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评|美国空中力量的复兴,海湾战争与精确战略打击

军武评|美国空中力量的复兴,海湾战争与精确战略打击

作者:丁尹 出品:旋翼飞行器

经历海湾战火洗礼的“精确战略打击”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基本已经形成了以“精确打击空中作战”为中心内容的军事战略,但是这一战略仍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该战略尚未经过实战的验证,因此在美国军中一直都有不一样的声音;其二,有很多因素都在该战略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因素显然还没有完全融合到一起。

正在美国军方领导层在为这些问题而争论不休、烦恼不止的时候,萨达姆·侯赛因“帮了大忙”——那是1990年,这位自负的独裁者指挥着其武装部队“贸然”入侵科威特,并将其迅速占领,随即还威胁要入侵沙特阿拉伯,占领其北方油田——无论是出于“维护自身利益”,还是打算“验证一下军事战略”,白宫很快做出了反应,决定对这种“挑衅”做出强有力的回击。

图——绿色伊朗,橙色科威特

美国空军战略博弈研究处(ASCD;Air Staff's Checkmate Division)和美军中最热衷于“空战复兴”的瓦尔登将军立即为此拟定了一份建议书。该建议书提出,可以利用一种“快速精确打击作战形式”有力打击侯赛因政权的84个关键目标。瓦尔登将军甚至预言侯赛因会在受到攻击之后的几天内就“向美国屈服”,并同意美国的要求,他将这个战略命名为“瞬雷”(Instant Thunder)。

这一建议得到了华盛顿当局和时任美国中央司令部司令的诺曼·施瓦茨科普夫的认同和支持,但是美国中央司令部空军部司令官查克·霍纳尔少将却不支持这种建议,在他看来,美军更应当做的是对侯赛因领导的武装力量迎头痛击,而非采用某种取巧的方式去打击个别目标,他认为这种建议很“幼稚”。作为一名实权派,霍纳尔少将为了杜绝这种作战思路,很快就将瓦尔登调回美国,不过瓦尔登的重要规划员被留在了利雅得,他们帮助设计了1991年1月发动的对伊空战,并取得了圆满成功,史称“沙漠风暴行动”,亦即海湾战争。

图——参与海湾战争的F-15E战机群

沙漠风暴空战的主要任务是打击侵入科威特及其周边的伊拉克武装力量,此外,美军和联军的精确打击目标还包括巴格达及其他与伊拉克防空、政府、内部安全、军事指挥、电力、核、生化武器开发等相关地点。结果这场为期5周的轰炸几乎就演变成了“瞬雷”战略的扩大版。在这次精确打击行动中,美军大规模动用了隐身和常规战斗机、大量地精确制导弹药及特种弹药,为了展示其精确打击能力,美军中央司令部展示了美国空军对城区目标的精确打击录像,视频显示美军打击目标附近的建筑几乎没有受损。事实上,在此役中,美军空中力量对伊拉克战略目标和地面部队造成损伤的75%以上都是精确制导弹药

图——美国空军F-117夜鹰,是沙漠风暴行动中使用的关键战机之一

虽然,伊拉克军队在美军强大的绝对优势压力之下崩溃了,但是瓦尔登将军所希望的通过这种精确打击而引发伊拉克国内动乱及政权变更的目标却没有实现。尽管如此,“精确战略打击”也已经经过了实战的考验,体现了其在现代化作战中的强大压制力和快速结束战斗的能力,并能够很快对地方国家造成全面影响。海湾战争之后,美国空军终于正式将“精确战略打击”视作其中心工作,并着力发展这种打击能力。

图——1991年2月24日至28日沙漠风暴行动期间地面部队的进军路线

如何实现优雅的精确战略打击?

从理论上来说,“优雅”的精确战略打击有三个主要特征:精确性、高强度持续性、对敌方防御的免疫性。精确性很好理解,通俗来说就是“指哪打哪”,尽量在大规模打击任务中将无意性破坏、伤亡降低至较低水平;高强度持续性就要求在打击过程中能够持续对敌方目标进行高强度的打击,使其无法做出针对性的调整;对敌方防御的免疫性就要求能够“无视”敌方的防御系统,这样才能够将打击持续下去。

实际上,实战中精确战略打击的实现远比理论来得复杂,如果想要实现优雅的精确战略打击,必须要从三个层面入手

武器装备层面

首先,面对敌方强大的防空系统,如果要执行有效的空中打击,就必须要具备相应的“防御免疫”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依靠对敌防空压制武器、电子战武器、进攻性空中打击武器、隐身穿透武器等装备,这样就能减少敌方对空中打击力量(战机)的伤害、规避损伤。不同武器装备在“防御免疫”能力方面是互相“耦合”的,举个例子来说——隐身飞机是为了穿透敌方防空系统而诞生的,那如果通过其他武器装备和措施将敌方防空系统(预警雷达、雷达制导导弹等)摧毁或致瘫,那么所有的战斗机不都成了“隐身飞机”了吗?

