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古城故址和古昌邑的传说

昌邑古城故址和古昌邑的传说

昌邑古城故址

昌邑古城位于巨野县城南27公里的大谢集镇昌邑集,是西汉山阳国、昌邑国的都城,城池始建于秦,成于汉,共约八百余年的历史。因史上多次黄河水患,故城湮没于地下。《山东通志》载:此城“纵横皆六里”,“外城周长三十余里”。《巨野县志》载:“昌邑集,有故城,每当阴雨望之,犹隐隐有城头形”。“巨野八景”之一的“昌邑烟雨”即由此而来。城址上现有前昌邑、后昌邑、侯花园、城角刘四个村庄,南有万福河东流,西北有东南向的彭河从城址东北角穿过。

故城址发现于1980年,后经多次调查勘探。故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城墙夯筑,土质黏性黑土,掺有石灰,分段版筑,夯层9—11厘米不等。东城墙长1215米,西城墙长1377米,北城墙长1585米,南城墙长1720米。四面城垣有的高出地表1--2米,有的在地表下30—60厘米。这里埋藏着地下王宫和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范围内发现大量汉代遗物和少量的战国遗物,南部发现建筑基址、陶井遗迹。城址内农民城内耕地时,曾多次发现铜箭镞、铜弩机,还采集到筒瓦、漆盘、细柄豆、小鼻 罐、外印绳纹内饰五铢钱纹瓦片等。

昌邑是魏武帝曹操的封地(东汉末,曹操任兖州牧,封费亭侯于此),是梁王彭越的故乡,东汉名儒杨震辞金之所。秦二世二年的“楚汉之战”,汉景帝三年“七国之乱”平叛之战,均发生在这里。自西汉至魏晋,许多著名的文臣武将、文人学士如彭越、郦商、仲长统、许广汉、杨震、龚遂、张俭、刘表、伊籍、李典、王灿、王叔和、陈骞、何承天等都云集于此。古城范围内,还有汉荆州刺史李刚墓、汉御史大夫卜式墓、梁王彭越墓、侯庄汉墓和西侯楼文化遗址等。

昌邑古城为研究汉代山阳国、昌邑国的社会历史、都城沿革、城市建设、经济文化、地理变迁及其在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地位及影响等,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1992年被公布为山东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故城址仍然埋藏于较深土层下,西门城楼

在田野里已成为稍高于地面1米有余的小土包,土包立有文物保护石碑一座,仅作为故城址唯一标志。

相关历史故事昌邑古城历史

在巨野县昌邑乡方圆三十余里的地下,有一座古城遗址。经市县考古工作者发掘论证,它就是历史悠久的昌邑古城。这里埋藏着地下王宫和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已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注意。

昌邑,古地名。春秋战国为邑,秦为县,西汉为郡(国)治,东汉兼属兖州刺史部。城池始建于秦,成于汉,共约八百余年的历史。《山东通志》载:此城“纵横皆六里”,“外城周长三十余里”。《巨野县志》载:“昌邑集,有故城,每当阴雨望之,犹隐隐有城头形”。“巨野八景”之一的“昌邑烟雨”即由此而来。

从战国到秦汉约三百年的时间,正是定陶、昌邑一带繁荣昌盛的时期。特别是定陶,由于地处济、菏二水交叉的枢纽,又处在一个盛产五谷的富庶地区的中心,因此,就成了当时“天下之中”的经济都会。从定陶向西,溯济、菏而上,可达秦晋;顺济水东北而下,可达齐国临淄;顺菏水而东,可达吴楚。而地处定陶以东菏水南岸的昌邑,则是定陶以东一个比较发达的卫星城镇。北方的特产犬马牲畜,南方的特产羽毛齿革丹青,东方的特产鱼、盐、海产品和丝织物,西方的特产皮革纹旄之尾,都可以在定陶或者昌邑买到,从而形成了一个以定陶为中心,以昌邑为集散地的贸易交通网。

