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美军产量最大的战斗机为什么是P47而非P51,设计师还是俄国人

二战美军产量最大的战斗机为什么是P47而非P51,设计师还是俄国人

二战中美国陆军航空队(当时空军尚未独立)的骄人战绩可谓有目共睹。无论是太平洋战场的F-4U海盗和F-6地狱猫,还是欧洲战场的P-47雷电和P-51野马,美国陆军航空队几乎确立了全球化的空中霸权。当这个工业强国从明哲保身的绥靖政策中苏醒过来时,其强大的工业基础和研发能力几乎在最短的时间内就将最好的飞机投入了战场。其实在诺曼底登陆之前,美英加等盟军对于登陆后的地面战忧心忡忡。

虽然部署于法国大西洋沿岸的德军多是从东线战场撤下来修整的残军,但整体数量不少,想到德军MG-42机枪的撕布声和虎式坦克的咆哮声,长期未参战的盟军陆军颇为信心不足。但陆军航空队历来都是信心十足,无论曾经的德国闪电空军多么凶猛无敌,王牌成群,美国空中牛仔们一定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夺得制空权,把德国空军赶回老家去看门,让盟军陆军处在完全的空中优势下作战。这就是牛仔们的浪漫气质,连战力爆表的德国空军也不过是他们彪战绩的靶子,这倒是颇为伤很多德粉的心。

除了前期投入战场的P-39,P-40等飞机,美国在欧战中主力战机自然是P-47雷电和P-51野马两款,但号称最完美活塞战斗机的P-51最终产量居然不及P-47雷电,这还是在P-47价格更为高昂的情况下取得的。P-51未能彻底取代P-47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说来也不难,一是P-47的损失率小,对后勤压力小,二是重装甲的P-47更适合对地攻击。

共和飞机公司的缔造者是两位沙俄移民,总裁亚历山大.舍维尔斯基是前沙俄空军飞行员,亚历山大.卡特维利是总设计师。P-47坚厚的装甲可谓传闻已久,日常带个多少个伤口回来再正常不过。什么螺旋桨打烂,尾翼机翼打掉,机身多少个弹洞,各种传奇方式返航让飞行员和地勤都惊叹不已,“奶瓶”坚固到令人咂舌。P-47的坚固程度自然不仅仅是多加了几块钢板,P-47使用了独一无二的上下两段式结构,桁架密度也大到吓人,如此的重量代价非常大,不过在普惠双黄蜂引擎两千马力的动力面前,这都不是事。P-47的战损率低的惊人,P-51的结构强度就远远不如,这就给后勤军械人员带来了现实问题。

大家都知道,美英联军的战机几乎停满了英伦三岛,但美国的战斗机基本都是从美国本土跨洋运输而来的,而大西洋上德国狼群还非常肆虐。由于P-47返航率非常高,要维持P-47机队的规模,主要是提供维修零件,这并不困难。而要填补P-51的损失,就需要大批的输送整机过来,一艘自由轮被击沉,往往会损失数十架野马,对后勤的压力非常大。P-47的高返航率还减少了飞行员的损失,在欧洲被击落后,飞行员需要逃避纳粹的追杀,联络到抵抗组织,花费数个月才能返回。而返回的飞行员是不允许再次出战的。西方虽然没有东方严酷的“刀笔吏审查”,但还是担心飞行员再次击落后被俘而招供出抵抗组织,所以返回的飞行员要么遣送回国要么派往太平洋,北非等其他战场,只有少数王牌才会被允许重上战场。毕竟对于民间飞行员多如牛毛的美国,少几个飞行员根本不是事。P-47的坚固,当然受到了飞行员和地勤的热烈欢迎和信任。

在二战后期,随着战略轰炸机和成群的野马逐渐把德国空军压回老家,并最终被绞死在地面,P-47机群基本失去空中对手,开始挂载重磅炸弹和火箭弹向德国陆军开刀。巨大的挂载能力,坚固的防御,可怕的俯冲速度,使得美军根本不需要研究和装备斯图卡那样的俯冲轰炸机或者伊尔-2那样的强击机,也不需要筹备专门的强击机部队。P-47的损失率远低于伊尔-2,或者直白的说,P-47比土坦克伊尔-2还要硬。于是一辆辆虎式豹式坦克被P-47掀翻在了地面,搞得希特勒执行阿登反击战时只能选在圣诞节的风雪之中进行,而当雨雪散去,美军第八航空队千余架P-47再次遮蔽天空时,德军的败亡也就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北美航空公司其实重心一直在民航和邮政运输领域,直到英国皇家空军前来委托其生产柯蒂斯P-40战鹰,北美公司狮子大开口可以生产更好的战机,并在100天就拿出了P-51的原型机。英国皇家空军试飞后觉得确实不错,只是美国艾利逊的液冷发动机在高空出力下降明显,不适合欧洲的高空拦截,所以购买的早期型P-51基本用于侦察,对地等其他任务,或者派往远东,直到后来英美研发人员突发奇想地把喷火的劳斯莱斯梅林引擎装进去,P-51才一跃成为明星。当然对于已经拥有P-47生产供应链的美军而言,需不需要增加一种战斗机还是需要统筹考虑。而随着对德国战略轰炸的深入,P-47挂载三个副油箱也只能覆盖德国西部,而加装机背油箱的P-51可以轻松覆盖德国全境,这也就由不得美军想不想了。P-51虽然也执行了不少对地任务,但P-51有个缺点,即滑油散热器的进风口在机腹下方,一旦被击中,发动机几分钟内就会过热,这也是液冷发动机战斗机的常见问题,P-47没有这个问题,机头中弹被爆掉几个气缸返航的比比皆是。

飞机造的坚固一些,历来不算什么坏事,但这需要极高的基础材料工业支持,也需要动力的支持。即便是如今美军的F-15其中央方形机身的坚固程度也绝非苏霍伊系列的升力体机身可比,机体寿命远高于苏系战机。工业基础是武器装备发展的地基,当地基不牢时采用一些花哨的时髦技术想要实现弯道超车只能缓解一时之难,不可能从根本去解决问题。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方可能成就军工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