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重器为大湾区科创插上翅膀

国之重器为大湾区科创插上翅膀

初夏时节,8平方公里水面的东莞松山湖,湖水清澈,湖鸟轻鸣。在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内,在孵企业市场估值超百亿元,从家用机器人到工业机器人、从核心零部件到集成均有覆盖,孵化成功率近80%。

归属于松山湖高新区管辖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在加速器、靶站、谱仪封面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为解决许多“卡脖子”问题提供了关键技术平台,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这个‘国之重器’把建设相关基础学科和支持具备原始创新能力的团队作为目标,也反映出中国在人才培养与科技振兴方面的高瞻远瞩。”澳亚卫视记者雷欣龙在采访后发出这样的感叹。

21日,“粤港澳媒体湾区行”采访团走进东莞松山湖高新区,走访这一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零距离触摸创新驱动发展的湾区“脉动”。

联结多方资源 打造机器人产业集群

广东拓斯达科技一楼的机械手装配测试车间内,机器人零部件被迅速地组装为模块,之后再变身为具有专业用途的工业机器人。依靠智能生产制造系统,生产工单、产品型号、生产进度、产线状态等指标实时显示在车间一旁的电子屏上,为精细化管理提供实时数据支持,有效提升生产效率。

“创业十二年来,我们营收年增长率均在40%以上,今年第一季度的营收增长超过80%。”广东拓斯达科技董事长吴丰礼表示,通过打造“系统集成+本体制造+软件开发+工业互联网”四位一体的工业机器人生态系统和整体自动化解决方案,企业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产品销至30余个国家,成为广东首家创业板机器人上市公司。

东莞对接广深港澳乃至全球的科技创新资源,“广深港研发+东莞转化”以及“香港服务+东莞智造”成为新一轮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香港、内地及国外高校、研究所、企业、上下游供应链等资源高效对接。过去数年,该基地从0到1再到N,搭建起机器人从核心零部件到系统再到应用的全生态体系,为孵化公司或团队提供人才、创业导师、供应链、资金等全方位资源支持,建设一流的机器人产业集群。

“孵化器建设需要充足的创业者与核心技术,我们为此做了大量工作。”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基地高级顾问邓国军介绍,在人才培养方面,基地采用基于项目和课题学习的办学模式,与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工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合作共建粤港澳机器人学院,自2015年起已招收4届超500名学生。

“学生前两年在各自高校学习,后两年到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创业。”邓国军表示,一个多月后,粤港澳机器人学院首届毕业生将走出校门,其中30%有创业打算,多支创业团队计划到松山湖创业。“得益于完整的产业链配套,这里产品迭代速度是硅谷的5倍,成本只有后者的1/5左右。”

大科学装置面向大湾区开放共享

中国散裂中子源由中国科学院和广东省共同建设,是我国迄今为止单项投资规模最大的大科学工程,是世界第四个脉冲式散裂中子源。去年8月,项目通过国家验收,9月正式对全球用户开放,填补国内脉冲中子应用领域的空白。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分部副主任梁天骄表示,散裂中子源不仅是体现中国科技水平、经济水平和工业水平等综合实力的大型科学研究装置,而且也将为新材料、生命科学、新型核能开发等学科及高新技术研究提供先进大型实验平台。

“散裂中子源的装置是共享的。”梁天骄说,自去年9月启动首轮开放运行以来,用户申请踊跃,现已吸引近百名用户开展实验研究,其中来自港澳的用户比例达10%。

“太方便了,就像在自家门口。”香港大学副教授黄明欣是一名研究材料的学者。他与团队曾两次申请使用装置,成功开展了一项高强度钢结构性能的实验,拿到完整数据。

目前,香港城市大学正与中国散裂中子源、东莞理工学院合作,联合建设多物理谱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香港城市大学共同成立了“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该实验室将大力推动中国散裂中子源与香港科学家的合作,促进新增谱仪和其他应用装置的建设,培育更多中子散射研究人才。

“大科学装置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梁天骄透露,目前正与港澳台的多所高校进一步对接,未来有望在相关技术研究与应用上,开展更加密切的合作。

(南方日报记者龚春辉 黄锦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