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军贸趣谈--中国篇

世界军贸趣谈--中国篇

新中国的军事贸易从建国前就已经开始,不仅购买和接受了大批国外军事装备,还对外进行大量的军事贸易。从一开始的无偿军事援助,到改革开放后的军火“促销”,既有海湾战争后的低谷也有新世纪后的重新崛起。新中国的军事贸易,在这几十年的历史长河中也发生了很多令人难忘的故事。

带血的援助

军事贸易不仅包括国与国之间的武器交易,还有关乎国际政治关系的军事援助。新中国成立后,在接受国外的军事援助同时也因自身的政治考虑向外输出过大笔的军事援助。在毛泽东时期,出于增加政治同盟的目的,中国高举国际主义大旗,支持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在对外军事援助中基本不考虑经济利益,以“不做军火商”的口号,前后向朝鲜、越南、巴基斯坦、坦桑尼亚等60多个国家无偿或低价援助了大批的武器装备。根据不完全统计,到70年代末,新中国对外军事援助总计约有枪支五百万件以上,火炮十万余门,坦克装甲车辆数千辆,各型飞机一千余架,大小舰艇数百艘和十几万辆的汽车以及其他大量军事器材,还建造了大量的军用设施。这些对外援助加起来几乎可以将当时解放军手中的装备完全更换一遍,有的甚至还更先进,可以说当年中国的对外军援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的地步。

但是,由于缺乏经验,新中国又急于在世界政治格局中打开新的局面,在对外援助中不仅没有附加任何条件,其军事援助的规模异常庞大挤占了正常的国防开支。比如中国援助阿尔巴尼亚,从1961年至1978年间,先后为其提供了100多亿人民币的援助,其中仅各类武器装备就高达20亿,阿军的武器几乎都是中国制造,很多军用设施也是中国援建,就是当时国内还尚不成熟的歼-7,阿军也装备了12架。这样的援助规模大大超出了军事援助的正常范围,要知道新中国1967年的国防支出才83亿元,可想而知当年对外军事援助对国内本该正常发展的军事技术有多大的负面影响。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中国对军事援助的思路进行调整和改革,不再像过去低价或者无偿直接援助而是改以直接贸易、贷款或以货易货的方式进行援助,同时增加了相应的评估体系,增强了监管力度,在付出了高昂的学费后,中国的对外军事援助终于走上了正轨。

援助给阿尔巴尼亚的中国飞机

难兄难弟的帮忙

中国同苏联的关系破裂后,军事间的技术交流随即停止,国内的装备发展也基本陷入停滞,只能在原有的装备基础上进行完善和改进。不过这点阻碍可难不倒新中国对新型装备的追求,一边组织人员进行科技攻关一边紧盯国际政治,随时准备挖“社会主义帝国”的墙脚。功夫不负有心人,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终于让中国等到了机会。

70年代,在中东,埃及萨达特政府和苏联关系破裂后,全苏式装备的埃军无力维护,伺机而动的中国迅速与其展开谈判,在提供了急需的武器和各类零部件的同时,又换回了很多当时国内欠缺的技术装备。如米格-21MF,BMP-1步兵战车,米格-23以及萨姆-7防空导弹等,数量不多,却极有借鉴意义。国内技术人员对其进行各种测绘和拆解后,诞生了歼-7改进型、86式步兵战车、红樱-5等新一代的武器装备。

在东欧,中国和罗马尼亚在私底下勾勾搭搭,同样通过互惠互利的方式得到了各自想要的。罗马尼亚在获得歼-6和部分武器技术后,向中国输出了T-72M坦克、AT-3反坦克导弹、BM-21冰雹火箭炮、米格-29战机,其中以T-72M最为关键,根据坦克设计专家王哲荣口述,当年罗马尼亚送过来的坦克被拆为了几万个零部件装了十几个大箱子里,科研人员们在没有图纸的情况下花了一个月时间才组装起来,为了保密这辆坦克被命名为“64式”坦克。通过对64式坦克的测绘和仿制,中国摸清了T-72的基本性能和水平,为第三代主战坦克的研制和开发工作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通过其他国家帮助中国还得到了D-30榴弹炮、M48A3坦克、M113装甲车等多种外国武器装备,这也算是对新中国大规模军事援助下的一点小小的回报吧。

