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到2岁就要培养阅读能力?是的,专家建议18个月就开始!

孩子不到2岁就要培养阅读能力?是的,专家建议18个月就开始!

周末看了朋友圈力荐的《海蒂和爷爷》。整部影片让我感触最深的不是海蒂和爷爷的祖孙情深,也不是海蒂乐天派的性格,反而是贵族小姐克拉拉的奶奶引导海蒂阅读故事的片段。

家庭教师告诉克拉拉的父亲和奶奶,海蒂愚笨不识字,他教不了。但奶奶却不这样认为,她送给5岁的海蒂一本《格林童话》,每天给她讲故事。突然有天她告诉海蒂,你现在学会读书,就会知道故事里接下来发生什么了。慢慢地,海蒂竟然可以念出整段故事了。

海蒂可以说是在山里跑大的“野孩子”,贪玩、不爱读书,但在克拉拉奶奶的引导下,这个善良调皮的孩子最终喜欢上了阅读,并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写故事。

在我们周围也有很多不太喜欢阅读的孩子;同时,也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在4、5岁这个年龄阶段,没必要阅读,上学后老师自然会教。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发现,小学生出现厌学、学习吃力等现象,60%以上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孩子在年龄较小时,家长对孩子的阅读训练开展不足。教育专家称这一现象叫“早期阅读缺乏”。

国外那些值得借鉴的“早期阅读”计划

也许会有家长问,“早期阅读”到底要多早?

脑科学研究发现,一个人接受刺激的最佳期是儿童早期,早到多久?18个月!他们发现18个月之后如果大脑没有在适当的时候受到刺激,有些东西就永远丧失了。所以,“早期阅读”提倡儿童一岁半之后,家长就应该适当的开始让其阅读。起初,家长需要将儿童绘本中的内容读给宝宝听,孩子认字后,就应该培养其自主阅读能力。就像海蒂那样,让她自己读故事。

美国是最早提出,学龄前儿童需要一套完善阅读计划的国家。并且他们正在不遗余力地用国家力量推动“早期阅读”。1998年,美国国会通过《阅读卓越法》(Reading Excellence Act),将儿童阅读纳入法制化轨道;2002年,小布什签署发令《不让一个孩子落伍》(NCLB),专门推出两项计划——一项针对学前班到小学三年级的“阅读优先”(Reading First)计划,另一项即针对学前儿童的“早期阅读优先”(Early Reading First)计划。2009年,奥巴马又签署《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ARRA),明确提出要提高儿童的听说读写能力。现在,“早期阅读”已被美国纳入国家战略,并推行了20年。

同样在新西兰,“早期阅读”也被置于至关重要的地位。他们有一个“早期阅读康复方案”。该方案明确指出:在新西兰正式上学的年龄是6岁,但在之前,会有许多有阅读困难的孩子被鉴别出来,他们将接受由政府提供资金的的“阅读康复方案”。一般孩子仅需16个星期就能赶上。

在英国,1997年颁布了一个“国家读写战略”。他们对四岁孩子,在语言及读写方面的要求是:尽快能够运用英语,学会成为一个阅读者和作者。英国教育学者认为:语言、读写还有表达技巧在儿童智力、情感和社会学习方面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实,还不止上面提到的国家,西方大多数国家对孩子的“早期阅读”是非常重视的。所以,身为家长,尽早的培养孩子早期阅读的能力也刻不容缓。

为什么要提倡“早期阅读”

肯定有家长会说,别的国家提倡就是好的吗?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提倡“早期阅读”还真不是崇洋媚外,它确实是有科学依据的。

首先,孩子在4岁以前的智力发展最为迅速。

1964年,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Bloom)发表了《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一书,书中指出:如果以17岁时人的智商水平为100%,那么他4岁时就已经具备50%,8岁时达到80%,接下来近十年只能提升20%。

也就是说,人类智力发展的速度是逐渐递减的。俗话说“从小到大,三岁看老”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孩子早期阅读习惯的培养对他上学、甚至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其次,越早阅读的孩子,越机灵

加拿大约克大学雷蒙德·玛教授在《心理年鉴》上发表过一项研究成果:学龄前的孩子,他们读到、听到的故事越多,心智越灵敏。简单的说就是,学龄前孩子,阅读越多的孩子越聪明。

当然,这也不是信口开河。脑科学家发现大脑并没有单独的阅读区域,人们在阅读时会调动语言区域、想象区域、嗅觉、听觉等多个大脑区域。比如,当孩子阅读到“又大又红的苹果竟然是酸的!”,会激发孩子想象一个真实的苹果,还会启动颜色控制区,味觉控制区。正式在阅读的过程中,无形中锻炼了大脑。

最后,稍大一点的孩子,通过阅读塑造世界观、价值观

学龄前的孩子,处于懵懵懂懂探索世界的关键时刻,此时形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现在的绘本多种多样,大多数都是温暖感人的故事,比如《青蛙弗洛格的成长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将来也一定是温暖的人。

“早期阅读”的几个误区

在我们周围,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注重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学龄前阅读成了很多家长重点关注的对象,但由于对未来入学的担忧,让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偏离了早期阅读的本质,造成他们培养孩子早期阅读时陷入几个误区。

首先,早期阅读不是为了识字。

前两天同事张丽很自豪的说,不到2岁的儿子已经能认识47个汉字了。奶奶经常在家教,现在出去都能认识公交站牌了。像我同事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追着赶走让孩子认字,生怕落在别人后面。

但大部分教育专家对这样识字教育并不认可,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的周兢教授曾说“学龄前孩子集中大量认字,并不符合孩子的发展规律,这很可能会牺牲了孩子正常发展的机会!

