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变成“独行侠”,放任不管孩子会变成“孤独侠”,家长需重视

娃变成“独行侠”,放任不管孩子会变成“孤独侠”,家长需重视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或许是受网络小说的影响,很多宝妈对于自家“高冷总裁范儿”的孩子十分欣赏,认为这样的孩子有个性,与众不同。可是随着孩子年纪日益增长,这部分宝妈却发现事情好像并没有那么简单。

高冷的娃总是无法融入群体,常常我行我素、特立独行,一群孩子在一起玩,可自家宝贝却像个“独行侠”一样落单,孤单寂寞冷,“独行侠”变成了“孤独侠”,这才着急起来。

3岁娃总爱独自玩耍,这正常吗?

男孩儿小利今年3月刚好满三周岁了,妈妈把他送去了幼儿园。如今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宝妈通过监控却发现小利好像不太合群。

当其他小朋友都在一起玩的时候,小利总是喜欢自己在旁观看,有时也会跟随大家哈哈大笑,但却很少主动参与进去。即使拉进去玩也因为害羞一会儿就跑出来了。

而更多的时候,小利明显对其他运动器材感兴趣,不是自己蹬三轮车,就是对着墙打羽毛球。宝妈开始觉得孩子是因为到了幼儿园不太习惯所致,可是当家中来了小客人,小利独自玩耍的习惯依然没有太大改观。

上周,同学领取了家中14个月大的宝宝,小利很懂谦让,玩具和零食都让着弟弟,可是却不知道怎么能带动弟弟玩,站在一旁显得手足无措。宝妈认为小利“很没用”,同学则说:“这么大孩子知道什么啊,不能指望他带弟弟玩,你多虑了。”

小利妈妈也在想,真是自己多虑了吗?

三四岁的娃,1/3 的时间在从事“非社交活动”

孩子的活动特征是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不断变化的,想要判断自家孩子是不是合群,首先要对孩子的阶段性特征有所了解,重点考察孩子的同伴交往能力。

同伴交往能力是指幼儿在与自己年龄相同或相近的人的交往过程中感受、适应、协调和处理同伴关系能力的总和。

1、从种类上划分:幼儿在游戏中的同伴交往活动分为六个等级,包括无所用心、袖手旁观、孤独的独立游戏、相互平行的活动、结伴游戏以及合作的或有组织的原始游戏。

袖手旁观,是对同伴的游戏行为进行观察,也能感知同伴的喜乐悲伤,但不会参与进去。

孤独的独立游戏,孩子独自进行的游戏,只有娃自己参与,比如小利的蹬车、对墙打球都是。

以上三种,均属于孩子的“非社交活动”,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这将占据1/3 的时间。

以此时间来大体判断的话,小利的行为其实尚属正常,宝妈不必过于担忧。

而相互平行的活动,指的是孩子在同伴的旁边玩相似的游戏,但并不想影响别人的行为,也不希望自己的游戏被别人影响,这是向社交活动发展的中间站,具有过渡性质

结伴游戏以及合作的或有组织的原始游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交活动”,至少有两个孩子参与,开始有互动,有组织,讲规则,意味着娃开启了社会功能。

2、从年龄上来看:同伴交往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并且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呈现各自的特点。

拿幼儿园来说,从小班到中班娃的社交能力会有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从中班到大班虽然也在发展中,但增速并不明显,属于缓慢爬坡的阶段。可以说,孩子从小班到中班是质的飞跃,而从中班到大班则是量的积累,这其实在为孩子进入小学打下坚实的社交基础。

3岁的孩子在社交中有些被动,还无法影响同伴的情绪和行为,4岁这种感染力则会显著增加,并且拥有了相对固定的平行游戏伙伴。4岁开始孩子萌发主动社交意识,结伴游戏和合作游戏占据了他们游戏的主导地位。

4岁开始,孩子会觉得一个人玩游戏太无趣,从而主动寻求其他的小伙伴进行玩耍。对平行伙伴的选择上,要么是在幼儿园中的同学,要么是在其生活领域内的合得来的小伙伴,孩子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挑选伙伴了。

5岁的幼儿,对人的依恋已经从母亲、家庭转移到同伴身上了,会花更多的时间在同伴交往上。这个阶段的孩子,如果一天都闷在家里,没看到他喜欢的小伙伴,会感到非常不适应。

总之,学龄前的孩子同伴交往能力是逐步提升的过程,4到6岁是其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高峰期,家长对此要有清晰的认识,不过度忧虑,也不能忽视孩子的成长阶段特点。

3、从性别上看:学龄前的儿童因性别的不同,同伴交往能力也会出现显著的差异。

女生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强,心思细腻,语言交流的多,大多是在和善、友好地氛围中进行游戏,在大人看来比较有社交优势。

男生则更爱好攻击性的游戏,行为粗犷,互相多有身体接触,因而也容易出现对抗和竞争,同伴关系要略低于女生,这也是由性别特点决定的。

当然了,每个孩子的发育早晚有差异,心智成熟度高的孩子,可能从3岁时起就像个小大人了,愿意并且能够主动参与到大孩子的游戏中,而有的孩子都5岁了,还迟迟呆在自己的舒适权圈中走不出来,这就需要家长多观察、多引导了。

孩子性格孤僻,喜欢独来独往,家长要怎么做?

有的家长怕孩子小小年纪会吃亏,对孩子实行过度保护,切断了其建立自己社交圈子的机会;还有的家长本身就对其他的小朋友有歧视行为,爱戴着“有色眼镜”看人,不是嫌别的小朋友脏,就是说其家庭不好,人为地阻断了孩子的交往,最后却发现自家娃变成了“孤独侠”。

从小喜欢独来独往的孩子,如果家长没有正确引导,长大后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常伴有孤独、抑郁、自闭等负面情绪,易形成自卑人格,在人际交往中吃亏,自己也不快乐。

如何解决孩子不愿意与人接触,家长试试这些方法!

1、父母引导孩子主动参与:如果孩子羞于参与集体活动,家长先带头参与进来,再引导孩子参与。等到孩子能适应游戏的节奏了,家长再慢慢退出来,以欣赏和鼓励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参与行为。

2、为孩子找到合适的角色: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当领导者,也并不是只有在游戏中处于领导地位的孩子才值得夸赞。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为其在组织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安排合适的角色,这样宝宝才愿意参与社交,而不是倍受打击。

3、帮助宝宝搭建朋友圈:都有孩子的父母,可以通过定时聚会、聚餐等形式,帮助孩子搭建朋友圈,在孩子间互动的时候,留心观察他和哪个小朋友“志同道合”,下一回就可以直接找这类的小朋友玩。

4、教授孩子社交技能:教会孩子分享,掌握基本的礼貌用语,善于并乐于帮助他人,能理解别人的意图和情绪,懂得谦让,学会合作等等。

总之,如果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受排挤,变成孤独的小宝宝,那就要根据孩子的成长特点来进行引导,让孩子提高同伴交往能力。达到独处安静有内涵,群处热情有方法,你学会了吗?我是糖果妈妈,是一名高级育婴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帮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烦恼与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