图——2011年7月,美国空军首架F-35在埃格林空军基地交付

其次,在空战之前要干什么?要发现并确认打击目标。这就有赖于高级情报、监视和侦察(ISR)能力,尤其是目标数量特别多或者存在移动等情况的时候,ISR能力就更重要了。ISR能力涉及到的武器装备系统(传感器平台)主要包括卫星、有人和无人侦察(间谍)机等,过去数十年来,这些武器装备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技术创新。成像、电子情报和其他大部分数据大多数都是要经过专业人员分析之后才能在作战中体现价值的。因此,在ISR能力环中,分析员和分析工具装备对作战起到的影响更甚于数据收集员。这一点从海湾战争到利比亚战争及其后的多次局部战争中都得到了反复印证。

图——现代化ISR能力示意图

第三,精确战略打击还要求打击方拥有大量的、有效的、易获得的精确制导弹药。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激光制导炸弹(LGB),例如美国的Paveway(译作“铺路”)系列已经新型卫星制导武器,如联合制导攻击武器(JDAM;关于JDAM最新消息可参阅:[快讯]2.5亿美元,无期限不限量,美空军要波音造更多JDAM炸弹)。此外,光电制导和雷达制导武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Maverick(小牛)和Helilfire(地狱火/海尔法)。这些打击武器的最主要特点除了精确之外,就是“低成本、易获取”(每一枚的价格在数万美元左右),正因如此,美军才能够大批量采购这些武器,并对大批量目标执行大批量投放打击任务。自海湾战争以后,这类精确制导弹药在作战武器中占比迅速攀升,据称到利比亚战争时,精确制导弹药占比已达到100%。

图——联合制导攻击炸弹三维概念模型

战略层面

在这一块,咱们首先要说清楚的是“战略层面”这一概念。什么是战略?在我之前讲到美国“核威慑下生存能力”(详情参阅:军武评|苏联核威慑之下,美国的“脆弱性”与“求生欲”)的时候,曾描述过当时在核武革命时代,美国空军极度缺乏战略思维,他们所想的就是在某一场作战中采用轰炸机执行大规模的轰炸任务来取得胜利,这是“战术”而非“战略”;当时美国军事历史学家和战略家伯纳德·布隆迪先生提出的“把苏联的城市当作筹码”、“把核武器当成本钱”、“确保具备二次打击报复能力”、“从赢得战争转向阻止战争”,这才是战略层面的思考。

图——1971年,法国在法属波利尼西亚的摩鲁纳环礁上空进行了一次原子弹试验,核武革命改变了整个时代的进程

言归正传,理清楚战术和战略的概念差异之后,咱们来说说美军在“精确战略打击”战略层面的发展。早在上世纪20~30年代,美国陆军航空兵战术学校(ACTS)就开发了精确轰炸理论——该理论的重点就是通过打击“精心挑选”的敌方重要中心城市是敌对国家经济无以为继,从而使得敌国进入瘫痪状态。在二战对德国进行联合轰炸进攻时,美国和英国的战略家就曾为是否进行精确轰炸和如何进行精确轰炸而争吵不休,但事实上,当时的情报系统相对“朴素”,情报信息相当有限,炸弹的精确性也很“感人”,因此德国完全不顾联军的所谓“精确轰炸空中打击”,继续我行我素。

图——二战中的战略轰炸场景

到上世纪60年代,美国领导层还希望通过精确的目标打击和遏制战略对北越的重点目标进行有效打击,由此启动了“滚雷行动”,但是该行动根本没有达到既定目标,反而在某种程度上让美国颇为丢脸(详情参阅:军武评|从规避到对抗到压制,美国是如何应对苏联防空系统的),不过这种“耻辱”的经历却刺激美国空军大力推进对敌防空压制战略和精确制导弹药的研制。

图——美国海军轰炸机在滚雷行动中对越南北部战略要地造成严重破坏

越战结束后,美国空军逐渐意识到凭借传统空中力量引领并打赢未来战争不太可能了,所以美国空军一度有些“意志消沉”。这种情况持续到80年代后期,美国国家战争学院的一名学生,开始勾画一套“空中力量复兴”的观点,这个学生就是后来入役美国空军的瓦尔登将军。他提出,类似于ACTS开发的精确轰炸理论,对精心选定的目标进行打击可以瘫痪敌方发动战争的能力、破坏其经济甚至控制其人口。他的观点有不少有些过激,被许多人认为“不恰当”,不过在“精确战略打击”方面,他的几个基本观点成了未来精确战略空中作战的核心,对其后的沙漠战争行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并促进了“美国空中力量复兴”的思潮。

作战组织层面

武器装备的发展和战略思维的进步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作战组织上去,由此而催生的现代空中作战中心(AOC)可以说是精确战略打击的神经系统。目前的美国空军作战中心是由越南战争期间战术空中控制中心(TACC)发展而来的。相比TACC,AOC的主要变革就是自动化生成空中作战命令。目前美国空军已将AOC设计为一种标准化、常规化的“武器系统”。

​图——AN/TSQ-91战术空中控制中心场景

每次回顾历史都会带来不少好处,就美国而言,随着其空中打击力量能力的进化、技术的发展和战略格局的变迁,它所面临的地区力量大都已经非常“弱小”,这一点是咱们不得不承认的,所以如今“精确战略打击”已经在美军中深入人心,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作战方式。但是仔细想想,这是不是有点像冷战初期,“大规模高强度轰炸”固化在美国空军的思维中,成了他们当时的“理所当然”作战方式,导致他们都无法根据冷战格局的变化而拟定更恰当的作战策略。这些都值得我们警醒和认真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