到了西汉,昌邑城就更加繁荣昌盛了。据《巨野县志》记载: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分梁地,置山阳国(治所在昌邑),封梁孝王之子刘定为国王,从此昌邑城就成了王国之都。汉武帝建元五年,改山阳国为山阳郡;天汉四年,改山阳郡为昌邑国,封其五子哀王刘为昌邑王。死,子刘贺继位,仍为王。汉宣帝本始元年,改昌邑国为山阳郡。莽新建国元年,撤销山阳郡,改置巨野郡。东汉,撤销巨野郡,复置山阳郡兼属兖州刺史部。三国,仍为山阳郡。晋武帝泰始元年,改山阳郡为高平国,封车骑将军陈骞为高平公(传五世),南朝刘宋改高平国为高平郡,撤销昌邑县。隋唐复置昌邑县。宋朝降为镇。

从昌邑城的发展史可以看出,西汉以前,虽然比较发达,但它不过是定陶的一个卫星城镇。到了西汉,它的发展才达到了鼎盛时期。东汉时山阳郡的辖区虽然比西汉时大大缩小了,但由于兖州刺史部驻在昌邑,仍然保持了西汉时的盛况。当时兖州刺史部辖山阳、陈留、泰山、济阴,东郡五郡和济北、任城、东平三国,面积涉及到河南东北部山东西南部大片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昌邑城虽然仍为郡(国)治,但已是强驽之末了。

昌邑是魏武帝曹操的封地(东汉末,曹操任兖州牧,封费亭侯于此),是梁王彭越的故乡。自西汉至魏晋,许多著名的文臣武将,文人学士如彭越、郦商、仲长统、许广汉、杨震、龚遂、张俭、刘表、伊籍、李典、王灿、王叔和、陈骞、何承天等都云集于此。据考证,古城内外、地上地下的文物古迹极为丰富。除已在禹梁山发掘了汉昌邑王刘之墓外,还有汉荆州刺史李刚墓、汉御史大夫卜式墓、梁王彭越墓、侯庄汉墓和西侯楼文化遗址等。昌邑城是东汉名儒杨震辞金之所,人们感念杨震的清廉正直,在此建有杨震庙和纪念塔。由于历史的沧桑巨变,已随着古城的颓废而倒塌。西汉时,昌邑城内已经有了自己的冶铁业和管理冶铁的铁官,是全国四十九处从事铁器生产的官办工业之一。当时,从事冶铁生产的工役二百八余人。铁的品类有生铁、块炼铁(熟铁),也有不同含碳量的钢等。在冶铁技术上,能够掌握铸、锻、柔化、渗碳、淬火、退火等多种工能,不但能打造兵器,而且能打造犁、铧、耧、锸(叉)、耙、锄、镰等各种农具。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唐朝在此地尚有铁柱出土。经发掘,今天巨野县昌邑乡的后昌邑就是西汉昌邑王刘贺的兵工厂。昌邑自古就是军家必争之地,如秦二世二年的“楚汉之战”,汉景帝三年“七国之乱”时平判之战,均发生在这里。昌邑城东北有一座小城叫金城,是东汉兖州刺史部的治所,城内古碑林立,有东汉灵帝建宁四年所立登州史薛季像碑和杨叔恭碑。兖州刺史杨叔恭碑现在故宫博物馆保存,碑已残,碑文存十二行,每行一字至九字不等,共七十一字,为国家二级文物藏品。后人就“巨野八景”之一的“昌城烟雨”填词一首,发古之幽思。《忆秦娥.昌邑怀古》:烟雨歇,漠漠故城雄关堞。雄关堞,残阳晚照,汉家陵阙。 楚汉兵交流碧血,郦商冲锋泣壮烈。泣壮烈。彭王略地,千古英杰。

东汉名臣大儒杨震:暮夜却金被誉为“四知先生”

杨震(?—124年),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时期名臣。从其父杨宝研习《欧阳尚书》,师从于太常桓郁。通晓经籍、博览群书。众儒生称赞他道:“关西的孔子杨伯起。”不应州郡礼命数十年,五十岁时,才开始步入仕途。被大将军邓骘征辟,又举茂才,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元初四年(117年),入朝为太仆,迁太常。永宁元年(120年),升为司徒。延光二年(123年),代刘恺为太尉。任内因正直不屈权贵,又屡次上疏直言时政之弊,为中常侍樊丰等所忌恨。延光三年(124年),被罢免。又被遣返回乡,途中饮鸩而卒。顺帝继位,下诏平反。

