通体系。

参考资料

《货币史:从公元800年起》(A History Of Money : From AD 800),John F. Chown (英),李广乾 译,商务印书馆,2002

财政危机视角下的都铎货币大贬值论析,崔洪健,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论都铎英国的货币管制,柴彬,史学集刊,2008年7月第4期

英国货币制度与经济增长(1500-1750年),肖建光,硕士学位论文,2007.5

The Great Debasement: Currency and the Economy in Mid-Tudor England,Gould J.D,Oxford Clarendon Press,1970

版权声明

本头条号“格物资本”发布的所有原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稿、图片、漫画、音频、视频等,其版权均归属于本号及其运营者(运营者已实名制),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修改或发布。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