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争霸时代最关键的战争,打了整整10年,5万苏联官兵非死即伤

美苏争霸时代最关键的战争,打了整整10年,5万苏联官兵非死即伤

1979年12月到1988年5月,苏联为了控制欧亚战略枢纽地区,对阿富汗发动了侵略战争。苏联军队兵分两路,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对阿富汗实行了武装入侵。7天之内,攻占了阿富汗所有的重要城市,完成了对阿富汗的军事战略,并且建立了卡尔迈勒政权。接着,苏军又在阿富汗境内开展了持续的反游击战,直到1989年,才被迫结束战争。整个战争持续10年之久,给苏联和阿富汗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据统计,苏军为此战耗费40亿卢布,先后有150万年轻的俄国士兵进入阿富汗作战,累计伤亡5万人。阿富汗130多万人在战争中逝去,500多万人沦为了难民。苏联发动的这场战争,没有消灭阿富汗的游击队,苏联当局控制阿富汗政局的企图也随着苏军的撤出和阿富汗政局的进一步动荡而宣告了失败。这场战争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争霸的一场关键战争。

1979年12月24日晚上到27日,苏联假借运送援阿军事装备以及遂行警卫人员的名义,开始向阿富汗大规模空运部队。几天之内,苏军出动了安-12、安-22等中、重型运输机约350架次,从奇姆肯特、巴尔喀什、莫斯科等纵深地区,把3个空降师的部分兵力运抵阿富汗境内。第105空降师在喀布尔国际机场着陆,随即占领了机场及周围要点地区,第103、104空降师各一部则在巴格兰姆基地着陆,协同远在该地的苏军地面部队控制了捷尔梅兹到喀布尔战略公路上的咽喉萨兰山口。

12月27日晚上19时30分,第105空降师的部队在苏联克格勃人员的配合下,首先多占了喀布尔电报大楼,切断该市和外界的联系,同时迅速包围和夺占了阿明官邸、总统府、广播电台和阿政府各部等要害部门。除了在电报大楼和阿明住处发生短暂战斗外,整个行动进行的比较顺利。苏军经过和阿总统卫队和首都部分驻军激战约4个小时,击毙了阿明总统,逮捕了重要官员,接触了喀布尔阿军武装,于当晚23时占领了阿首都。次日凌晨,设在苏联重压某地的秘密电台,使用喀布尔电台的频率,播发了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旗帜派头目巴布格克、卡尔迈勒宣告成立新的政权的声明。

28日晨,苏联地面部队开始越过阿富汗边境,沿着东西2条战略公路向阿富汗境内纵深开进。东部突击群,第201摩步师由希尔港进入阿富汗境内,经昆都士沿公路到达了巴格兰,接触了阿步兵第20师的武装,尔后一部向东进占法扎巴德,主力经多希、萨兰山口,进入喀布尔;第360摩步师由捷尔梅兹出发,进占马查里沙里夫,接触阿步兵第18师武装,沿公路经多希、萨兰山口进入喀布尔,与第201摩步师和先期到达的空降师汇合。西部突击群,第357、66摩步师越过苏阿边境后,分别从北和西两个方向对赫拉特进攻。

30日,东部的201摩步师一部沿公路南下,在加兹尼解除阿军1个师武装后,继续向坎大哈进发,第201摩步师一部占领贾拉拉巴德,控制了开伯尔山口,第360摩步师一部占领了加德兹。第16摩步师在360摩步师后跟进,达到了马查里沙里夫、昆都士、巴格兰地域,即按计划留驻原地,控制要点,保障苏军后方交通运输;该师坦克团进占萨兰山口,控制隧道。西突击群第357、66摩步师占领赫拉特后,以一部兵力向西封锁阿伊边境,主力继续沿公路南下,第66摩步师进占兴丹、法拉,第357摩步师向坎大哈进发,第54摩步师在第357摩步师后跟进,由库什卡进入到赫拉特以北地域后,即驻守在该地。

在地面部队推进中,空降部队由喀布尔、巴格兰姆机场起飞,以机降方式先期占领了赫拉特、兴丹、坎大哈的机场,策应地面部队推进。苏军还动用了4个前线航空兵团,出动米格-21、米格-23、苏-17等歼击机、歼击轰炸机数百架和米-24战斗直升机100余架,进行了空中支援。

