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往事》我一生都在失去,唯独没有失去自己

《美国往事》我一生都在失去,唯独没有失去自己

片长三小时四十九分钟,系1984年欧洲上映的导演剪辑版。看完影片,没能像《返老还童》一样顺畅的理出想说的话。只得打开浏览器,输入名字,看看豆瓣上别人的影评,可不可以帮助我将想说的浮出水面来。




看了排在前头的一篇半,大家观影很细,注意到了我没注意到的很多细节。但和我心中关于电影的轮廓偏差很大,便不再看了,另外虽然有偏差,但他们还是帮助到了我。可以尝试动笔了。

将近四个小时的片子,叙事结构,转场镜头都是教科书级别的,特别是那几个回忆与现在,事件与事件的转场镜头,真的很厉害!




片子的情感基调是克制的,含蓄的淡淡哀愁。跟随面条(大卫.阿隆森)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1921年到1968年将近半个世纪的美国社会的一个剖面。

这半个世纪,美国国力日增,移民不断涌入,各阶层疯狂进行原始资本的累积,在这片土地上,人和钱都在野蛮生长,快速扩张。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公鸡眼(菲利普.斯滕)排箫吹出的是一个时代的挽歌。




这歌里有欲海浮沉,有红尘一梦,有兄弟相依,有生死离别,有利用背叛,有愧疚半生,有释然平淡。




面条爹不疼,妈不爱,和另外三个孩子是犹太街区里的小混混。帮老大收点保护费,处理点"不识时务的刺头"。遇到麦大后,五人开始撬老大墙角,自立门户。凭借面条的点子,五人赚得第一桶金,成立帮派。

打捞货物时麦大一句:"没有我,你可怎么办?"就为后面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几人按麦大的意思设立发展基金,从这基金和保管方式这就可以看出麦大野心之大和目光之长远。

原老大臭虫携枪来"清理门户",五人中年纪最小的多米尼克被枪杀,死前对着面条说了一句:"我滑倒了",面条怒而刺死臭虫,刺伤警察,被捕入狱。这次入狱,为面条后面的遭遇埋下了祸根:他杀了最大的对手,帮派得以发展,但在发展期他却不在领导位置上。麦大得以实际控制了帮派。




在面对臭虫带来的死亡威胁,麦大明显畏惧了,这和之前臭虫揍他们时麦大的强硬形成了对比。麦大在面临死亡时,还是做不到面条那样的无所畏惧。这一是因为麦大虽然有自我毁灭倾向却害怕真正的毁灭,二是因为麦大在几人中其实只在乎面条。

面条出狱,帮派已经颇具实力。接着继续杀人越货,插足政治。教皇椅子一幕,面条默认了麦大的领导位置。1933年,禁酒令取消,走私酒的生意做不下去,帮派生意势必要转型。几人也迎来了命运的转折。

为了阻止麦大抢劫联邦银行的自杀念头,面条接受卡罗尔建议,举报了麦大走私酒的最后一次行动,结果,麦大,公鸡眼,小派(派屈克.高伯)被警察击毙。杀手也找上门开,把面条情人伊芙杀死,逼供莫胖子。这也就是影片开头的故事情节。面条打开存放帮派基金的箱子,钱早已被调换,面条带着怀疑逃离纽约,前往布法罗,改名换姓为罗伯特.威廉。




故事接上开头,怀着愧疚过了35年后,面条接到邀请函,他知道心中猜测了35年之久的事情真相就要揭开了。面条回到纽约,见了莫胖子,见了挚爱狄波拉,最后在长岛,真相揭开,麦大联合警察设计背叛了他们,假死改名从政,还占有了狄波拉......

面条和麦大是电影的主角,故事都是围绕着他们的关系变化而发生的。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故事最终发展到结尾那一幕,和两人的性格有着很大关系。

面条不畏于在刀尖上舔血,因为这是他们选择的路,他要的是可以实实在在握在自己手中的生活,不是妥协,不是背叛,不是被控制,他要的是自我掌控的自由,所以他有点"小富即安"。他重感情,讲道义,爱看书,厕所窗外藏着他放的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所以"有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麦大说他"总认为自己是街上的混混"。

麦大之前就说过他野心大,眼光长,面对死亡他会畏惧,面对利益,他心中底线可以一低再低。他还有着超出同龄人的狡黠(帮酒鬼,拍警长不雅照),内心深处暗藏因家族精神病史带来的自卑,他是美国发展路上的"适者",他也是危险的。

此外,他对面条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在里面。两人第二次见面,为了拿回被警察拿去的怀表,他称面条为"叔叔",此后,这个称呼就成了他对面条的戏称。而片中的四个女人,除了伊芙,都和他们俩有纠葛。而且都是面条先和她们发生关系在先,麦大其后,这就不是巧合了,这个在之后再做分析。

两人的性格差异,必定造就分歧。当面条拒绝和工会合作后,麦大虽然在争吵后选择和面条站在一边,但事后麦大势必还进行了心理斗争,结果是他决定抛下面条。既然抛下面条,那么公鸡眼和小派自然也成为牺牲品。