64式坦克对中国坦克的发展有了很大帮助

出口转内销

在改革开放的80年代,军队进入了“要忍耐”的时期,国防投入大幅下降,国内武器的研发几乎停滞。而两伊战争中赚的盆满钵满的中国军工在尝到了军火出口的甜头后,开始加速外贸武器的研制,由于抛开了国内武器研制时通常要求的成熟可靠低成本,因此军工企业在外贸产品中大胆整合先进技术,反而使整体性能超过了国内同类产品,虽然最后的出口成绩并不理想,却被急需装备换代的解放军看中,转成了军中的制式装备,这结局可大大出乎当初的意料。

1990年巴基斯坦为对抗印度的T-72请求中国提供一款性能水平相当的主战坦克,于是中国以88式主战坦克的底盘为基础,研制了一款名为85-IIM(出口后称为85-IIAP)的主战坦克。这款坦克第一次使用了焊接炮塔、采用刚成熟的125毫米大口径火炮和新型的稳像式火控系统,整体设计脱离了原来苏式坦克的形象,性能也超过印度的T-72坦克。交付后的85-IIM坦克可靠性虽有待提高,但基本到达设计要求,巴基斯坦采购后装备了300辆。到了90年代中期,因为新一代主战坦克研制困哪,解放军又面临着老旧装备换代的困境,于是相中了出口到巴基斯坦的85-IIM坦克。1995年,代号为88C型坦克的项目上马。仅用了3年时间,轻车熟路的军工人员便搞定了88C坦克的研制工作,并于1998年正式定型装备部队。而这款坦克就是多次在“坦克两项”上崭露头角的ZTZ-96A/B型主战坦克。

85-IIM主战坦克

不是幽默的幽默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又开始重新购买俄式装备,首先购买的就是著名的苏-27战斗机。由于中国当时的空军主要以中轻型的战斗机为主,第一次看到如此庞大的战斗机总不由得让人发出慨叹,在某次展示苏-27战机超视距拦截能力的军事演习后,一大群将军来到机场参观,当来到苏-27旁边时,其中一名陆军将领惊呼:“这么大的飞机啊!能拉一个班的人吧。”现代的我们当看到这一幕时,总觉得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可真把数据摆上来才会发现,苏-27第一次真正展现在中国人面前时带来的是多大的震撼。

各型飞机的基本数据

特殊渠道的“惊喜”

苏联解体后,独联体各国均处于动荡时期,原苏联旗下很多军队的将领趁此机会大肆贪污,中饱私拿。中国情报部门当然不会放过这种时机,通过种种运作将很多当年苏联的现役装备偷偷摸摸运回了国。这其中,最重要的当属T-80主战坦克,当年这种坦克是苏联的机密产品,是苏军装甲集群中的高端武器。中国军工部门对此如获至宝,当即开始对其进行各种研究测试,结果越研究越后怕,越后怕越庆幸当年中苏没有开打。某次测试时试验人员使用反坦克武器全面开打,几轮射击后T-80受到的损坏远低于当初预期,这一突如其来的“惊喜”让当时的在场人员集体懵逼,醒过神来才发现自己严重低估了T-80坦克的防御能力。

当时代号为WZ123的新一代主战坦克研制项目正在逐步推进,受到测试影响,研究人员在参考T-80数据的基础上,全面调整了WZ123项目的各项指标,因此延长了整个项目的研制周期。作为WZ123项目产品的99式主战坦克,在1999年阅兵式上出现时整体性能尚不成熟,直到2009年99式主战坦克才以完全体的身份正式亮相在阅兵的舞台上,这距离项目开始的1984年已经过去了整整25年。