阿富汗政府军在没有进行有组织抵抗的情况下,即被苏军击溃,所以没有影响到苏军进攻速度,苏军地面部队进展极快。在占领了阿富汗全境后,苏军指挥部由贴尔梅兹地区转移到了喀布尔,前线航空兵指挥所转移到巴格兰姆。苏军在7天内,在山地地形中,推进了900公里,体现了现代条件下苏军高速度、大纵深进攻战役的特点。

我们都知道,苏军在二战时期开创了大纵深战役学理论,该理论强调将战术上的突破,运用机械化手段,发展为战役上的纵深突破,强调全纵深交战,在突破正面后,马上投入发展胜利军团,在敌人的纵深地区快速推进包抄,实现战役上对敌人纵深和两翼的破坏,导致其正面土崩瓦解。当然,阿富汗战争虽然还有大纵深战役学的影子,但是也体现出冷战时期苏联新型军事力量的威力---垂直打击的空降部队。苏联成功的将空降部队和地面的大纵深战役结合起来,是在阿富汗战争最初的几天里,创造神奇战果的原因。

但是随着苏军的进入,阿富汗各武装抵抗力量日益壮大,艰难的山地游击战才刚刚开始,这一战一打就是10年。阿富汗各抵抗武装,在政府军未进行有效抵抗下,不断壮大,由最初的4万多人发展到了10万多人,拥有2000多个组织,控制了全国80%的农村和山区,苏军进入之后,始终未能实现对山区的有效控制,深深陷入了阿富汗战争的泥潭之中,直至最终草草收场撤军。

我们回顾一下,在正面战场上以傲视全球的速度推进的苏军,在山区是什么样的表现。在苏军完成了对阿富汗军事占领后,经过了短暂的调整,除了留下少数兵力守卫重点城市和交通要道外,主力部队于1980年1月开始对阿富汗的抵抗力量发起了全面的清剿,即“春季攻势”。在此期间,苏军集中优势兵力,多路初级,先后攻占了坎大哈、法扎巴德、巴米安、加德兹、赫拉特等城市的周围地区高地以及库纳尔谷地和潘杰希儿谷地。

但是苏军的清剿完全没有实现预期目的。阿抵抗力量在战争中掌握了化整为零、打了就跑的游击战法,避免和苏军正面作战,使得苏军的大部队围剿成了拳头打跳蚤,不仅未能大量消灭抵抗力量,反而经常遭遇其全时段的袭击。因此,到了5月下旬,苏军就停止了全面清剿,转而固守主要城镇和交通要道,准备下一步行动。

苏军全面清剿失败后,随即调整部署,改变战术,从1980年下半年起,开始了确保控制阿北部地区为重点的搜索与歼灭式的清剿。在此阶段,苏军为了保证和苏联境内相连的2条战略公路的畅通,特别注意清剿在阿北部数省,尤其是东北数省的阿游击队。阿北部地区的游击队在苏军的不断打击下,损失较大。在确保北部的控制同时,苏军在阿南部,特别是东南各省逐步展开了争夺。

此后,就这样经过连续2年的战争,苏联基本控制住了阿北部各省,但是在南部和中部的山区中,阿富汗抗苏游击队更加发展壮大,并且借助外部援助,形成了一些相对稳定的游击队基地,甚至具备了发动战役级行动的能力。苏军反游击战的重点也随之转向了对游击队基地的重点战役进攻。这一阶段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包括了若干次接近战役规模的军事行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对潘杰希儿谷地的第5到第8次围剿,1982年到1983年对坎大哈地区和库纳尔谷地的数次围剿,1985年对霍斯特区的围剿,1986年4月对扎瓦尔地区的围剿等。在这些军事行动中,苏军和阿富汗新政府军出动了大批兵力、坦克和战车,并且广泛使用了空中支援,进行了饱和轰炸。但是,这种重点围剿只能赶跑高度分散的游击队,围剿结束后,游击队多数又回到原地,继续作战。

重点围剿也并未凑效,阿富汗游击队的活动已经频繁到全民皆兵的地步,由4万人发展到了10万人,为了体面的摆脱阿富汗困境,结束战争,1988年4月16日,在日内瓦万国宫,苏联和巴基斯坦、阿富汗、美国签署了撤军协议,从5月15日起,到1989年2月15日,侵阿苏军11.5万人全部撤出阿富汗境内,至此,长达10年的阿富汗战争结束了。

