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北洋大臣是李鸿章,南洋大臣是谁?

清朝的北洋大臣是李鸿章,南洋大臣是谁?

南洋大臣、北洋大臣,它们都是晚清重要职位。这两个职位设立于光绪年间,掌管外交军政,不是一般官员可以相提并论。

北洋大臣中,声势最显赫的,莫过于李鸿章。李鸿章以直隶总督兼任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是地位最高的封疆大吏。李鸿章手上又握有北洋海军,参与中外交涉。


而在当时能够与李鸿章地位相仿,担任南洋大臣的人,必然不是平庸之辈。跟北洋不同。清朝筹建北洋海军,把大笔军费都投在北洋,因为渤海一带是京城门户,不容有失。北洋海军的舰船,基本直接采购自国外,质量更好。

相比之下,南洋大臣的任务就难多了。南洋大臣管辖长江一带的经济命脉,列强多在这里开设通商口岸。可是,南洋水军的舰炮,更多是自产,且效果又不能太差。所以,南洋大臣这个担子并不好挑。当时任职南洋大臣的,便是沈葆桢。(首任南洋大臣是李鸿章)

沈葆桢的身份比较特殊。他是林则徐的外甥,也是林则徐的女婿。林则徐在晚清时,曾有极大影响力。他的学说思想,曾推动后来洋务的发展。而且,林则徐看人极准。他曾托左宗棠,让他注意西北形势。

后来左宗棠帮助清朝,收复新疆。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能被林则徐挑为女婿,沈葆桢除了亲缘关系,自然有独到的地方。

沈葆桢出身贫寒,父亲是一位私塾先生,教书所得,只能够勉强养活一家老小。但沈葆桢年少时,受到母亲极好的教育,他改掉身上的坏毛病,养成好读书的习惯,常常到舅舅林则徐的书房里看书。

林则徐许多观点,在当时十分独特。沈葆桢不仅接受传统学问,更学习许多外国知识,还接受“洋务”思想的熏陶。这些都为沈葆桢的后来,产生重大影响。

跟当时很多人一样,沈葆桢也走科举的道路。在27岁便考中进士,选入庶吉士,入翰林院,成为朝廷重点培养对象。道光时期,沈葆桢担任监察御史。咸丰时期,沈葆桢外调任职,最初也是御史职位,后来才逐渐担任知府这类的地方官职位。

当时清朝的情况,岌岌可危。道光年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开始加大对清朝入侵。到道光后期,太平天国在广西起事,很快席卷大半中国。咸丰时期,清朝半壁江山,已经落入太平天国手中。

而在咸丰六年,沈葆桢到江西上饶担任知府后不久,就遇到太平天国攻打江西的事情。上饶遭到围攻。沈葆桢正外出征办军饷事务。

上饶城内乱作一团,幸好沈葆桢的妻子,也就是林则徐林普晴,颇有名门风范,遇事不急不躁,一面安抚城内百姓,一面向就近驻扎的清军求援。沈葆桢受到情报后,立刻赶回,跟援军一起,解上饶城之围。

沈葆桢很快就因为有功得到升迁。后来又得到曾国藩推荐,任江西巡抚。但仅过三年,因母亲去世,沈葆桢离开官场,回到家乡,为母亲守孝。这是当时的规制,曾国藩在父母去世的时候,也是回家守孝。而且,沈葆桢跟母亲感情极深。子欲养而亲不在。

沈葆桢的内心无疑十分悲痛。第二年,左宗棠亲自到沈葆桢家中,希望他能出山相助,两次都被拒绝。直到同治六年,沈葆桢才答应出任福建船政大臣,负责福州船政局的事务。清朝已经有意要做出改变,林则徐当年的建议,开始被朝廷采纳。

福州船政局就是为了造枪炮船只,培养新人才。沈葆桢也是在这个时候,才正式推行洋务,且做出了许多成绩,逐步得到高层赏识。后来日本借机想要占领台湾,清朝为处理海防问题,派沈葆桢担任钦差大臣,负责处理。

双方经过多次交锋、谈判、武力威胁,迫使日本退兵。但因海防国力较差,只能答应与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此事激发清朝对海防的重视,让李鸿章和沈葆桢分别担任北洋大臣、南洋大臣,负责海防事务。

按照最初筹划,朝廷从各地厘金、关税、户部、府库等处,为组建海军筹款。可每年款项常常不足。朝廷也没办法。沈葆桢出于大局考虑,同意将南洋经费全部划拨北洋。这才有了后来的北洋海军。

但是,南洋也需要经费。随着北洋逐渐走上轨道,沈葆桢便向朝廷上折,要回属于南洋的那部分经费。按照沈葆桢的说法,自己不能为了博得推让的美名,让继任者没有经费使用。

正是在沈葆桢手中,清朝有了南洋海军,南洋海防走上正轨。而且,沈葆桢对轮船招商局也有重大贡献,还送出一批奔赴英、美留学的学生。这些人中,便由后来的詹天佑、严复等人。可谓薪火相传。光绪五年,沈葆桢在南京病逝,享年60岁。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