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战史重要里程碑,向全新战争领域突破的空降作战

20世纪战史重要里程碑,向全新战争领域突破的空降作战

作者:[美]罗伯特·M.奇蒂诺(Robert M. Citino)

译者:小小冰人

虽然我们在探讨二战期间德国国防军的优势时倾向于考虑坦克战,但整个故事其实还有很多内容。德军1939 年入侵波兰与1940 年的西方战役的确严重依赖坦克,但战争初期他们实施的另一些战役同样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可是,1940年4 月的挪威战役(“威悉河演习”行动)和1941 年5 月在克里特岛实施的空降(“水星”行动),都没能获得军事历史学家们应有的关注。毕竟时机决定一切,这两场战役都被紧随其后发生的事件所掩盖:“威悉河演习”行动之后是“黄色方案”,“水星”行动之后是“巴巴罗萨”战役。尽管如此,这两场战役仍是20 世纪历史的重要里程碑,代表着向一个全新战争领域的突破,这就是空降作战



这是一幅精彩的图片,摄于克里特战役之初。部分伞兵降落后正向滩头冲去,空中还有为数不菲的伞兵正在伞降。

1940 年4 月,是自波兰沦陷以来一直无所作为的时期,在美国众所周知的“虚假战争”突然宣告结束后,德国军队对丹麦和挪威发动了一场入侵。这场战役的目的有三个。首先,从一般意义上说,占领斯堪的纳维亚海岸确保了德国北翼的安定,使其免遭来自这一方向的威胁。其次,德国需要保护其铁矿石的供应—这些铁矿石在中立国瑞典的基律纳矿区开采,经铁路运至挪威的纳尔维克港,再用轮船沿挪威海岸运往德国。最后一点,德国海军总司令埃里希·雷德尔元帅认为,挪威海岸有许多可受到掩护的入口(或者说峡湾),如德国海军对英国实施潜艇战,这将会是个有用的基地。有趣的是,英国人的想法与之类似。第一海务大臣温斯顿·丘吉尔已下令制订在挪威海域布雷的计划,甚至可能派一支占领军前往挪威。

同战争初期的许多次战役一样,德国军队先发制人。虽说几乎没有任何坦克力量参与,但“威悉河演习”仍是一场闪电战,由海空力量协同实施,是迄今为止的军事史上最复杂的行动之一。例如,丹麦成为1940 年4 月9 日晨数场协同一致的登陆行动的目标,其中包括军事史上的第一次伞降。这是一支规模较小的伞兵行动,只有90 人,在最后时刻从主空投区调往挪威北部,任务是夺取连接盖瑟轮渡码头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长桥。德军伞兵的这场空降堪称完美,兵不血刃地俘虏了守卫桥梁的少量丹麦士兵。其他空降发生在日德兰半岛最北端的奥尔堡,以及那里至关重要的机场。几乎同时,德国海军也由西向东地在埃斯比约、塞波伦、米泽尔法特、尼堡与盖瑟登陆,并顺利夺取了这些目标,遭遇的抵抗很轻微。最后是一场陆地冲击,2 个摩托化旅和1 个步兵师席卷了整个日德兰半岛,并于当日前进约482 千米,同伞兵会合,将整个丹麦控制在手中。五场海军登陆、两场伞兵空降和一场地面部队的迅猛推进,都在近乎完美的协调下完成,时机把握得丝毫不差。尽管丹麦人没有实施激烈抵抗,但都对这场战役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毫无影响。德国人在1941 年对此所做的分析似乎是合理的:“丹麦行动取得成功,是德军总参谋部价值所在的新证明。在上级的领导下,一些专职军官沉浸在快速、准确、不知疲惫的准备工作中。由于准备工作正确无误,加之保密措施得当,相关行动犹如钟表般精确地执行了计划。”(马赫尔的《占领丹麦》,第1793 页)

丹麦人在四小时内投降,可谁又能为此责备他们呢?

德国人在面积更大的挪威取得了几乎同样的胜利。同一天早上,德国海军由北至南同时实施了六场海上登陆:纳尔维克、特隆赫姆、卑尔根、克里斯蒂安桑—阿伦达尔、奥斯陆与埃格尔松;伞兵在斯塔万格空降,以夺取附近的索拉机场;另外德军还在奥斯陆实施了海空联合登陆。第一波次德军部队的数量不到9000 人,但他们似乎一下子就出现在了挪威沿海所有地方,并以此掩盖其兵力不足。他们并未搭乘运输船而来—由于各场登陆行动的分散性,加上德国人强调速度和精度,因而以军舰而非运输船搭载了第一波次的登陆部队。因为一些舰艇没有足够的燃料开至目的地,所以德国海军便把油轮伪装成商船,预先部署在沿途各战略要地。同样,一个以伪装商船组成的“出口集团”也在入侵发起前驶入了挪威各港口,为登陆部队运送至关重要的装备和补给。