隐居不仕

杨震字伯起,籍贯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八世祖杨喜,汉高祖时因功封赤泉侯。父亲杨宝,研习《欧阳尚书》。

杨震少年时即好学,跟随太常桓郁学习《欧阳尚书》,通晓经术,博览群书,专心探究。当时的儒生称赞他说:“关西孔子杨伯起。”杨震居住湖城,几十年都不应州郡的礼聘。很多人认为他年纪大了,应该出去做官了,杨震不仕的志概,更加坚决。后来有冠雀衔了三条鳣鱼,飞栖在讲堂前面,主讲之人拿着鱼说:“蛇鳣,是卿大夫衣服的象征。三是表示三台的意思,先生从此要高升了。”

暮夜却金

杨震直到五十岁时才在州郡任职。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是位贤人,于是举其为茂才,四次升迁后为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他前往郡里路过昌邑时,从前他推举的荆州茂才王密正任昌邑县长,去看望杨震,晚上又送给杨震金十斤。杨震说:“老朋友知道你,你为什么不知道老朋友呢?”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会知道。”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离开。

公正清廉

后来转任涿郡太守。任内公正廉明,不接受私人的请托。他的子孙蔬食徒步,生活俭朴,他的一些老朋友或长辈,想要他为子孙布置产业,杨震说:“让后世的人称他们为清白官吏的子孙,不是很好吗?”

入朝任职

公元117年(元初四年),被朝廷征召为太仆,又升任太常。以前的博士选举大多名不副实,杨震推举通晓经术的名士陈留人杨伦等,传授学业,受到儒生们的称赞。

屡陈时事

公元120年(永宁元年),代刘恺为司徒。

公元121年(永宁二年),邓太后去世,安帝喜欢的一些后妃,开始骄横起来。安帝的奶娘王圣,困为抚养安帝有功,依靠帝恩,无法无天。他的女儿伯荣出入宫中,贪赃枉法。

杨震上疏说:“臣听说,君主自古以来施政,主要是选用德才兼备的贤能人士治理国家,管理主要是惩治去除违法乱纪行为,所以唐尧虞舜时代,贤能有德的人,都在朝中为官,而恶人则被流放监禁,天下百姓都心悦诚服,国家一派兴旺发达的气象。当今之世,古人推崇的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等九种道德,未能发扬光大,而按幸小人却充斥朝廷内外。阿母王圣,出身卑微,因遭千载难逢的机会,得以奉养圣上。虽然有推燥居湿抚养陛下的辛勤劳苦,但陛下对她前后所封赏的财富荣耀,已远远超过了她的功劳。然而她贪得无厌的心理无法得到满足,经常交际朝臣,接受贿赂、请托,扰乱夭下,使朝廷清正的名声受到损毁,如同日月蒙上灰尘一样。《尚书》曾告诫说:母鸡啼鸣是不祥之兆;《诗经》也讽谕奸诈多谋的女子参政是丧国的根源。过去郑庄公屈从母亲意愿,任由弟弟叔段骄横不法,结果,叔段准备谋反,郑庄公不得不用暴力手段将其弟诛杀。《春秋》对此事持贬抑态度,认为郑庄公'不教而诛',是不道德的。自古以来,奸诈的女子和小人都是很难相处的,亲近她们,她们就会嬉闹放纵;疏远她们,她们又会心怀怨恨。《易经》上说:'无所遂其心愿,只能在家中操持家务',说的就是奸诈的妇人不能千予政事。因此,应当迅速送阿母出宫,让她居住在外面,同时还要阻断她女儿同宫内的往来,这样就能使恩情和德行都继续保持下来,对陛下和阿母都是好事。请陛下舍弃有碍大局的儿女私情,割除有害国家的仁爱优柔之心,把精力集中在日理万机的朝政上,谨慎使用封赏拜爵的权力,减少下面的贡奉,减少百姓的赋役征发,使天下德能兼备的'鹤鸣之士'都群集在陛下周围,为朝廷出力;让正在朝廷做官的士大夫莫因朝政不清而懊悔出仕;对诸侯国不要横征暴敛,使他们心存不满;让百姓安居乐业而不抱怨朝廷。要循着先朝英明皇帝的治国法则而行,与英明伟大的哲王比德,这岂不是很美好的事吗!”安帝将奏折给王圣等看,她们都因而怀恨在心。

