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诗中的麻花,为何还会有“巨胜奴”这个别名?吃货眼中的历史

屈原诗中的麻花,为何还会有“巨胜奴”这个别名?吃货眼中的历史

前些日子又有友人去天津,不出所料带回来的是天津麻花,已经不是第一次品尝这种小吃了,很酥脆,也很香,但对于已经超过体重红线的我来说,也只有眼福,而没有口福了,不过这倒不影响我在脑海中“品尝”这道美食。

很多人或许不知道,小小的麻花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那位粽子的间接发明人屈原,在其所著的《楚辞·招魂》中,便有这样的诗句:

粔籹蜜饵, 有餦餭些。

其中的大部分字都已经不常用了,粔(jù)和籹(nǚ),都是同一个意思,指古代的一种用面添加蜜,再用油煎而成的面食,其实就相当于古代的麻花了。而至于餦(zhāng)和餭(huáng)指的则是干饴糖。所以如果把屈原的这段话翻译成白话就是:这麻花可真香甜可口啊!

不过古时候的麻花,和现在我们所吃到的麻花,还是有不小差别的,比如在原料上。在北魏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中,在面食一项中,麻花被称为膏环,并简要介绍了制作方法:

膏环,用秫稻米屑,水蜜溲之,强泽如汤饼面。手搦团,可长八寸许。屈令两头相就,膏油煮之。

这里的秫(shú)指的是糯性的高粱米,结合这句话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最早的麻花并不是用面做的,而是用糯性的稻米或高粱米,研磨成粉,再加入蜜糖用水和成面团,拧成麻花放入油锅中炸熟。

不过到了唐代,当时所吃的麻花就和现在的很相似了。曾担任过唐朝宰相的韦巨源,在其所著的《烧尾宴食单》(注释1)中,就有巨胜奴(酥蜜寒具)。

那这里的麻花为什么被称为巨胜奴呢,根据字面上意思来理解,巨胜可以理解为巨大的胜利,奴在当时常被用来指代外国人,尤其是来自西域的,再结合唐朝当时对西域的政策,这个名字很可能是大臣为讨好皇帝取的,寓意唐朝将在西域取得巨大的胜利。当然,除了这部分原因,《神农本草经》中也曾出现过巨胜一词:

胡麻一名巨胜。

这里的胡麻指的就是黑芝麻。巨胜是黑芝麻,那奴又是什么意思呢?除了它的本意,我们可以参考《清异录·瑞圣奴》中:

天宝年,内中柑树结实,帝日与贵妃赏御,呼为瑞圣奴。

再结合湖南一带在古时候将经冬不落的小桃称为“桃奴”。可以推测,“奴”,还有“不重要的小东西”的含义。综上所述,“巨胜奴”,很可能就是“黑芝麻小麻花”。当然在唐朝是,大部分面类点心还都被统称为饼,麻花之类的称呼一直到了后世才被发明出来,但麻花这类点心却早已经存在。

讲了这么多,想了这么多,小外甥已经将一小袋麻花吃差不多了,我也该理清下思绪,犒劳下饿着的肚子了。

注释1:《烧尾宴食单》由唐代韦巨源所著,他是土生土长的长安人,后又位居高官,他根据自己“烧尾宴”后留下的“食单”,加上自己对美食的理解编写了此书,又名《韦巨源食谱》。

别看烧尾宴民间所办,但它可是可以邀请皇上来参加的, 当然了这种殊荣一本只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当朝宰相才能享受到。根据史料唐中宗(公元705—710年)时,韦巨源于景龙年间官拜尚书令,便在自己的家中设“烧尾宴”请唐中宗。

烧尾的由来有多个版本,主要有三种说法:一说老虎变成人时,要烧断其尾;二说羊入新群,要烧焦旧尾才被接纳;三说鲤鱼跃龙门,经天火烧掉鱼尾,才能化为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