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亲手干掉了最像自己的人,只因“同性相斥”

刘裕亲手干掉了最像自己的人,只因“同性相斥”

写在文章前的话:徐道覆是“卢徐叛军”中的灵魂人物,但为了行文方便,下文在写“卢循和徐道覆起兵叛乱”的时候,统称“卢循叛乱”。

卢循起兵叛乱之后,却没有选择称王或称帝,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

就像诸葛亮对刘备说的那样:“如果你不称帝,你的手下看不到晋升的希望,他们就会抛弃你。”诸葛亮这番话非常有道理,对于逐鹿中原和起兵叛乱的人而言,最怕的就是名不正言不顺。

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纯言耳。——《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五·诸葛亮传

卢循之所以会做出这种不称王不称帝的选择,理由只有一个:卢循当时打出的旗号既不是起兵叛乱,又不是逐鹿中原,而是高举勤王大旗。


史书之所以会把卢循起兵称为“叛乱”,完全是因为卢循失败了,而消灭卢循的又是后来建国立业的刘裕,所以卢循的行为自然是政治不正确。

可从最初起兵的形式来看,卢循非常像当初的刘裕,因为他也只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就让整个东晋风起云涌。

唯一不同的是:刘裕从京口起兵,自然可以在几天之内赶到都城;而卢循从广州起兵,等他们越过南岭,打败江州刺史何无忌、荆州刺史刘道规和豫州刺史刘毅之后,已经用了近三个月的时间。

我们可以大胆地做出一个假设:如果卢循真的攻入了都城,他也一定会像从前的刘裕那样,积极与豪门士族合作,率军围剿刘裕一系的残部。

其实这也是刘裕最担心的,因为卢循既不称王又不称帝,肯定是抱着打进都城联合豪门士族的想法。在这种背景下,豪门士族并不会感到恐惧,因为卢循充其量就是第二个刘裕罢了,所以此时的豪门士族态度都表现得比较暧昧。

刘毅等三人之所以会失败,与豪门士族的不作为息息相关,但这只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就是:刘毅等三人对自己从前所向无敌的印象太深了。卢循从广州翻山越岭地赶过来,他们都不怎么当回事,以为轻松就能取胜。

事实上,如果不是刘毅等三人轻敌冒进,而是稳扎稳打地死守,卢循的军事行动又怎么可能如此顺利呢?


很多人认为:刘毅等三人之所以不愿意坚守,完全是因为兵力不足,刘裕北伐南燕,把精兵良将都带走了。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全对。刘裕和刘毅、何无忌不睦,肯定会借北伐之机削弱这两人。但这两人也是自成体系的大佬,绝不会束手就擒。就算他们顶不住刘裕的压力,也顶多就是分部分兵力出去,绝不至于伤筋动骨。

而荆州刺史刘道规是刘裕的弟弟,刘裕肯定不会打刘道规的主意。

所以在刘裕出征之前,肯定想办法强征了刘毅、何无忌的部分军队,但应该没动刘道规的军队。借口也不难找:荆州是桓氏的老巢,要防止桓氏余孽反扑。而且荆州紧邻着益州反叛势力,所以荆州的军队不能动。

就算刘毅与何无忌分出去一部分兵力,也不至于败得这么快,因为卢循是从广州起兵的,当时的广州比蛮荒之地强不了多少。

而当时的豪门士族顶多就是不作为,却没有支持卢循的具体行为。从这个角度来看,刘毅等三人的失败实在是难以原谅。


当卢循打到都城之时,单看实力也无法与刘裕相比。

从地盘上看,当时的卢循控制着广州、江州以及豫州、扬州的部分地区,而北府却控制着荆州、徐州、兖州和青州,以及刘裕刚打下来的南燕,还有刘毅等三人控制的豫州和扬州大部分地区。

从兵力上看,徐州、兖州、青州和扬州都没有遭受什么重创,而且荆州和豫州虽然遭受重创,但咬咬牙应该还是可以组织一些兵力的。南燕虽然刚打下来,并未能完全收服,但临时抽调一点人马应该也没问题。而卢循由于行进过于迅速,以至于他们的兵源补充未必会非常及时。

从战术上看,刘毅等三人居然败给了从广州翻山越岭杀出来的卢循,刘裕肯定也会觉得奇怪,因为实力对比摆在那。这样一来,刘裕肯定会详细了解情况,知道刘毅等三人的失败原因。只要刘裕对卢循起了提防之心,卢循就很难迅速取胜了。

各方面都是刘裕占优,可从史料记载来看,刘裕却觉得形势岌岌可危,这是为什么呢?

