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后,俄罗斯上线电影《绝杀慕尼黑》

《切尔诺贝利》后,俄罗斯上线电影《绝杀慕尼黑》

美国讲述了前苏联这段噩梦般的历史,一些俄罗斯民众似乎很买账。

其中有人评论说:“4月26日,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周年纪念日,没有一个俄罗斯频道,没有一家俄罗斯报纸提到这场灾难。对扑灭切尔诺贝利核火焰的人们没有一句感谢。美国人做了我们长期以来必须做的事情。感谢他们。”

还有人说:“我认为这部剧不可能由俄罗斯制作。我们不会如此坦诚地展示当局的行动,也许会拍成一部滑稽的警匪剧。我希望这部作品能够被全世界的人看到,最重要的是相信它。”

但反对的声音也同样响亮。

就在《切尔诺贝利》刚刚播完之际,俄罗斯电视台NTV便宣布将拍摄一部“切尔诺贝利”电影,讲述美国CIA特工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搞破坏的故事。该片导演特意表示,这个故事设计并非杜撰:很多历史学家都没有否认,核泄漏那天的切尔诺贝利确实有美国特工在场。

这事儿乍听起来感觉像是俄罗斯恼羞成怒,打算开始来一场银幕battle的节奏,但其实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只根据一部经过虚构改编的作品就笃定一个结论,显然过于武断。作为与事件无关的旁观者,我们谁也不知道究竟哪一方怀揣着历史的真相,亦或者两者都没有,谁又能讲得清?

像《切尔诺贝利》这样具有争议性的讲述“美苏争霸”时期历史的影视作品并非一部,昨天刚刚在中国上映的俄罗斯影片《绝杀慕尼黑》更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与前者的辉煌成绩类似,《绝杀慕尼黑》2017年在俄罗斯上映时也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最终以30亿卢布(约合3.2亿人民币)创下俄罗斯影史本土电影票房记录,并保持至今;观影人次达1200多万,相当于每十个俄罗斯人里就有一人看过。

同样与《切尔诺贝利》遭受的非议类似,在美国电影评分网站IMDb上面,有观众为《绝杀慕尼黑》怒打一星,理由是:“全是谎言”。

IMDb截图

所以,这究竟是怎样一部作品,讲述的又是怎样一段历史,争议何在,真相谁知?

比起核事故引发的惨重伤亡,《绝杀慕尼黑》的故事显然没有那么灰暗、残酷。影片聚焦于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的篮球决赛,当时正值“美苏争霸”期间,就在这场比赛中,前苏联国家队用最后的三秒钟反杀,仅以1分的薄弱优势险胜美国队,终结了对手36年的不败神话。

单只是看文字描述,似乎就已经能脑补出当年现场的激烈赛况,而《绝杀慕尼黑》直接用最后整整30分钟的篇幅,将这场比赛还原成了电影Live版。

影片最燃的部分自然是最后的“三秒绝杀”。一个消音+慢镜头动作,重现了前苏联国家队改写奥运篮球金牌史的高光时刻,但同时也将这些年围绕着这三秒钟所产生的巨大争议再次摆到了人们面前。

现在,我们先把表针往回拨到比赛刚刚开始的时候。

以下内容为当年赛事过程还原,涉及影片剧情重大转折,请慎重阅读!

作为百战百胜的常胜将军,美国队上场之前根本没有把对手放在眼里。在他们看来,这场比赛的流程一如往年,就是“得分——领奖——走人”。因为没有悬念,所以莫得感情。

然而,他们的轻敌心理给了前苏联队把控局面的机会。上半场结束时,前苏联队以26-21分的成绩一路领先。进入到下半场后,比分差距一度被拉大至10分。

到了这时,以道格·科林斯为首的美国队队员们才意识到自己很有可能将输掉比赛,于是开始苏醒过来,上演反攻剧情。

很快,时间来到了最后10秒,此时比分为49:48,美国队仅落后一分。在篮球场上,10秒钟的时间,可以发生许多事情。

道格·科林斯在中线附近将球抢断后快速冲到篮下,就在他起跳的时候,前苏联队员狠狠撞了上来。“那是一个很脏的动作”,道格如是说,“我的头被撞得感觉失去了几秒钟的意识。”

