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最冷战场:苏联德国为何要在北极打仗?

二战最冷战场:苏联德国为何要在北极打仗?

作者:库夏娜

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遍及全球,从埃菲尔铁塔到长城,从北非沙漠到太平洋上的热带群岛,数十亿人类分成两个阵营相互厮杀。

对于苏德战争来说,军迷最熟悉的是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这「三大战役」。然而,如果说主战场上苏德每一次交手都是巨人的碰撞,那么苏联一方的命根子,却位于遥远的极光下,那里就是苏德北极战场。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德军

通过北极的「输血管」

北极地区气候严寒,人口稀少,生产力低下。这里既不是乌克兰那样的粮食、煤炭宝库,也不像高加索拥有石油,更不像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具有政治意义。为何苏德两国要动用大军加以争夺呢?

二战时北极的主要价值是其地理位置。这里是美国对苏援助的主要通道。盟国规划的运输路线有三条,其中在北冰洋开辟两条航线:

第一条是从英国出发经冰岛绕过挪威,穿越巴伦支海,抵达苏联北部港口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称为北极航线;第二条则是从阿拉斯加经白令海峡到达苏联东部,称为太平洋航线。此外还有一条陆地通道,经由伊朗进入苏联境内。

摩尔曼斯克的位置

这三条路线里,北极航线最重要。太平洋航线与主战场相隔太远,要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万里转运,难解燃眉之急。而途经黑海地区的伊朗铁路,不仅货运量有限,且十分易受战争影响,德军一旦占领高加索,这条路线就受到严重威胁。

相比之下,北极航线路程短,海运货运量较大,且紧邻苏德战线,又有英国的海军力量作掩护,成为盟国援助苏联的主要路线。例如,1942年6月从冰岛启航的PQ-17护航队,运载了15万吨作战物资,包括300架飞机、600辆坦克、400多辆卡车和拖车。

PQ-17护航队

因此,德军在苏联北极战场上的主要目标,就是要阻断盟国在北极航线上的对苏运输,从而扼杀苏联获得外援的渠道。此外,芬兰在1939-40年的苏芬冬季战争中战败。他们急于夺回失地,于是充当了希特勒的小兄弟,在北方战场上协助德军。

北极圈内的战斗

苏联科拉半岛上的摩尔曼斯克位于北纬69度,已在北极圈内,但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它成了北极圈内唯一的不冻良港。来自盟军的各种物资,通过北极航线先到达摩尔曼斯克港,再经铁路或海路输送到苏联各大战场和后方。为此,德军打算首先夺下这个交通枢纽。

如今的摩尔曼斯克

1941年6月17-18日,北极地区苏军基地上空多次出现德国侦察机。6月22日苏德战争正式爆发。开战之初,苏军北方舰队实力孱弱,仅编有8艘驱逐舰和15艘潜艇。

然而,德国海军在挪威战役中损失惨重,又受英国舰队压制,难以劳师远征。因此德国人主要寄希望于陆上突破。6月末,驻挪威的德军与芬兰军队协同,开始向苏联北极地区进攻。

对于摩尔曼斯克,德军部署了三条进攻路线:北线,两个师组成的山地军从挪威经由芬兰沿巴伦支海海岸到达科拉半岛;中线,由两个德国步兵师和一个芬兰步兵师组成的第36军向东行进,试图切断摩尔曼斯克通向苏联腹地的铁路线;南线则由芬兰第3军发动辅助攻势。

德军希望闪电攻占摩尔曼斯克,然而这一计划却因对苏联红军实力的估计不足和自身兵力部署过于分散而落空。苏军卡累利阿方面军实施了顽强的防御作战,森林、沼泽和冻土阻滞了轴心国军队,芬兰人也在收复故土后裹足不前。德意志式的闪击战,在酷寒的北极全无用武之地。

二战德军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对于陆上难以夺取的目标,德军经常出动空军进行破坏。二战期间,摩尔曼斯克共遭受792场空袭。最严重时,摩尔曼斯克城中几乎四分之三的建筑被炸毁,船只也被迫向其他港口转移。然而,德军始终未能控制或摧毁摩尔曼斯克。北极战场由此进入了相持阶段。

极海之战

除了夺取摩尔曼斯克的行动,德国海军也在北极之战中大显身手。德军出动潜艇和大型水面军舰,在往来英国至苏联北极港口的北极航线袭击盟国船只。1942-44年,共有26艘德军潜艇活跃在附近海域,击沉苏军及盟军货船、扫雷舰和护卫舰各十余艘。