史书虽然一再夸大卢循的军事实力,但有一个基本事实却是无法否认的:卢循以广州为根基,而广州并不是什么军事中心,更不是什么政治和经济中心。从这个角度来看,卢循的实力就算再强也是有限的。就算经过了三个月的扩充,他又能扩充多少呢?

能让刘裕感到心焦的原因只有一个:随着刘毅等三人的惨败,豪门士族的态度已经出现了松动,北府兵很有可能被他们抛弃!

刘裕只有朦胧的感觉,但身处都城的孟昶和诸葛长民感受更深,他们甚至有了挟持皇帝北渡长江的打算。想当初,桓玄也是这么干的。

循与道覆连旗而下,京都危惧,长民劝刘裕权移天子过江。——《晋书》·卷八十五·列传第五十五


孟昶和诸葛长民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因为在都城这种豪门士族云集的地方,他们实在没有信心。如果战争进行到关键时刻,这些人在背后瞎捣乱,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他们认为应该把皇帝带回北府兵的大本营——徐州和兖州。

但这种建议最终还是被否决了,因为桓玄就是被他们弄死的,他们非常清楚桓玄败亡的原因。如果现在选择挟持皇帝北归,其后果就是北府兵成为桓玄第二。

一旦卢循进入都城,恐怕立刻就会与豪门士族取得全面合作。届时,北府兵恐怕连一丝获胜的希望都看不到。

万般无奈之下,刘裕只得硬着头皮在都城与卢循进行决战,他心里是什么想法?我估计也是七上八下的。但幸运的是:卢循并没有立刻发起进攻,给了刘裕宝贵的缓冲时间。趁着这个空档,刘裕又开始奔走呼号,争取豪门士族的支持。

道覆素有胆决,知刘裕已还,欲乾没一战,请于新亭至白石,焚舟而上,数道攻之。循多谋少决,欲以万全之计,固不听。——《晋书》·卷一百·列传第七十

与桓玄相比,北府兵的有利因素要多一些,因为他们并没有犯下太严重的错误。而北府兵与豪门士族合作已久,从总体上看,双方的关系还算融洽。

这就给了豪门士族一种感觉:就算卢循获胜了,我们获得的好处也未必会比与北府兵合作时要多。所以当他们看到刘裕回到都城,开始与卢循对峙之后,对北府兵的信心似乎又恢复了一点。

要是卢循没有给刘裕喘息之机,而是直接领兵攻城,刘裕就未必有机会重新梳通各关节。导致这一切发生的原因,不就是因为刘毅等三人败得太快太惨了吗?


卢循为什么没有立刻发起攻击?我认为卢循是想求稳。刘裕战功赫赫,卢循恐怕没有信心能拿下刘裕。

卢循的做法也有一定道理,因为北府兵毕竟是寒人扎堆的地方,天生就与豪门士族犯冲。此时的卢循已经完全展现出了自己的实力,他认为豪门士族一定会抛弃北府兵,选择与自己合作,这绝不是痴心妄想。

可卢循还是低估了北府兵和刘裕,在过去的几年里,他们已经把实力延伸至东晋的各个角落。豪门士族的确不喜欢寒人,但他们认为一切尽在掌控,未必会为了卢循而与听话的北府兵分道扬镳。这个“听话”当然是豪门士族的自我感觉,不过那几年的北府兵也确实很听话。

一个多月之后,卢循预料中的强援并没有出现,自己的军队反而变得越来越弱。因为在战争中,时间越长,守军的气势就会越旺盛,进攻的军队则反之。

卢循或许会经常给属下打气,总而言之一句话:“北府那帮乡巴佬很快就会被豪门士族捆起来送出城,大家不要着急。”可等了又等,这一天却始终没有到来。

当然了,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卢循肯定也没有闲着,他一定也想方设法地联系豪门士族,希望他们能够在城内搞和平演变。

但刘裕在城内,条件肯定比卢循便利,所以在这种“拉选票”的过程中,卢循逐渐败下阵来。

卢循一败再败,最终只得投水自尽。北府兵度过了一次大危机,刘裕的个人名望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往期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刘裕联合士族,共同剿灭桓氏

刘裕终成执政官,挥师北伐谋破局

刘裕对比桓温,时局限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