在山地作战中,技术兵器的使用是受到限制的,这也是山地战容易发生以弱胜强战例的原因,毕竟不是所有的技术兵器都能得到运用,军事强国也得服从山地地形的限制。以侵阿苏军为例,在入侵阿富汗的行动中,苏联生产的高科技武器和技术装备在这个多山地的国家中,显示出了很高的作战性能和适应性。尤其是射击武器、BMP-2型步兵战车、BTR-80型装甲运兵车、“飓风”和“冰雹”型火箭发射装置、火焰喷射器、武装直升机和不同类型的弹药。

但是,部分现代化重型武器在山地战中暴露出严重缺陷。在当地条件下,火炮炮身的仰角和倾角不够,最主要的弱点是离不开公路。坦克和BMP-1型步兵战车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作战空间,总是处于公路干线上对两侧射击,无法对山顶设计,陷入了战争泥沼,作战中时常处于无力可用的状态。苏联制造的某些型号的地雷和探雷器也显得效力不太够用,作用不大。

所以不得不采取针对性措施增强机械化步兵和空降兵部队武器的火力,为他们装备17型反步兵自动掷弹筒、“丸花蜂”火焰喷射器、可装卸15型反步兵掷弹筒和6型手提反坦克掷弹筒的74型新式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并且在战斗中广泛使用“飓风”和“冰雹”火箭炮。

苏军还发现了装甲车和汽车机械化动力传送和行驶系统一些部件的安全可靠性不高,动力装置的防尘性不够,在高温条件下,反坦克武器装置填料箱密封性能失灵,炮兵侦察的无线电定位手段和红外线测距仪的可靠性也不够。BMP-1型步兵战车和BMD-1型空降兵战车如果遇到了反坦克地雷,通常是车毁人亡。BTR-60和BTR-70型装甲运兵车的低功率发动机无法保障他们在山区正常运行。

苏联军队不得不在战争中去改善或者弥补其兵器的许多缺陷。先是对高射炮进行了改装,使其能对山顶进行射击,在步兵作战车上安装17型反步兵自动掷弹筒以替代反坦克导弹,在自动步枪上安装了光学瞄准器,这样可以消灭裸眼视力外的敌人。1980年5月,一批苏联武器设计师来到了喀布尔,听取了对武器改进的全部要求,其中涉及直升机发动机功率不够、探雷器失灵等问题,这样的实践起到了作用。后来,他们经常飞到喀布尔,对改进件进行检验,并试验新的武器。

士兵们则不断的寻找途经更有效地使用技术装备和武器。1981年7月,第40集团军司令员特卡契中将在一次发言中有这样的分析:“在山区作战时,某些类型的武器和技术装备暴露出许多缺陷,例如,安装在步兵战车和空降兵战车上的D-44型88毫米火炮因为仰角不够而无法使用;120毫米迫击炮由于难于在山区安装而极大程度降低了其威力;D30型122毫米榴弹炮也难以使用,因为它需要面积较大的发射阵地;17型反步兵自动掷弹筒的制动锄装置不能保证在硬质的土上牢靠的固定。在冬季开始装备部队的BMP-2型步兵战车和82毫米迫击炮则性能良好,广受好评。”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型号的飞机和直升机在山区显得灵活性和装载力不够,瞄准系统性能不高。现代化高速战斗机的使用在山区受到限制,后来改用苏-25强击机,则使许多人感到非常合适,亲切的称其为“白嘴鸦”。

在对付反对派武装力量的战斗中,武装直升机越来越具有威胁作用。起初,他们独霸天空,但是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米-8直升机驾驶舱必须安装装甲层来抵御炮火袭击。随着叛乱武装力量装备了“毒刺”式便携式对空导弹系统,米-8直升机的损失也不断加大。这迫使苏军开始寻求新的方法来使用武装直升机,要求建立新的系统来防范“毒刺”导弹。苏军后来只在超低空和夜间作战中使用武装直升机,虽然降低了飞机的效力,但是同时延长了寿命,增强了安全性。

此后,作战研讨会和装备改进会反复召开,讨论作战经验,并加以概括和总结,在阿富汗苏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作战行动体系。新的作战手段和方法传达到部队的每一级编制中,引发了各式各样的手册、条例和教科书,创建了一整套备战体系,使得战时能得到真正的锻炼,培养了他们的勇气、体力上的耐力和作战积极性,以及在荒原和山地作战的能力,从而避免了重复性错误,减少了人员损失。

在这次战争中,苏军初期推进神速,后期深陷山地战泥潭,战争的形势转变天壤之别,充分的体现出了山地战役的特殊性,可谓是对后来者借鉴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