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不需要护照可以满世界跑,是真的吗?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不需要护照可以满世界跑,是真的吗?

现在拿着一本护照加上入境国的签证才能顺利进入他国国境,那么"护照"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呢?

在西方历史中,第一次出现类似于护照的信息是在《圣经》的尼希米记中,记录了公元前450年,波斯王亚达薛西签署了一份文书要求幼发拉底河边的领主保证尼米西(公元前五世纪的希伯来领导人)安全顺利地到达犹大王国。

到了欧洲中世纪时期,旅行者可以从一些地方领主那儿得到通过城池的文书。根据英国的资料显示,大约公元十三世纪的时候,葡萄牙的一些商人就从英国或者其他国家的国王以及一些地方领主那儿得到含有数字的通过城池的文书。而英文中的"Passport"则是到了十六世纪的时候由英国枢密院在发放的通关文件中正式被应用。

那时候的护照一直采用拉丁语及英语,到了18世纪70年代,被法语替代,直到几十年之后,1858年,英国给自己的国民发放了一个标准文书——护照。不过,揣着护照去旅行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这就是为什么国内知名栏目《晓说》中,高晓松说一战之前,大家随便跑,留洋的人到处都是,的确,在那个时候,旅行并不是一定得要护照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护照逐步发展成现代的样子,一个硬皮封面,几张内页,还得有照片。

在中国的历史中,护照最早出现在中国战国时期,不过,最有名的还属唐朝,因为大家很容易想到《西游记》中唐僧手里的那本通关文牒。最早的时候,中国人用竹简、布帛、木板、金玉、纸张做成"封传"、"契"、"照碟"、"过所"、"符节"、"符传"、"路证"、"路引"等证件出入边塞关津,上面会有些相关信息以便查验。清朝的时候,护照,其意义就更像是"保护"、"关照",持有护照的人受到"保护"与"关照"通过关口,清朝晚期,还有不同的护照,其中就有了旅游护照。新中国成立之后,就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

值得一提的是在世界遭受残酷战争的时候,许多人流离失所。原本是极地考察家的挪威人弗里德托夫·南森先生在1920年任国际联盟难民与战俘事务专员期间,完成了近43万名战俘的释放、遣返工作,同时还安排了 150万俄罗斯难民和大量希腊难民重新安居。为了帮助更多的难民,他于1922年设计了一款全新护照,并向国际联盟提出这款护照。这就是著名的南森护照(Nansen Passport)。南森护照专门提供给流离失所的无国籍人士。在这之后的二十年间,一共有52个国家承认该护照,南森国际南明救济局总共发出了大约45万本,帮助了数十万无国籍人士移民到了其他国家。因此,南森于1922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金。他将所得奖金捐献给国际难民救济事业。1931年在日内瓦成立南森国际难民救济局。南森还写过一些书籍,例如《爱斯基摩人的生活》、《极北地区》。

南森护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