德军的登陆并非一帆风顺。挪威的一架水上飞机发现了德国海军编队正驶入克里斯蒂安桑。这支以“卡尔斯鲁厄”号巡洋舰为首的舰队,原本打算派一个营的兵力搭乘巡逻艇赶至岸边,夺取守卫克里斯蒂安桑峡湾入口的两座岛屿堡垒,但这项计划现在显然已不可能实现。因此,“卡尔斯鲁厄”号舰长采用了一种注定将成为此次战役亮点的模式—呼叫德国空军。7 架“亨克尔”中型轰炸机率先赶至,在事实证明他们无法完成任务时,16 架战机组成的更大编队迅速赶来,并摧毁了两座堡垒中的火炮,犹如一种奖励,挪威军队的一座弹药库被炸毁,掀起冲天烈焰。猛烈的空中打击也成为斯塔万格、索拉和卑尔根登陆行动的特点。

不过,德国人还是遭受到一场真正的灾难:“布吕歇尔”号重巡洋舰被击沉。这艘军舰以25 节的速度莽莽撞撞地驶入奥斯陆峡湾,舰上的纳粹党人和盖世太保人员身穿华丽的制服,一支乐队正在演奏,结果遭到了据守德罗巴克海峡的挪威要塞的炮弹和鱼雷的攻击。多枚鱼雷命中舰体,然后便是一场剧烈的爆炸。“布吕歇尔”号倾覆并沉没,一千人丧生(其中有些人本打算在奥斯陆登陆)。正赶往奥斯陆附近福内比机场的德军伞兵不得不折返,对挪威首都的重要突击似乎也陷入麻烦之中。挽救这一颓势的是德军运输机输送的第二波次部队(原先的计划是,他们应该在伞兵夺得福内比机场后,再着陆)。运输机联队指挥官显然违抗了上级下达的召回令,并直接在福内比机场着陆。他们在那里只遭遇轻微抵抗,挪威守军遵从了上级下达的后撤令。在福内比机场最愉快的人当属一群Me-110 战斗机驾驶员,此时他们的燃料即将耗尽。截至4 月9 日晚,已有足够多的部队降落在福内比机场,德军入侵部队成功夺取奥斯陆和其他所有目标。德国空军部队现在分阶段前进,并于次日前从挪威的基地展开行动。登陆的时机和精确度,陆地、海上、空中行动的协同,让德军再度取得引人瞩目的成就,就算和平时期的演习能做到这一点也足以令人自豪。

不过,德国人尚未占领整个挪威,他们从奥斯陆展开一场陆地推进,以夺取挪威西海岸要地。内陆的挪威部队阻止德国人经陆地运送补给,而德国海军在丧失战略突然性后,海洋便牢牢掌握在英国皇家海军手中。这是一场引人入胜的战役,德军在挪威的山峰上和山谷中长途跋涉,虽说实力虚弱,但还是远胜于挪威军队。每当德军遭遇阻挡,便会召唤挪威人几乎无法抵御的空中支援。由于德国人彻底掌握制空权,混乱的挪威守军从未能实施一场深具凝聚力的抵抗。

相关历史倾向于把“威悉河演习”行动描述为一场海军战役。实际上,它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三栖战役”:涉及空中、地面和海上力量的紧密协同。三股力量都没有失败,但行动的策划和执行更是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当然,德国人在这个领域并没有相关经验或历史传统。德国海军水面舰只(具体说来就是他们部署在纳尔维克周围的驱逐舰)的损失固然令人遗憾,但却无可避免。德国陆军部队以他们一贯的技能从事战斗,相关任务要求他们在没有全套现代装备的情况下展开积极进攻。坦克在这场战役中仅扮演一个小角色,但德军步兵证明了他们的勇气—谁也不会怀疑这一点。

可是,挪威战役真正的不同在于空中力量—德国空军使这场战役的胜利成为可能。第10 航空军成为战役中无处不在的力量,他们在关键的头几个小时内粉碎挪威军队的抵抗及其筑垒地域;他们充当先锋,率领德军地面部队从奥斯陆展开一场两路推进,穿过于德布兰兹达尔和奥斯泰尔斯达尔,设法同特隆赫姆建立起可靠连接,这是一场殊为不易的行动;他们还迫使占据绝对优势的联军海上力量在大多数时间置身于战役外。最重要的是,当联军从海上登陆后,德国空军使他们相信,挪威这片不毛之地并不适合展开军事行动。战役伊始,德国人组织了一支由500 架运输机构成的空中力量,这在迄今为止的战争中尚属首例(他们还拟制了详细的空运计划)。德军之所以能在特隆赫姆坚守遭孤立的阵地,完全是因为存在一座牢靠的、运送补给和援兵的空中桥梁。这做到了德国空军军官们所说的“战役空战”的最佳程度。

本文摘自《从闪电战到沙漠风暴:战争战役层级发展史》



●战争战役层级专著,被华盛顿时报(Washington Times)描述为“美国军事学院学生bi读经典”

●美国陆军部历史咨询小组委员会(the Historical Advisory Subcommittee of the Department of the Army)现任主席罗伯特·M.奇蒂诺(Robert M. Citino)获奖作品

●荣获美国历史协会(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2004年度“保罗·伯索尔”奖(Paul Birdsall Prize,是欧洲军事及战略历史领域的重要奖项),荣获美国军事历史学会(Society for Military History)2005年度“杰出图书”(Distinguished Book Award)奖

●从二战、朝鲜战争、阿以战争、印巴战争、两伊战争、伊拉克战争等20世纪下半叶的重大军事行动审视战役层面的交战艺术,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思路清晰的战役层面详细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