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在时间的乡愁里,我种下的因果,这是我遗留的哀歌

余光中:在时间的乡愁里,我种下的因果,这是我遗留的哀歌

世间的一切不离因果,一切都是心所产生的因果。

人的一生,从出生至死亡,就是从起点走向终点的旅程,而在这漫长又短暂的旅途中,所有遇见的人与事都是一种因果联系与轮回。

小时候,我们渴望长大,渴望脱离父母的怀抱,向往外面世界的精彩,遐想自己成为了命运的主人,去过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可是,当我们踏入社会,远走他乡,才发现残酷的现实无法承载心灵的幻想,当我们沮丧、失望时,无论是逃避?还是迎难而上?都是心的执念所产生的结果。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确定自己选择的是对还是错,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或是在生命的终点,回顾过去的人生时,才明白,什么是一念成佛,什么是一念成魔。我们总是去强调自己的心,什么是值得拥有的,就要努力去得到,因为强烈的内心渴望所致,我们往往会被现实的表象所迷惑,为自己种下什么因,便会结什么果。

著名作家余光中在生命最后时刻却说:“人生天地间,总有看不完的风景,抵达不了的对岸,而我希望永不到达,好让我永不下车。”

人的生命就如同行驶中的列车,在苍茫的天地间,希望能有看不完的风景,永远也抵达不了的彼岸。因为,人们都希望生命能一直持续存在着。余光中也是如此,他渴望生命跳跃的光芒,不希望生命就此凋零。最终余光中的希望落空了,他为世间留下一本《时间的乡愁》。

古典文学,奠定了余光中写作的基础

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也许读过的书有一天会全陪忘掉,但正是这个忘掉的过程,塑造了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和举止修养。

杨澜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女性的典型代表,更是女性阅读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无论是在她的访谈中还是作品中,总是不遗余力的对阅读进行推荐。她说,因为读书,无论身在何处,心灵总有归宿。

央视更是推出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就是希望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与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与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在古代古人把它当作生活之余的一种娱乐与消遣。古典诗词文字使用精确、语句简短凝练,但却能体现古人的智慧。从诗词中,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当的社会,民风与时代的发展。经常阅读古曲诗词对我们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古典诗词是表达自身情感的一种媒介,作为与他人交流的工具,给人以警示、启发,以及心灵的升华,更是可以提高人的自身素养与传承思想。

而余光中更是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传统的诗词有自己的看法,在古典诗词上也有非常高的造诣。他在上中学时接触到了中国的古典小说,认为中国古典小说十分深刻,因此便开始研究学习,在此期间博览群书阅读大量的作品。创作出了上千首诗歌作品及数百篇文章,成为了中国小有名气的文学家。

所以古典文学是余光中写作生命的主流,也是上游,而古典文学的载体,文言文,更是他写作语言的根底、骨架。在《时间的乡愁》一书中,余光中说:不读文言文,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包括文学,何从吸收。不熟读古典诗文,就不会见识到中文能美到什么程度,也不会领悟到古人的造诣已抵达怎样的深度。

从他乡奔赴故乡,余光中为乡愁种下的因果

乡愁是人同此心,举世皆然的深厚感情,对于离家甚至去国外的游子尤为如此,对于漂泊一生的余光中来说更是深有体悟。

《时间的乡愁》这本书正是余光中一生漂泊的印迹,他出生于南京,9岁时因战乱从故乡逃离他乡,后来因学校搬迁至重庆,又辗转于重庆避难。余光中在重庆度过了自己的中学时代。而十几岁的余光中却一心想逃离这个因战乱而交通封锁与闭塞的落后之地,想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所以,在他报考大学时特地选择了外文系。

最终,因为母亲的挽留。1947年,余光中回到了故乡南京就读于金陵大学外文系。原以为可以久居故乡,却又因为战争,进行第二次逃亡南下。从江南到四川,从大陆到台湾,求学与美国,任教与香港,最终落脚于台湾,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艺术的熏陶研习,让他在中西文学界享有盛誉,往返于两岸多国,但却始终没有过“归属感”。

