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学霸的妈妈, 给中国母亲的5大忠告,知道越早, 孩子越好

一位学霸的妈妈, 给中国母亲的5大忠告,知道越早, 孩子越好

一位学霸妈妈说:永远不要低估母亲对孩子成长的作用,一个伟大的母亲能“富”3代。孩子到底期待什么样的母亲?什么样的母亲能促进孩子的成长?她提出了5个标准,妈妈可以自查。

宽容:能包容孩子的无心之过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

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我们可以想像听到老禅师此话后,他的徒弟的心情,在这种宽容的无声的教育中,徒弟不是被他的错误惩罚了,而是被教育了。

作为父母请做好以下几点:

1、做好榜样坐公交车的时候,如果有人不小心挤到了我们,别那么大声嚷嚷,不依不饶,不要把戾气传给了孩子;

2、冷静理智当孩子与人发生矛盾时,不要一听说孩子受了欺负,指责老师对方孩子家长,应该冷静,理智的调查事情的真相;

3、宽容别人,就是成长自己。告诉孩子,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缺点,也可能会犯一些小错误,理解他人。

幽默:有乐观主义精神

知名主持人赖佩霞曾经发表过一段TED演讲,在那次演讲中她讲述了自己与母亲相处的经历,提出了一个让人记忆深刻的问题:

“当妈妈不快乐的时候,孩子怎么敢快乐?”赖老师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是母亲一手抚养她长大的。

母亲的性格敏感、多疑,面对独自抚养孩子的压力,总是充满哀伤,终日抱怨,喋喋不休。

她对孩子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将自己全部喜怒哀乐会倾倒给孩子,甚至会把所有的不如意都归罪给孩子。

于是在那段跟母亲相依为命的日子里,年幼的赖佩霞不敢做错事,不敢惹麻烦,甚至不敢跟妈妈说自己在外面受了什么伤。因为怕妈妈伤心,怕妈妈会抱怨,所以小小年纪她就一个人抗住了所有的苦,甚至很长一段时间,走不出胆怯、自卑。

台湾心理学博士洪兰女士说:“从人类演化角度看,母亲是家庭的灵魂,母亲快乐,全家快乐!

不虚荣:评价孩子从不以成绩为唯一标准

有一个笑话,说的是一个小朋友拿考试成绩单给爸爸看,语文60分,数学59分。妈妈拿着成绩单沉默了一会,严肃地说,“小朋友,你有点偏科!”

孩子如果成绩退步了,妈妈千万不能打骂孩子,暴力是达不到你预期的效果的,唯一的效果就是满足了你自己发泄怒火。但是对孩子的伤害是很大的。孩子小还好,大一点的孩子在打骂之下,往往更叛逆,你越是想逼着他认真学习,他越是不认真,或者假装认真来哄你。

无论孩子的成绩是进步,原地踏步,还是退步,在科技发展处于加速度的时代,你完全没法预料未来会出现怎样的一种职业需求,一种生活方式,这就需要孩子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保持高度的自信与终身学习的能力,否则哪怕他现在门门满分,也很容易被时代淘汰。

保护孩子自信心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妈妈要尊重孩子,帮助孩子寻找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与特长。不要基于虚荣,当着亲友、邻居或孩子同学的面贬损他什么都不行,让他自惭形秽。这比任何方式都毁孩子。

不紧逼盯梢:给孩子自由呼吸的独立空间

有的妈妈觉得孩子有了瞒自己的事一定不是什么好事,她觉得孩子跟好朋友煲电话粥耽误学习,送异性同学礼物一定有“早恋”的苗头。一方面,她是出于“指导员”那颗扑腾扑腾的责任心,另一方面,孩子有事瞒着她,她也有一点“被抛弃”的失落与伤心,于是,妈妈成为侦查狂、偷窥狂、窃听。

一方面是因为许多父母没有意识到孩子的长大,自己的教育方式没有及时转变,而孩子划出边界的远离行为让他们有些惊慌。另一方面孩子也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用叛逆的行为来象征自己的成人感。还有就是有些父母跟不上孩子和时代发展的节奏,对新颖事物不能接纳,觉得自己与孩子有了隔膜,有种被隔离感。

孩子长大的过程,同时也是远离父母的过程,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叛逆也是一种成长,父母只有理解了孩子成长的特点,才会给孩子独立的空间和成长的机会。

情商高:对孩子的际遇有同理心

一个有高情商、有同理心的妈妈会让孩子感受到亲子之间是平等的,他是受尊重的,情商高的妈妈,从来不会用这4句话安慰孩子。

1. 妈妈天天上班都要累死了,回家还要哄你,快别哭了。 解读:这句话属于比惨型。比惨就是剥夺了孩子的宣泄出口,让孩子把委屈憋闷在心里,有时候还要反过来安慰妈妈,理解妈妈,丝毫起不到任何安慰孩子的作用,只会加重孩子的委屈。

2. 你都这么大的孩子了,走路还不看路,撞到了会不疼吗。 解读:这句话属于唠叨型。其实换个说法妈妈们就能理解了,比如在外遇到委屈,想和老公倾诉时,他不先安慰你,反而和你讲一堆大道理,你不委屈?同理,孩子也是如此,孩子需要的是妈妈哄哄自己,抱抱自己,而不是絮叨讲道理。

3. 好了好了,妈妈知道你很难过,一会儿就没事了。 解读:这句话属于敷衍型。其实孩子是很敏感的,他能听出来妈妈语气是温柔舒缓,还是敷衍急躁,这样的安慰方式只会让孩子觉得妈妈根本不理解自己。

4. 板凳绊倒你了,妈妈打它,让它再不敢碰你了。 解读:这句话属于粗暴型,很多家长都经常说,虽然孩子能得到一些安慰,但是这种粗暴的“复仇行为”,实际上是把孩子的粗心,变成了板凳的“加害”,这是在教孩子推卸责任、遇事不宽容和报复,十分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正确的安慰方法: 真正的安慰是懂得倾听,让孩子把心中的委屈和不快都通过语言宣泄出来,采用些肢体接触,如拍拍孩子,搂抱孩子,之后再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高明的妈妈会适当示弱,把选择权还给孩子。通过痛苦的反思,我们这些做妈妈的不得不承认:孩子是另一个生命,他有他自己的轨迹与去向;我们把他养大不是为了让他来还债的,他对我们没有任何亏欠。孩子在我们身边暂留,陪伴我们度过美好时光,却并不完全属于我们。

这是妈妈能给孩子的最棒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