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T-90能防住的陶式反坦克导弹有何特别之处?

只有T-90能防住的陶式反坦克导弹有何特别之处?

早前美国陆军装备过一种M113A1“陶”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车。该发射车虽提高了武器系统的机动性,但未解决发射管和射手的防护问题。为此,美军要求对其进行改进,将其研制的TUA双联装发射装置,安装在M113A1装甲车底盘上。这就是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M901“陶”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车。

陶式反坦克导弹

M901"陶”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车是一个完整的武器系统,战斗全重11.8t, 由TUA双联装发射装置、“陶”式反坦克导弹和M113A1底盘三大部分组成。由该发射车发射的“陶”式反坦克导弹,是美国休斯公司生产的第二代重型反坦克导弹,用于对坦克、防御工事和其它装甲目标进行远距离攻击。该导弹除可在发射车上发射外,也可在地面(便携式)或直升机上发射。美军于1970年开始装备“陶”式反坦克导弹。

TUA双联装发射装置由双联装发射架、液压升降装置、转塔、瞄准装置和制导装置等组成。整个发射装置的外形近似于六边形,外面罩有一个重227kg的铝合金/钢装甲防护套。双联装发射架的两侧各装有1个发射管,每个发射管内装有1枚待发导弹。在首枚导弹命中目标的同时,可发射第2枚导弹。发射架可通过液压升降装置进行快速升降或俯仰,还可通过转塔旋转360。当发射架升高至发射位置发射导弹时,其方向射界为360",高低射界为-30°~+35。再装填2枚导弹需时30s~45s。而且车体呈隐蔽状态,射手、副射手均在车内。因面,该发射车可在倾斜度30%以内的各种斜坡上实施车体遮蔽射击。此种结构能给发射管和射手提供较好的防护。

陶式反坦克导弹

制导装置主要由红外测角仪和控制箱组成。红外测角仪与瞄准镜装在一起,且与发射管同轴。在射手用瞄准镜始终瞄准目标的同时,红外测角仪便自动地接受导弹上红外光源发出的信号,以确定导弹偏离瞄准线的偏差量。控制箱原为模拟式,后改为数字式,以提高远射程的导引精度。控制箱实际上是1台小型计算机,它将红外测角仪送来的偏差信号转换为控制指令,然后通过导线传给导弹,并与导弹上的制导部件相配合,改变导弹的飞行姿态,直至命中目标。

M901"陶"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车采用了M113A1装甲车的底盘,是M113装甲车的一种变型车。车体两侧的垂直装甲板较高,为发射车提供了较大的有效容积,并使它具有较好的浮渡性能,底盘的动力装置是1台“底特律" 6V-53型水冷柴油发动机,在2800/min时的功率为160kW。发射车车体为铝合金焊接结构,装甲厚度为12mm-38mm,可防轻武器和炮弹破片的杀伤。

陶式反坦克导弹

该发射车的外廓尺寸是:车长4863mm,车宽2686mm,车高3250mm。行动部分的悬挂装置为扭杆弹簧式,每侧有5个挂胶负重轮,主动轮前置,诱导轮在后,无托带轮,在第一、二、五负重轮处装有液压减振器,金属橡胶履带板噪音小,使用寿命长。车内乘员4人:车长、射手、装填手和驾驶员。传动装置采用"阿里逊"TX-100-1型变速箱,有4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该发射车的最大速度67km/h,最大爬坡度31",过垂直墙高0.61m,越壕宽1.68m,车底距地高0.43m,最大行程483km。“陶”式反坦克导弹在M901"陶”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车上,除发射装置装有2枚待发导弹外,在车内还装有8枚备用导弹,总携弹量为10枚。水上行驶用履带划水推进,最大航速为5.8km/h.

1970年装备的基型“陶”式反地克导弹(BGM-71A),其基本结构与第一代反坦克导弹相似,由空心装药战斗部、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和制导部件(陀螺、舵机、线管和导线、红外调制光源等)组成。但各部件的结构、性能均有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基型“陶”式反坦克导弹弹1174mm,弹径152mm、战斗部直径127mm,弹重18.9kg,最大飞行速度360m/s,射程65m~3750m,破甲厚度600mnm,命中率90%。

陶式反坦克导弹

为了不断提高“陶”式反坦克导弹的性能,休斯公司对它进行过多次改进。已装备使用的改进型号有“陶改”、“陶2”、“陶2A"和“陶2B"四种。

“陶改"(BGM-71C) 1981年投入使用,以取代基型“陶”式。主要是对战斗部作了3项改进:改用威力更大的LX-14高能炸药;采用双锥药形罩;在前端安装1根长约305mm可伸缩的双节探杆。破甲厚度由600mm增至800mmo“陶2" (BGM-71D) 1983年开始装备使用。主要特点是将战斗部直径由127mm增至152mm,前端探杆改为长约540mm可伸缩的3节探杆,战斗部重量由3.8kg增至5.9kg,破甲厚度达1030mm。此外,由于战斗部重量增加,采用了一种推力更大的续航发动机;在弹尾加装了1个二氧化碳激光器,以改善在烟幕条件下的制导性能。

陶式反坦克导弹

“陶2A" (BGM-71E) 1987年首次交付美军使用。“陶2A"的基本结构与“陶2"相同,但在其探杆内安装了1个重约400g的小型空心装药战斗部,并与原有的空心装药战斗部(主战斗部)构成两级串联式战斗部(是最先获得成功的两级串联式空心装药战斗部),前置小型战斗部用来毁坏挂装在坦克外侧的反应装甲,为后面的主战斗部穿透坦克主装甲打开通路。主战斗部在穿过已被毁坏的反应装甲后,可击穿950mm厚的主装甲。

“陶2B" (BGM-71F) 1992年开始服役。其主要特点是用掠飞攻顶方式取代直接瞄准攻前装甲的方式,用双级并联式自锻破片战斗部取代双级串联式空心装药战斗部。两个自锻破片战斗部向下设置,被引爆后可产生具有巨大动能的穿甲弹芯(重金属碎块流),用以高速攻击较薄弱的坦克顶部装甲,可显著地提高毁歼能力。也可用前1个战斗部击穿或引爆反应装甲,以利于后1个战斗部穿透坦克顶装甲。该双级并联式自锻破片战斗部配有1个双模(光学与磁性)传感器,光学传感器用于分辨目标形状,磁性传感器用于辨认目标真伪。这种先进的双模传感器可以保证获得很高的探测概率,并能极大地减少误识目标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