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大炮兵主义:一天打出123万发炮弹,弹药消耗量高达98000吨

真正的大炮兵主义:一天打出123万发炮弹,弹药消耗量高达98000吨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是当时各大参战国中武器最落后、弹药最贫乏的。据统计,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军队消耗子弹不到18亿发、山野榴炮弹不到360万发、迫击炮弹600余万发。

当时的中国就是凭借这些弹药量支撑着几百万大军长达八年的作战,其艰苦程度可见一斑。

而在当时的苏德战场上,工业化国家的大战却是名副其实的钢铁会战。苏德两军一场战役的弹药消耗量动辄就是几百万发炮弹,坦克、装甲车的消耗动辄就在千辆以上,而两国军事工业开动后的产量也是十分惊人。

以1942年为例,德国生产了1285辆轻型坦克、994辆中型坦克、78辆重型坦克、826辆坦克歼击车、792辆自行火炮;苏联生产了9588辆轻型坦克,12572辆中型坦克、2547辆重型坦克。

当时的中国战场上,整建制能开动的装甲部队丧失在了缅甸战场上,国内几乎没有可用于作战的装甲兵;而装备的苏制、德制火炮由于弹药的缺乏也难以与日军进行有效炮战。

所以我们再回首看二战的话,会发现不同战场其实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中国战场上中国军队基本是以轻步兵对抗初步合成的日军;太平洋战场上主要是海空战及两栖战;苏德战场上则是大陆军之间的钢铁碰撞。

从烈度上来说,苏德战场堪称人与钢铁的熔炉。在战争前期,德国将大量弹药倾泻到苏联的领土上;到了战争后期,苏军推进到了德国境内,倒霉的就是德国人了。

到1945年4月,苏联军队已经兵临柏林城下,谁都知道德军的覆灭只是时间问题。

苏军为了拿下柏林,集合了3个方面军的250万人,包括火炮和迫击炮约4.2万门,坦克和自行火炮6250余辆,作战飞机7500架。地面突击力量中,光是坦克和机械化军就有21个。

而德军为了保住首都,也集合了约100万人的作战力量(其中实际人数约80万人),技术装备有火炮和迫击炮104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1500辆、作战飞机3300架。

苏军发起的柏林战役有着报复德国的成分,毕竟在之前将近4年的战争中,无数苏联城市遭到毁灭,上千万苏联人死在了德军的坦克和炮火之下。而今苏联百万大军兵临柏林城下,不发狠打一把是不可能的。

1945年4月16日,柏林战役开打,苏军上万门火炮在一天时间内打出了123万发炮弹,航空兵空投了成千上万枚重磅炸弹,地面部队也都是用自己手中的兵器对着德军阵地倾泻火力。这一天,苏军弹药量的消耗达到了98000吨。

98000吨的弹药量是什么概念?自1937年到1945年,中国军队总共的弹药消耗才是20万吨,我们可以想象,在4月16日那一天的火力强度有多么大。

而德军倒也真是死扛,在这种火力强度下,竟然在第一天守住了泽洛夫高地,并给苏军造成了惨重伤亡。

然而二战当中苏军的钢铁洪流也真不是吹得,上万人的伤亡根本不会让苏军的攻势停歇,在此之后是更多的炮弹轰击,更多的坦克突击,更多的步兵冲击。

一个步兵师打残了,就上两个步兵师;一个坦克师打残了,就上两个坦克师。柏林战役是苏德战争的最后一战,同时也是血战。

打到4月20日,这一天是希特勒的最后一个生日,苏军炮兵开始轰击柏林城区,之后将有180万发炮弹倾泻到这里,而激烈的巷战也就此打响。

10天之后,绝望的希特勒自杀身亡,苏军推进到了柏林核心城区;5月2日,柏林德军投降,持续半个多月的柏林战役结束。

此战,苏军尽管优势巨大,但依然付出了伤亡30.4万人的代价,由此可见战争之艰难。苏军在大炮兵主义的支援下尚且如此,我们不妨想想抗战中的中国军队抗日之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