孩子认字是自身发展自然而然的一个过程,在阅读时孩子会因为好奇心和探究欲,让他对汉字产生兴趣,进而有了认识汉字的意愿,这才是真正的识字过程。

其次,早期阅读不是为了功力的获取知识

现在很多家长让孩子阅读是为了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孩子背不出来几首唐诗,家长都不好意思出门。

记得上个月带优米去打防疫针时,一位只有一岁七个月的宝宝在背弟子规。在休息区这位孩子的奶奶自豪的说,“我家孩子现在弟子规能背好多,唐诗能背快30首了。”无数家长都投去了羡慕的眼光。但我却一直在想,这些知识到底是孩子好奇心驱使下自己要学的,还是被家长强行塞进小脑瓜里的?

学前儿童的智力发展速度最快,并不意味着在这个阶段学习知识最好,因为有比具体知识更为重要的任务。与其费经心思让孩子背古诗,还不如想点办法培养孩子对古诗的兴趣。就像周兢教授曾说:让学龄前儿童花大量时间精力去学习那些以后还有机会学到的东西,简直是对这段宝贵时光的浪费

最后,急功近利,想快速培养孩子阅读习惯

前面我们说了,大脑没有直接负责阅读的区域。阅读时,大脑需要召集原来负责处理味觉、嗅觉等部位功能的区域,抽离原来的工作,合力配合完成阅读。也就是说,阅读是一个需要大脑多个区域不断配合才能完成的动作,因此阅读需要练习很久才会熟练,才能演变成一种习惯,它是一种后天习得性行为。并不是通过几次锻炼就可以获得的技能,所以家长要放慢心态。

那么,面对早期阅读,家长到底该怎么做?

首先,家长需要想明白一个问题,对于孩子阅读你的目标是什么?

就像前面提到的很多家长让学龄前的孩子阅读,有的是为了认字、有的是为了让孩子获取未来要用的知识、还有家长是为了面子。

更高一级的家长会认为,早期阅读是为了养成孩子阅读的习惯,可以在未来与他人有谈资。这没有什么错,但都不全面,其实早期阅读最重要的一个目标是,让孩子成为一个终身阅读者。让他们能够享受阅读、喜欢去阅读、能读任何他们喜欢的书、不仅能读出每一个字,还可以完全理解所阅读的内容。

这才是家长真正应该做的,试想未来变化莫测,我们现在所学的知识就一定是正确的吗?只有孩子成为一个终生学习者,才能不管未来怎杨变化都能有底气应对。

其次,家长要因材培养。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感官差异,家长培养阅读时需要根据孩子的特长进行特殊对待。心理学上将孩子分为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运动型。

视觉型孩子:擅长通过图片、视频,地图等能看到的东西获取信息。家长可以侧重于通过图片较多的绘本、或是启蒙型视频帮助孩子对阅读引起兴趣。

听觉型孩子:擅长从语言中获取信息。平时家长可以采取,自己阅读让孩子听的方式培养孩子对书本的兴趣。

触觉型孩子:喜欢通过触摸来学习,就像小婴儿一样。这类家长则可以给孩子买一些触摸类的绘本,让孩子通过触觉接纳绘本,从而爱上阅读。

运动型孩子:他们喜欢动起来的感觉。比如看到一个有意思的故事,他们就会跃跃欲试,希望可以表演出来。这类孩子让他们安静地坐着阅读,是违背他们天性的。家长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孩子爱上阅读。

最后,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爱上阅读。

让孩子爱上阅读,就需要家长自己动脑筋了,你可以帮孩子建立阅读仪式感、或培养孩子对书籍的敬意、或从每天一个睡前故事开始等等,开动脑筋,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特殊对待。

这一点上著名节目主持人汪涵就做的非常好。有一次在《天天向上》的舞台上,他说,为了让儿子沐沐爱上阅读,他每次只会在孩子应该得到表扬时带孩子去书房,并告诉他,“因为你做的好,爸爸才带你来书房”,现在儿子也知道,只有让父亲满意他才能去书房,试想等沐沐长大,他对书籍的认知和普通孩子能一样吗?

早期阅读,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一旦错过,就要花好几倍的努力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所以,家长都应学习克拉拉奶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让孩子爱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