这时大屏幕上的计时器已经显示为00:03,比赛还有3秒钟结束。前苏联队员被判犯规,道格因此获得两个罚球机会。

道格·科林斯罚球

首球,稳稳投进。随后,第一幕抓马剧情开始上演——前苏联队请求暂停。但此时,球已经从裁判的手里传到了道格的手上。

按照国际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死球、或者球是由叫停的队伍控制时,暂停才能得到允许,除此以外的任何情况都不能暂停。

于是道格继续起跳,投进了第二颗球,美国队50分反超获胜。在场的美国观众全部起立鼓掌欢呼,尽管过程惊险,但他们总算保住了金牌。

比分49:50,时间仅剩1秒

随着篮球入框,时间继续走表,在大屏幕上显示为00:01的时候,前苏联队要求的暂停生效。如果说10秒钟、3秒钟还足以上演反转,那1秒钟可能就什么都完不成了。此时的美国队没在怕的。

然而,第二次的抓马剧情紧接而来。经过裁判决定,时间要重新拨回3秒钟。

美国队表示非常不满,但这时,国际篮联秘书长威廉·琼斯走过来告知他们:“这次暂停是符合规则的”。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年后,威廉·琼斯曾在私下向美国队表示过歉意,称自己当时不应该以FIBA官员的身份干涉比赛。

威廉·琼斯

可是在彼时的赛场上,因为他的干涉,这场比赛开始走向另一个截然相反的结局。

3秒钟的比赛,开始进行。前苏联队使出一记远投,没有投中。美国队及场上的一些观众再次开始庆祝欢呼。只可惜,这一次,他们还是高兴得太早了。

这时的前苏联队主教练弗拉基米尔·康德拉辛正在和技术台的工作人员激烈地争吵,原因是在比赛进行时,大屏幕上的时间并未正确地显示为00:03,而是00:50。

比分49:50,时间错误显示为剩余50秒

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抓马剧情终于来了。依然是国际篮联秘书长威廉·琼斯,他再次走了出来,宣布比赛还要重新回到最后3秒钟再进行一次。美国队的不满上升了不止一个level,但如果不想收到惩罚,他们也只能服从指令。

这一次的3秒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3秒绝杀”。前苏联队9号队员伊万·叶杰什科在后场扔出一记长传,篮下的亚历山大·别洛夫拿球,起跳,投进。最终比分51:50,前苏联胜。

当年亚历山大·别洛夫的压哨球现场图

3秒,就是这短短3秒,历史从此改写。

至于美国队当时的心情,是震惊错愕,还是愤怒不已?即便反复观看当年的录影拷贝,恐怕我们也难以体会。

比赛结束后,美国队立即提出抗议。直到第二天,委员会最终以3:2的投票予以了否定,一切尘埃落定。颇有意味的是,这5名委员会成员中,有3人来自共产主义国家并选择了支持苏联。

愤怒、难过的美国队

在最后的颁奖礼上,美国队拒绝接受这一次的银牌,亚军的位置空无一人。直到今天,那些奖牌仍被放置在瑞士洛桑市,亦如这场饱受争议的赛事一般,快要被后人渐渐遗忘。

当年上场的前苏联队主力队员谢尔盖·别洛夫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到底是谁输谁赢了,平心而论,两支队伍各自都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

当年参赛的前苏联队合影

如其所言,电影《绝杀慕尼黑》便是根据谢尔盖·别洛夫的回忆录改编而来,展现的自然是从前苏联队视角出发的故事。从这个层面说,也算是跟《切尔诺贝利》简单扯平了。

“美苏争霸”已经成为年代往事,作为那个时代的产物,双方之间暗搓搓互怼的影视作品也不在少数。

身处行业领头羊的好莱坞在这方面当仁不让。挑经典作品来说,从1963年的007影片《来自俄罗斯的爱情》、1964年斯坦利·库布里克《奇爱博士》,到之后80年代的《入侵阿富汗》《天狐入侵》《洛奇4》等影片,大都集中表现了两大阵营的对立处境。

《来自俄罗斯的爱情》

苏联同样也有进行银幕反击,但相较好莱坞作品没有那么闻名盛行,俄国导演保罗·马祖斯基执导的《苏联同志》算作其中一部经典。

而这些作品,也正如《绝杀慕尼黑》表现“慕尼黑奥运会篮球决赛”,如HBO讲述“切尔诺贝利事故”一样,经过艺术的加工处理后,故事不单单是故事,历史也不仅仅是纯粹的历史。怎样分辨,还要靠我们去细细思考。

(注:文中关于比赛过程的叙述参考自当年比赛视频及外网资料记载。)

翻页查看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所处时代背景补充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