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在赫德 | 愿时光从容,他慢慢长大

我的孩子在赫德 | 愿时光从容,他慢慢长大



作者| 北京赫德一年级D班Nemo妈妈


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新的一年又悄无声息的过去了一个星期。北京还没下雪,夜晚隔着窗仍听到北风的呼啸,这一刻的风、气味、和天色像极了许多年前某个夜晚的复刻--儿子还不满学龄,坐卧在灯下读课文逐字断句也是磕磕巴巴的,且不说文章里的意思,竟是日常里最熟悉的字也不认得。

我偶有着急,却总想着大概每一个孩子的四季都不是读书天吧,然而当时空的转角把儿子与我撞入赫德的时空,我忽然发现一切都在悄悄改变,像从日历下撕下的日子一样,揉进了儿子的日常里。

在赫德,校车、上课、活动、自习,他像在等待着长大一样去长大,他会克服自己的内向和别人主动说话,不再躲闪到我的身后;他会在做错事以后不再哭闹,而是静待一隅反省小心翼翼的告诉我错在哪儿了;他会在想玩的时候尽力克制要挪动的小屁股,因为他知道作业还没写完;他会站在众目睽睽的台前去表达自己天真烂漫的梦想;他会认真跟我讨论长大后要干什么,我们认真地聊着,就像成年人之间的约谈……

他是什么时候在思考这些?都说长大是一瞬间的事,可一瞬间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我猜大概就是我把他带进赫德那天吧,那天他攒在我手掌里的小手出满了汗,满是这个年纪的怯生和内向。

近日来一直在看《西南联大》的纪录片,里面梅贻琦先生有一句很有名的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也,有大师之谓也。其实,不只是大学,中学,小学,一样需要有“大师”,而所谓的大师正是要传道、授业、解惑。

儿子在赫德老师的帮助下幸运地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想做的事,他被老师关注着,也潜移默化地被引导着。

其实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人生的方向感,又恰好拥有这个梦想匹配的能力,好在赫德的老师够耐心,够敬业。

儿子学起数学有些急躁而少思,这正是学数学的大忌。赫德的老师很快发现了这点,用数学的逻辑去点燃儿子的好奇心,然后从生活中的数学开始入手,既实用,又巩固记忆。孩子很快就有了变化,这种变化不只是一道题的对错那么简单,而是孩子的求知欲被激发了出来。

大到“宇宙之外是什么”,小到“为什么一天是24小时而表盘上却只标到12”……孩子的小脑袋里开始冲出各种问题。是的,求知欲才是人这一生燃而不尽的热情和光亮,指引迷茫、彷徨的我们正道归真。

当然,童年除了学习最多的就是玩,赫德老师却让儿子在玩中,培养对个体生命之外的情感。这可以是小朋友间的友情,也可以是陌生人之间的温情,也还可以是人对动物的同情……与社会的情感建立是原生家庭情感外最重要的学习。

我相信随着时间,随着赫德的文娱生活、教学互动体验,人生实践实验的不断践行,赫德的老师们会教会儿子对万物抱有最大程度的想象力,同时对任何形式的伤害也抱有最大程度的戒备心。


与此同时,赫德也在小班教学、组队学习中让儿子意识到了责任感,意识到我们所拥有的知识、自由、思考就像我们所拥有的玩具、日常一样,它们既非从天而降,也非一劳永逸,而需要每个人去努力追求和勇于面对。我相信赫德将会给予我的孩子这样的勇气和信念。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就像世间没有唯一的答案,人生最忌讳的就是教条,最怕教育变成教条。所幸,赫德会用教育捕捉到美与不美两极之间的平衡,就像儿子可以在绿茵草坪和上学路上之外,从一堆堆书本的细节里发现知识的乐趣。

作为一个母亲,我希望赫德与我有关,与儿子有关。与其说我希望赫德把儿子培养成那样的人,不如说我希望在赫德,我能和儿子相互勉励,帮助对方都成为那样的人。

愿赫德时光从容,我的儿子慢慢在这里长大。

我们不必把过去当成歌来唱,只愿终有一天这个站在灯下逐字断句、读文章的小小人儿,记忆中有一段与赫德有关的日子。他安安生生的静默着,在静默中抓住微小之光,暖暖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