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担任首席军机大臣多年,乾隆被他蒙蔽,死后数年才原形毕露

此人担任首席军机大臣多年,乾隆被他蒙蔽,死后数年才原形毕露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一月十六日,首席军机大臣刘统勋一大早坐轿前往军机处,行至东华门时突然发病,未及上朝便急忙回家。乾隆闻讯后马上派出御医到刘府急救,但御医刚到刘府,就得知刘统勋已经去世了。

​刘统勋去世之后,乾隆亲自前往刘府祭拜,当他看到堂堂一品大员的刘统勋家中竟然简陋不堪,大受感动,当即说道:“如刘统勋方不愧真宰相,汝等当效仿之”,并特赐刘统勋谥号“文正”,乾隆一朝得此谥号者仅此一人(汤斌是康熙朝重臣,乾隆追封的不算其内)。

刘统勋去世后,首席军机大臣出缺,按资排辈汉臣于敏中接任此职。于敏中是张廷玉的门生,江苏金坛人,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乾隆二年,二十三岁的于敏中考中状元,在翰林院供职七年,其后被调任起居注官。乾隆二十五年,于敏中被调入军机处,此后在乾隆身边出谋划策,在几次重大战事中,由他负责谕旨的拟定工作。

于敏中状元出身,又师从张廷玉,他身上具备练达稳重的办事作风,在军机处任职期间,他一丝不苟,俯察机要,与各省督抚、前方武将往往能不谋而合。因此,刘统勋去世后,于敏中升任首席军机大臣自然也是众望所归。

​自乾隆继位后,担任首席军机大臣的先后有鄂尔泰、张廷玉、讷亲、傅恒、刘统勋。除去鄂、张两人是雍正老臣外,其他都是乾隆帝一手提拔的。从历任首席军机大臣的经历来看,他们虽然位极人臣,但无不谨慎,唯恐过于招摇,导致皇帝忌讳。讷亲虽然被斩首,但他在担任首席军机大臣期间,为人苛严,不通人情,门庭冷落,无人过来钻营;傅恒虽是国舅,却也谨慎无比,丝毫不敢露出权力欲望;刘统勋就更不用说了,向来以清廉闻名。

于敏中初入军机处时也是谨言少语,很注意与京内外大臣保持距离。升任首席军机大臣后,逢迎的人自然也多了,这时的于敏中终于不再掩饰,广结党羽,导致整个官场之风为之一变。

傅恒、刘统勋在世期间,常因军国大事表达过于乾隆不同的意见,甚至君臣当面争得面红耳赤。但是于敏中从来不敢这么做,当时的大臣全抱着一门心思,那就是如何对皇上歌功颂德。这种惟皇帝是从的奢靡之风,从中枢蔓延至全国各地。因此,后世常认为,乾隆朝中后期的贪腐之风实源自于敏中。

​更不可思议的是,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也就是于敏中刚担任首席军机大臣不久,就发生了著名的太监高云从一案,于敏中被卷入而且是最主要的案犯之一。

清代对宦官干政是尤其防范的,乾隆帝更是采取了严厉的措施,打击宦官干政和结交外臣。但整体形势来看,太监与官员往来屡禁不止,高云从一案就最具代表性,影响也最深远。

当年的五月至八月期间,乾隆帝在避暑山庄驻跸。按例,皇帝不在京城,军机大臣和各部院堂官要按期开会,互通信息,传达政务。七月的一天,兵部侍郎高朴在开会时,无意间听到了几个大臣在讨论“道府记载”,高朴震惊之余向他们打听,这是哪里来的消息,他们说这是内廷太监那里传来的。

“道府记载”是皇帝的最高机密,上面记载了道、府以上官员的政绩,事关升迁和惩罚,除了皇帝和几个执笔太监外旁人无法知晓。所以几个大臣在一起讨论“道府记载”引起了高朴的重视,他连夜赶往避暑山庄,向乾隆汇报了这一重大情况。

​经过详细的审讯后,乾隆吃惊不已,此案牵涉的都是他最信任的大臣,当然最让乾隆伤心的还是于敏中。不过,这个时候乾隆还是很矛盾的,毕竟牵连的都是一二品大员,如果按律处置,势必伤了朝廷的体面。最终,乾隆只是处死了几名太监,降了几个大臣的官职了事。

于敏中从政多年,自然知道不该与太监往来,但还是做出了让乾隆伤心的事,本来也该好好敲打敲打他的。但当时正值金川之役胶着之时,需要于敏中来辅政,故而暂且免治其罪,革职留任。大小金川平定之后,因于敏中办理军务有功,乾隆又恢复了他官职。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于敏中去世,乾隆为了褒奖他生前的功绩,准许他进了京师贤良祠。可让乾隆没有想到的是,于敏中死后,他的子孙为了争夺财产,结果牵涉出许多关于于敏中的贪腐案,而他留下的家产也多达二百多万两。

​是可忍孰不可忍,乾隆得知后雷霆大怒,下旨将于敏中从贤良祠中撤出,而且还扬言:“如果于敏中还活着,朕必加严惩。贤良祠岂可有不慎廉偶之人滥行列入?”对于于敏中的过失,乾隆一直耿耿于怀,乾隆六十年,他还下令将于敏中世袭罔替的一等轻车都尉给撸了,并狠狠地骂了他一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