参加99阅兵的99式坦克

苏-30MKK的其他故事

第一批苏-30MKK多用途战机于2000年落户中国,之后有的人关注其对地攻击能力,有的人喜欢和印度的苏-30MKI一觉短处,有的人看重其对台海战略的平衡。其实,苏-30MKK背后还隐藏着一层重要的意义--同时购买的R-77中距导弹让中国空军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超视距空战能力。在苏-30MKK装备前,空军国产战斗机仅能使用红外格斗导弹,苏-27战机的R-27中距导弹也是半主动制导,缺乏先进的“发射后不管”导弹,中国空军战斗机在空战中将极为被动,战力大打折扣。到2005年,国产主动制导的PL-12中距导弹才正式定型,因此在这个时期内使用R-77的苏-30MKK毫无疑问成为了战力最强的战斗机,也正是乘着这股春风,中国空军开始探索超视距空战的新理论。

苏-30MKK的引进对台海局势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此之前台湾军队也没有主动制导的中距空空导弹,超视距作战只能依靠AIM-7半主动导弹。美国在获知中国得到R-77后立即向台湾出售了一批AIM-120导弹,同时将台军的F-16战机进行升级,并称这种军售有助于维持两岸的军力平衡,间接升级了台海两岸的军备竞赛。

R-77导弹

坑人亦坑己

在上一篇中说的,中国与俄罗斯签订合同,购买的苏-27的生产线,中国负责机体制造和组装,俄罗斯提供发动机、雷达和其他电子系统,在15年内生产200架飞机。中国在谈判时就留了个心眼,打算偷偷进行苏-27的全国产化生产,这种行为在现在看来确实违反了两国的协议。不过对“国产”有着天生执念的中国人仍然开始了这项计划,在高层的关怀下,空军做出了先保障机载设备和弹药,再上发动机和航电的两步走计划。

计划实施的最初阶段确实很顺利,过于乐观的中国空军也很快停止了和俄罗斯的合作,专心等待全国产化的歼-11B装备部队。可偏偏在发动机上出现了问题,当时装了“太行”发动机的歼-11B屡屡爆出问题,很多飞机被迫趴窝等待检修,结果空军又不得不又向俄罗斯重新订购AL-31F发动机,这也是很多歼-11B早期为什么会使用进口发动机的原因。

这次并不算成功的国产化行动,不仅坑了俄罗斯把自己也坑了一把。俄方原计划出口的零部件差点被浪费最后用在了国内苏-27的改进上,中国则因发动机不给力,耽误了部队的正常装备和训练。当然,俄国人肯定不会善罢甘休,在后来的军贸中不仅合同更加严密,还附加了很多限制条件,尤其在出口伊尔-76运输机时,差点把场子找回来。

国产歼-11B战机

火炮的突破

PLZ-45自行火炮是中国于1997年向科威特出售的先进的自行火炮系统,因为其在竞标中击败了多个西方国家,很是受到国内的关注。PLZ-45自行火炮是以适应北约弹道协议的45倍径炮和弹药为基础开发,目的是为了打入当时的中东市场。由于其在研发时期就注重系统的整体作战能力,所以研制的是一整套系统,除了自行火炮外,还有营/连指挥车、雷达车、抢修车、反炮兵与火力修正雷达车等等,这种设计在当时很有前瞻性。在科威特竞标,其他国家拿出的是一辆自行火炮,中国则拿出了一整套自行火炮系统,作战能力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中国与科威特交易的是一个营的整套自行火炮系统,整个炮兵营不及包括27门自行火炮,还有与其配套的弹药车、雷达车、指挥车等。很多媒体在介绍PLZ-45系统的价格时往往很容易忽略这些“小角色”,实际上当年出口的这套自行火炮的报价是包含配套保障车辆和人员培训的,火炮的单价不能简单的以交易金额除以数量来确定。

因为科威特的示范作用,沙特和阿尔及利亚也先后购买了PLZ-45自行火炮系统。中国更是受益匪浅,利用其积累的成熟经验研制了国产PLZ-05自行火炮,这也算是外贸产品的另一番贡献吧。

科威特陆军的PLZ-45自行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