片中面条和狄波拉的感情线也很重要,两人互生情愫,在年少时狄波拉用《旧约》中对大卫的赞歌表达她对面条的感情。女孩的成熟也让她直白的告诉面条虽然她深爱面条,但面条永远不会成为她的爱人,因为面条是个小混混。她这次给了面条选择,选择她还是继续做个混混,面条实际选择了她,但命运送来了臭虫的一顿暴揍,面条一头是血敲门,狄波拉没有开门。



面条出狱,每夜去看狄波拉表演,同样用《旧约》中的赞歌表白狄波拉,告诉她,他在狱中,只要一想到她,就能忍受一切,没有人比他更比她。

狄波拉在面条告白后告诉面条,她要去好莱坞了。面条在车上强奸了狄波拉。再一次见面,是40年后的1968年了,此时,狄波拉是麦大的情人。

关于车上发生的事,面条以爱做了伤害之事,他是爱意得不到回应的愤恨,是想以此留下爱人的挽留,是年轻男人的冲动。所有的一切,都化成悔恨,遗憾和罪过。




面条的第二个女人是伊芙,伊芙是深爱着面条的,面条估计也有和伊芙好好过日子的念头,可惜麦大的背叛,一切都走向悲剧。伊芙为面条而死,面条心怀愧疚过了35年。

另外一个重要女性角色是卡罗尔,她是个浪荡女人,通风报信,导致老板钻石被面条他们抢,被抢时还要面条做足全戏,发生不可描述的事情。但在和四个男人真正见面后,她爱上了麦大,为了使麦大放弃自杀式的想法,她要面条把麦大送进监狱。他们却没想到,这一切都是麦大在故意设计引导的。悲剧发生后,卡罗尔去了哪里,做了什么,影片没有再交待。

最后一个女性角色是佩姬,她和男孩们一起长大,女孩的早熟使她很早就懂得利用自己的身体和男人们做交换。男孩们在成为男人的路上,都有她的影子。印象最深的是多米尼克买了5分钱的蛋糕去找佩姬,在等佩姬时却忍不住把蛋糕吃了,十一二岁的男孩,虽然是耳濡目染的性早熟,终归还是一个稍显幼稚的孩子。食色性也,食还是第一欲望啊。




从佩姬,到卡罗尔,再到狄波拉,面条和麦大都先后和她们发生过关系。这里面就涉及到一点导演对于面条和麦大关系的暗示了。麦大对面条是不是含有一种类似恋人的感情,爱护又嫉妒。以至于面条接触过的女人他都要占有。




片子最后,麦大变成白利部长,却已穷途末路,把面条引来纽约的原因就是想让面条杀了自己,死在面条手里,了结他俩恩怨。可面条拒绝了,面条告诉白利,他有自己看待事情的方式,他的朋友,麦大存心寻死,他为了阻止麦大而出卖麦大,这是他们的友谊,也是他们的悲哀。这些是他和麦大的事,而麦大已经死了,和他白利无关。

麦大之所以变成了白利,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麦大内心的自我毁灭倾向和畏惧死亡的剧烈冲突;二是白利一直是麦大想成为的人;三是那个时代给了他那么一条路。所以内心的剧烈冲突后,麦大“死去”,白利占据了肉体。

临走前,面条对白利说,希望调查结果白利是清白的,因为一个人辛苦忙了一辈子的事到头来一场空,实在是太可惜了。面条顺着白利指的路出来,发现门口路边停着一辆垃圾车,垃圾车启动,走远。我认为垃圾车是白利留的后手,如果面条听白利的话杀了白利,那么面条也会被装进垃圾车里。




最后一幕,影片闪回到面条逃亡时在中国剧院抽大烟时的场景,并定格在他有点崩的笑容上结束,面条大概是那时就隐约猜测到了事情的真相,只是不想验证罢了。

因为故事的时代背景是同一个,我总从影片中看到和《教父》相似的东西。但和《教父》相比,《美国往事》着重刻画的是小混混面条的人生,面条和《泰坦尼克号》上的英国贵族一样,在新时代,注定得改变,不改变就沉没。他是导演对清教徒开拓时代精神的怀旧,这精神是中世纪以来西方骑士精神的一脉相承。心中有底线,便有人的力量,有所为,有所不为,不随欲海浮沉。而这一直是麦大羡慕而得不到的东西。麦大由而死去,变成白利。

故事结束,活着的人都变了,就面条留在了原处。又一代年轻人成长起来,虽是嬉皮士打扮,却还是做着和上一代人年轻时相差无几的事。

影片中还有一个颇有意味的情节是几人为了强迫警察局长就范,跑到医院把婴儿的牌子全弄混,最终改变了数十人一生的命运。前一久爆出的美国护士长在职期间故意调换上千婴儿的新闻,其中暗含对命运的反抗和能主宰别人命运的快感吧,但这无疑是违反伦理道德的。




(试图用文字将片子那历史的哀愁调子和历史的宏大感观编织出来,写来一看,并不满意。写得烂,却没有头绪。颜狗只能再舔一下詹妮弗.康纳利14岁时的神颜,看看有没有新的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