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雄心勃勃的IC扩产计划是否可信?

中国雄心勃勃的IC扩产计划是否可信?

关税和贸易问题迫使中国扩大国内的IC生产计划,但这个主张是否符合现实?IC Insights分析认为这有待商榷。

文&图︱IC Insights

︱编辑部

在中国和美国贸易战的紧张局势之下,中国各地的政府官员和公司高层已经在加倍努力,意图迅速而高效地发展国内的集成电路业务,以期减少现阶段对美国和其他国家供应商的关键集成电路元件的依赖。

尤其最近有一些头条新闻和报道,宣称中国在存储器IC市场领域“势不可挡”,将很快拥有与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这些企业相当的产量和技术水平。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诸如此类的断言出现时,我们需要结合实际去分析确认。

例如,中国第一家本土DRAM供应商长鑫存储技术(CXMT)将在今年年底前推出首批DRAM产品。该公司拥有数千名员工,每年的资本支出预算约为15亿美元。与之相比,美光和SK海力士各有超过30,000名员工,三星的内存部门估计有超过40,000名员工。此外,在2018年,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的总资本支出为462亿美元。而这些数据才表明了市场现实。

总体而言,DRAM和闪存占据了中国IC市场的大头,在去年1551亿美元的总额中占比41%。虽然有部分报道意图使读者相信中国晶圆厂的产量正在高速增长,技术正在快速进步(尤其是存储器方面),将很快赶上业内领先的供应商(某些说法是在3 - 5年内),然而,IC Insights完全不这么认为。

虽然中国持续对国内的存储器制造基础设施大量投资,也已经开发了一些巧妙的设计创新,试图避免潜在的专利纠纷,但IC Insights仍然极为怀疑:中国是否能够在未来10年内发展出具有竞争力的本土存储器工业,从而达成对国内内存IC需求的自给自足。

不同于“中国IC因其IC需求变得更为自主可控”这个现象,在众多议题中,被多数研究者忽视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中国缺乏本土的非存储器 IC技术。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成熟的模拟器件、混合信号、服务器MPU、MCU或专业逻辑IC的制造商。

此外,这些在去年占据了中国IC市场的一半以上的IC生产部门,都被资本雄厚的外国IC生产商主导,而这些外国IC生产商都拥有数十年经验和数千名员工。

在IC Insights看来,中国公司仍然需要几十年的时间积累才能在非存储器IC产品领域具有竞争力。尽管每个人都关注着中国在存储器市场的举动,但在非存储器IC领域的自主可控,才是中国更大的难题。

图1显示了中国的IC市场以及中国的IC产量。可以看出,中国的IC市场(中国的IC销售额)在2018年达到了1550亿美元。

数据来源:IC Insights

在中国去年销售的价值1550亿美元的电子元器件中,仅有240亿美元(占15.5%)在中国生产。然而,在去年在中国生产的价值240亿美元的电子元器件中,总部位于中国的公司仅生产了65亿美元(占27.0%),仅占中国1550亿美元IC市场的4.2%。台积电,SK海力士,三星,英特尔和其他在中国拥有IC晶圆厂的外国公司生产了其余的产品。IC Insights估计,在中国公司生产的65亿美元的电子元器件中,约有10亿美元来自IDM(集设计、制造和销售为一体的集成电路系统集成服务商),55亿美元来自中芯国际等代工厂。

如果中国的IC制造业应证了IC Insights预测,将在2023年升至452亿美元,那么,中国的IC产量仍将仅占预测的2023年全球IC市场总额——538.8亿美元的8.4%。即使在为一些中国生产商的IC销售增加了大量利润(许多中国IC生产商将IC销售给向电子系统生产商,转售这些产品的公司的代工厂)之后,到2023年,中国的IC生产仍有可能仅占全球IC市场的10%左右。

数据来源:IC Insights

目前来看,中国在未来的集成电路产业能力方面表现出色。然而,鉴于如今中国公司电子元器件生产和技术的基础还非常薄弱,IC Insights认为,在未来5年甚至可能在未来10年内,中国想要在实现其IC需求(包括存储器和非存储器)的自给自足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END

探索访谈

从苏州开始,TechSugar编辑部计划走访上百家电子半导体公司,贴近企业一线,探索产业真相,为大家带来更真实、更接地气的报道,给本土企业一个发声的机会。欢迎企业留言或私信接洽采访事宜。

探索访谈

《探索访谈》往期回顾:

●能讯半导体:5G时间窗口只有三年

●曼普拉斯:AGV导航传感器的市场进阶路

●美图半导体:国产半导体设备厂商生存启示录

●慧闻科技:传感器“细嗅蔷薇”

●三荣高科:四十年经验日本芯片设计服务公司如何看中国市场

●美思迪赛半导体:在电源管理IC市场“攻城略地”

●锐成芯微:IP生意的尬与顺

●TTM:PCB技术发展两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