乳母王圣的女儿伯荣,与已故的朝阳侯刘护的远房堂兄刘瑰勾搭成奸,刘瑰为趋炎附势,遂姿伯荣为妻。安帝因此而让刘瑰承袭了刘护的爵位,官至侍中。对此,杨震坚决反对,再次向安帝上书说:"臣听说过去高祖皇帝执政时曾与群臣相约,不是有功之臣不得封侯拜爵。在爵位的继承上,自古以来都是父死子继,兄亡弟及,以防别人篡夺爵位。臣见诏书赐刘护的远房堂兄刘瑰承袭刘护爵位为侯,而刘护的同胞弟弟刘威如今还健在,为什么不让刘威袭其胞兄刘护的爵位而让刘瑰承袭呢?臣听说,天子只封有功之臣,诸侯靠德行获得爵位。在刘瑰没有任何功劳和德行,仅仅以匹配阿母之女的缘故一时间就位至侍中,又得以封侯,这既不符合高祖定下的老制度,又不合乎道义,以致满朝文武议论纷纷,百姓迷惑不解。请陛下以历史为镜鉴,按照帝王应该遵循的规则办事,得人心,安天下。"安帝没有采纳他的谏言。

公元123年(延光二年),代刘恺为太尉。安帝的舅舅大鸿胪耿宝推荐中常侍李闰的哥哥给杨震,杨震不接受。耿宝亲自询问杨震说:“李常侍是陛下亲近的人,陛下想叫你推荐他的哥哥,我耿宝不过是传达陛下的意见而已。”杨震说:“如果朝廷想令三府推举,应该有尚书的命令。”于是拒绝了他,耿宝恨极而去。皇后兄长执金吾阎显也向杨震推荐他的亲友,杨震又不接受。而司空刘授听说后,马上举荐这二个人,十天之内都被提拔。因此,杨震更加遭怨。

当时安帝下诏让使者为阿母王圣大肆建造房屋,中常侍樊丰及侍中周广、谢恽等更相鼓动,扰乱朝廷。杨震再次上疏说:“臣听说耕种九年必有三年的储备积蓄,所以尧帝遇到洪水灾害时,人民照样有饭吃,有衣穿,不受饥俄折磨。臣思虑,如今灾害发生,且日见扩大,百姓储备空虚,不能自足,再加上蝗虫成灾,羌虏侵掠,边关震扰,战事连年不息,兵马粮草难以供应,大司农主管的国库资财匮乏,恐怕国家到了难以安定的时候了。臣适才看到陛下下诏为阿母在津城门内大建府第,合两坊为一坊,将街道都占完了,雕刻装饰极其精致。如今盛夏,正是草木旺长农业生产大忙的时候,在自然灾害严重、国库空虚、农业大忙的情况下,动用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开山取石,修建府第,不是很不合时宜吗?特别是动用大匠、左校以及其它官员,建造衙门官署几十处,相互攀比,费用过亿,耗资特别巨大。周广、谢恽兄弟,既不是皇上重要亲戚,又不是皇室枝叶贵属,仅仅依附皇上周围亲幸的奸债小人,与樊丰、王永等人共分权力,嘱托遍布州郡,威势动摇大臣,宰相衙府想征召人材,大多都要看他们的眼色行事,被招来的人差不多都是通过行贿买官的无能之辈,甚至一些过去因贪污纳贿被禁锢不许做官的人,一些放浪形骸、胡作非为的人,也都通过行贿重新得到了高官显位,以致黑白混淆,清浊不分,天下舆论哗然,都说上流地位是用金钱买来的,使朝廷招来无数讽刺漫骂。臣曾听老师说过:‘国家向人民征用赋役太多的话,百姓财尽就会埋怨,力尽就会叛乱。百姓同朝廷离心离德了,朝廷怎么去依靠百姓?’所以,孔子说:'百姓不富足,君王又怎能富足呢?'请陛下斟酌考虑。"

樊丰、谢挥等人见安帝不听杨震接二连三的苦谏,便更加肆无忌惮,进而假造诏书,调拨大司农所管国库钱粮、将作大匠所管众多现成材木,各自大肆建造家舍、园地、庐观,花费人力、财力不计其数。