德国U艇

1942年初,德国海军调遣重兵进驻挪威北部,包括战列舰「提尔皮茨」号、战列巡洋舰「沙恩霍斯特」号、袖珍战列舰「舍尔海军上将」号、重巡洋舰「希佩尔海军上将」号和「欧根亲王」号,可谓众星云集。

从1942年3月开始,德国水面舰队加入到打击盟军北极航线的行动中。德军频频对苏联和盟国的货船发动袭击,还破坏港口设施。1942年7月,盟军PQ-17护航队在航行过程中遭到重创,在德国海空军攻击下,23艘商船和多达10万吨的军用物资沉入冰海。盟国在北极航线的物资运输中断了三个月之久。随后的PQ-18船队也是损失近半。

德国「舍尔海军上将」号袖珍战列舰

除了袭击盟军航运,轴心国还考虑打通自己的交通路线,利用北极航道实现德国和日本间的航运。1940年德国占领挪威后,德国空军飞机开始在北冰洋上空执行气象侦测飞行。

到1942年,德国空军的气象侦察范围向北延伸,越过斯瓦尔巴群岛,向北已能飞至北极点,向东能够飞到苏联的新地岛。德国潜艇甚至还袭击了新地岛东海岸的苏联极地站。

二战期间,驻挪威的德国气象大队

不过,这一构想过于脱离现实。盟军曾经尝试从阿拉斯加向西伯利亚转场作战飞机,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平均四架只有一架成功。德国在北冰洋深处连个固定气象站都没有,想要前往日本简直难于上青天。

虽然德军在针对盟军船只的袭击中占据了先机,而且具有战术和武力上的明显优势,然而极地的恶劣自然条件和对北极海域气象冰情的掌握不足,导致德国海军战果受限。大雾和难以通过的冰层经常导致德军无法发现目标。

十次打击的最后一击

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苏联逐步走向战略反攻阶段。在北极战场上,1943年,北方舰队开展了对德军潜艇的反击,德国U艇的损失越来越大。德军不得不日益退缩固守,他们在北芬兰建立了由三条防御地带组成、纵深150公里、具有永备工事的坚固防线。

1944年10月,苏联在北极战线发起佩特萨莫—希尔克内斯战役。这是苏军著名的1944年对德军十次打击中的最后一次。1944年夏季的战役中,卡累利阿地峡和南卡累利阿的德军被击退,芬兰随即退出战争,这为苏军在苏联北极战场上逼退德军创造了条件。

二战时的运输船

自1942年以后,北极地区未爆发大的陆上战事。当地德国驻军固然没有其他战区那样精良的装备和恐怖的装甲部队,但也没有经历残酷的放血,还保留了不少老兵。兵员素质的优势和用三年时间苦心经营的防线,令德军自信可以一战。

然而,实战中苏军已经把大兵团进攻运用得炉火纯青。苏军于1944年10月7日发动进攻,他们的兵力、火炮、坦克、飞机都占有充分优势,并且得到北方舰队和海军陆战队的支援。10月10日,苏军在德军后方登陆,5天后攻下佩特萨莫港。德军防御在几天内土崩瓦解。

德国「提尔皮茨」号战列舰

北极地区10月的严寒并未挡住苏联人的脚步,苏军继续向挪威方向追击,夺取了希尔克内斯港。此役,苏军解放了被占领的佩特萨莫和挪威北部部分地区,德国失去了北极地区的主要据点,北极战场以苏军的胜利而彻底告终。

苏联为什么能够在北极之战中胜利呢?首先,德国在战争早期希望通过闪电战打垮苏联,因此准备不够充分,这一点在自然环境恶劣的北极战线尤其关键。而苏军对严寒气候下作战的适应力较强。

二战苏军

此外,苏联距离战场后方更近,便于作战和民生物资的补给;而德国依托挪威北部的军事基地,距离本土十分遥远,后勤不足。北极战场对苏德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来自西方的输血,源源不断流进俄罗斯大地,加速了法西斯阵营的崩溃

北极之战也令苏联高层充分认识到这一地区的地缘意义。冷战时期,北极成为美苏对抗前沿,双方都谋求这一地区强大的军事存在和战略优势。

俄罗斯北方舰队台风级核潜艇

摩尔曼斯克成为苏联最大的海空军基地,二战初期孱弱的北方舰队逐渐扩大为苏联五大舰队之首,拥有足以毁灭人类文明的庞大核潜艇编队。由此看来,二战时期的北极战场,影响到了其后数十年的军事布局乃至历史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