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本古书,内容改变世界,洋学者:中国又创造了一项世界第一

明朝有本古书,内容改变世界,洋学者:中国又创造了一项世界第一

甜,是人类对美味的初次感知。从幼年时期开始,人类就热衷于品尝甘甜的滋味。然而在古代,甜却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在明朝以前,甜味是君王与贵族的专利。

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就发明了饴糖。所谓饴糖,就是麦芽糖,是用大麦、小麦以及粟米熬制的甜味剂。由于古代亩产非常低,因此饴糖是一种奢侈的食物。除了饴糖以外,蜂蜜也是最主要的甜味剂之一。和饴糖一样,蜂蜜产量同样很低,只有顶级的贵族才能享受。

为了获取廉价的甜味剂,人类想尽了办法,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罗马人为了品尝到甜味,将葡萄酒放入铅制的容器中蒸煮,最终获取了一种化合物——醋酸铅,俗称铅糖。这种食物虽然甘甜,却会导致严重的铅中毒,不仅伤害身体,更会贻害后人。在史学家吉本看来,这正是导致罗马帝国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经过长期的探索,人类最终将目光放在了一种叫做甘蔗的植物上。在古代,中国人很早就发现了蔗糖的甘甜。屈原曾在《楚辞·招魂》中写道:“胹鳖炮羔,有柘浆些!”这里的“柘浆”,就是甘蔗汁。在那个时代,中国人还不知道甘蔗可以用来制糖,因此只是提取甘蔗汁,作为饮料或酱料来使用。

据学者季羡林考证,世界最早的蔗糖,实际产生于印度。早在公元前7世纪,蔗糖制造术已经发明了。张骞通西域后,中国人第一次接触到了蔗糖。

在东汉时,蔗糖制造术才逐渐传入中国,而中国人称蔗糖为“石蜜”。公元1世纪,张衡《七辨》注曰:“沙糖与石蜜乃其等类,闽王遗汉高祖石蜜十斛”。

然而在那个时代,制糖工艺仍然十分粗糙,杂质很多,看起来黑乎乎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印度人改进了制糖术,他们利用石灰乳、草木灰等原材料去除了蔗糖中的杂质,最终制造出了最初的白砂糖。虽然看起来,这些“白糖”仍有些发黄。

公元657年,李世民派遣曾“一人灭印度”的王玄策出使印度,务必获取传说中“白糖”的制造术。而王玄策也不辱使命,将先进的白糖制造术带回了中国。从此以后,中国便取代了印度,成为白糖的主要产地。而白糖制造术,也在中国人的改进下变得越发便宜。唐大和年间(公元827-835年)唐人李匡乂《资暇集》卷下《李环饧》载,唐朝的白糖仅卖60文一斤,普通百姓也能消费得起。

到了宋代时,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当中已经有“诸般糖作坊”,《东京梦华录》卷二中“州桥夜市”就有“素签沙糖、鸡头穰沙糖”等小吃的记载,“饮食果子”里则有“西川乳糖、狮子糖”。很显然,蔗糖已经成为宋人日常小吃的必要原料。

到了明朝嘉靖年间,中国人却在无意中发现了白糖的真正制造方法。从此以后,没有杂质,晶莹剔透如白霜的白糖,终于出现了。就如清人刘献廷在《广阳杂记》卷二中记载 :

“嘉靖以前 ,世无白糖 ,……嘉靖中 ,一糖局偶值屋瓦坠泥于漏斗中 ,视之 ,糖之在上者 ,色白如霜雪。……中则黄糖 ,下则黑糖也。异之 ,遂取泥压糖上 ,百试不爽 ,白糖自此见于世。”

而这就是著名的“黄泥水淋糖法”通过粘土矿物吸附荣有色素的剩余糖蜜,从而获得真正白糖。而这个发现被记载到明朝工艺学百科全书——《天工开物》之中。对于白糖,《天工开物》记述如下:

“去孔中塞草 ,用黄泥水淋下 ,其中黑滓入缸内 ,溜内尽成白霜。最上一层厚五寸许 ,洁白异常 ,名曰西洋糖。下者稍黄褐。”

可以说,这段记载是对“黄泥水淋糖法”最好的诠释。当时新航路早已开辟,而这种新型制糖工艺通过新航路,传遍了整个世界。因为这种方法不仅简单易行,产糖效果好,而且操作简单,制作的效率大大提高了。

欧洲人学会“黄泥水淋糖法”后,立即在他们的美洲殖民地到处开设甘蔗园,而蔗糖的产量得到了令人瞩目的提高。而白糖的价格一降再降,由一种贵族食品变为普通人也能消费的食品。就这样,白糖在欧洲卖疯了。蔗糖所获取的利润,竟远远超过了美洲的金银开采业。正如 《拉丁美洲史稿》中说:

“蔗糖在18世纪经济中所占据的地位,就如钢铁在19世纪,石油在20世纪所占据的地位一样。”

由于甘蔗园需要大量劳动力,因此大量黑奴从非洲不断地被贩运到美洲,奴隶贸易和砂糖贸易就这样成了孪生子。在蔗糖贸易的驱动下,西欧完成了罪恶的资本积累,而处于大西洋贸易中心的英国,也发展出了工业革命,最终确立了欧洲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统治。可以说,蔗糖改变了世界。而这种改变,正是源于中国发明的“黄泥水淋糖法”

正如一位英国史学家西敏司所说:“中国若没有率先发明世界领先的制糖术,或许这个世界就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工业革命也不会发生。这项技术,堪比中国的四大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