由于“童年的天空看不见风筝,看到的全是轰炸机,战乱中一路逃难的童年”。余光中萌发了“乡愁”最初的思绪。随着时间的沉淀,对故乡的思念越来越浓。离开大陆整整20年后的余光中,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仅用了20分钟写出了《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的格局有大有小。小我的乡愁,思念的是一事一物,一邻一里。大我的乡愁则往往兼及历史、民族、文化等。所以余光中的这首《乡愁》诗的前三句,是写的小我,从思念母亲与新娘,最后写出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大陆这个“大母亲”,便是民族的大我,从而提升了诗的格局与高度。

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学之中,乡愁都是十分重要的主题。古代的诗歌,如《离骚》《诗经》《古诗十九首》,唐诗、宋词等等。乡愁的主题,不但普遍,而且动人。由于古典文学乡愁的渗透,余光中乡愁的诗写了很多。但这首《乡愁》却成了脍炙人口的诗句,至今仍是台湾同胞与全体中国人共有的思乡曲,仍能让许多漂泊的游子产生心灵的共鸣。

写文章如做人,慢下来才能成就自我

曾国藩教导儿子曾纪泽,写文章和做人一样,不要套路,要胸怀!

原因很简单,文章的品质不是套路出来的,关键在于,言之有物,表述清晰,有意境有高度。平易近人,与人有益。这需要生活的积累和广博的见识,以及深刻的反思。

如果你想写出真挚感人的文章,就要保持着一颗从容平淡的心态去写,一词一句虽然看似简单朴素,但组合在一起后,就会韵味底气十足。如果你写的时候带着功利的心去写,写出来的也只是一篇词藻华丽,看似优美其实经不起推敲的文章,因为文字里面缺乏一种精神信念做支撑。

如同余光中所写的诗《乡愁》,从他萌发乡愁的最初思绪,到这首诗的出现,是他在离开大陆23年后,历经这么多年思想的深沉与情感酝酿,以及古典文学的熏陶。如果一开始,他就急于求成想要去表达与记录,那么,就不会有后来这首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乡愁》了。

余光中说:“天下的一切都是忙出来的,惟独文化是闲出来的。”

所谓的“闲”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非肉体的麻木运作,是思想的沉淀与思考,忙碌过后的空闲生活,如江河奔赴成瀑布后的溪流,将脚步慢下来,一切自然而然,沉静下来,遵循生命的规律,仰望星空,去思索,去归纳,去托物,去留心,去记录,去“吾将上下而求索”,最终成为一种文字或者思想。

陶渊明说归去来兮,是因为他经历了官场的阿谀奉承尔虞我诈,才悠然归南山。没有经历困惑与富有,谈不上我喜欢清欢。闲,不是急功近利的淡然和放手,太忙的人,往往都会焦虑严症严重。

在如今互联网和各种电子产品飞速发展的时代,给人类带来诸多方便快捷的同时,也让人心更加浮躁与焦虑。家人共居一室,夫妻俩各玩各的,缺乏沟通与交流,这样的婚姻有什么幸福可言?朋友相聚,各自低头刷手机,偶尔交流也心不在焉,神不守舍,还会有期盼再次相聚的欲望吗?

可现在谁人离开手机能活?离开网络会自在?而余光中做到了,他既不上网,也不使用任何款式的手机。那么他是如何去外界联系呢?收发邮件,在家有女儿操劳,在学校有两位助理帮忙。他在无数的时间里,慢慢的体味生命,观察、思考、沉淀与反思,最终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触动心灵的诗作与感人至深的著作。

如今,余光中早已去往另一个世界,而《时间的乡愁》这本书则是在他生前就规划好的,在他过逝后,由女儿余幼珊亲自授权,抒写动情长序。此书是本评论集,共收集了29篇文章,从古典文学论、各类艺术形成的评论、亡友悼文以及为朋友后辈们所写的序文。这部他一生最后的作品,不紧是余光中在时间的乡愁里,遗留下的哀歌,更是他给予读者最后的箴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