杨震因为发生地震,又上疏说:“臣蒙圣恩得以供职于台府,却不能宣扬政化,调和阴阳,去年十二月四日,京师地动。臣听老师说:‘地属阴精,当安静承阳。’现在动摇,是阴道太盛的缘故。那天戊干辰支并地动,三者皆土,位在中宫,这是内臣近官操权用事的象征。臣想陛下因边境不宁,自己非常刻苦,官殿垣屋倾斜,也只用一根支柱撑撑罢了。土木不兴,想使远近都知道政化清廉,京师庄严雄伟,不在乎崇楼高阁。而一些谄媚之徒,不能与陛下同心,骄奢越法,浪用劳役,大修房屋,作威作福。道路议论纷纷,大家耳闻目睹。地动的异变,就在京城附近,大概就是因此发生。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官焦急,而修建不止,真是致旱的先兆。《尚书》说:‘僭恒阳若,臣无作威作福玉公。’就是说:只有君王得专威福,为美食。请陛下发扬刚健中正的精神,抛弃那些骄奢之徒,杜塞妖言的来源,秉承皇天的警戒,莫令威福久移在下,大权旁落。”

杨震前后多次上疏,言词激切,安帝已经不高兴,樊丰等又都更加对他侧目憎怨,只是因为他是名儒,而不敢加害。

不久,河间郡有一名叫赵腾的男子到宫门上书,批评朝政。安帝阅后非常生气,下诏将赵腾收捕人狱,严刑拷问,最后以诬惘安帝的罪名结案。杨震知道后,立即上书营救赵腾。他说:"臣听说尧舜时代,在朝廷置放敢于直谏的鼓,标立敢于诽谛的木,用以鼓励官吏和百姓给皇帝提批评意见;殷周时代的英明君主,特别注意倾听百姓的怨愤谩骂和不满,用以修正自己治国中的缺点和错误,用德行去教育感化人民。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让下情尽数上达,使人民无所忌讳地畅所欲言,让最下层人都能把意见讲出来,以便广泛采纳众议扩集思广益。如今赵腾虽因言语激烈攻击朝政而获罪,但这与那些杀人放火的犯罪分子是有明显差别的,臣请陛下减免已经定下的罪名,保全赵腾的性命,并以此鼓励最下层的广大人民坦率直言,以求广开言路,获取教益。"安帝看了杨震奏章,仍不醒悟,将赵腾押赴都市斩首。

饮鸩而卒

公元124年(延光三年),安帝东巡泰山,樊丰等乘机修建房屋。杨震的掾属高舒召将作大匠令史稽查这件事。获得樊丰等的假诏书,杨震写了奏书,要等安帝回来上奏。樊丰等听说了,惶恐万状。正好太史说星变倒行,就一起诬陷杨震说:“自赵腾死后,杨震深为怨怒。并且为邓骘的旧部,怀恨在心。”等安帝返回,在太学待吉日入宫,晚上派使者持节收杨震太尉印绶,杨震于是闭门不见宾客。樊丰等还是恨他,竟请大将军耿宝上奏说杨震不服罪,心怀怨恨,安帝下令送归原籍。

杨震走到洛阳城西的几阳亭,慷慨地对他的儿子、门生们说:“死是一个人不可免的。我蒙圣恩居位,痛恨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杀,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止,还有什么面目见天下人呢?我死之后,只用杂木为棺,布单被只要盖住形体,不归葬所,不设祭祠。”于是服毒而死,时年七十余岁。弘农太守移良秉承樊丰等旨意,派官员在陕县留停杨震丧,露棺道旁,责令杨震诸子代替邮差往来送信,路过的人,都为之流泪。

冤屈昭雪

公元125年(永建元年),汉顺帝刘保即位,樊丰、周广等伏诛,杨震的门生虞放、陈翼等人至朝廷申诉杨震的冤情。朝廷都称赞杨震的忠诚,下诏任杨震的两个儿子为郎,赠钱百万,以礼改葬于华阴潼亭,远近毕至。葬前十几天,有大鸟高一丈多,飞到杨震丧前,俯仰悲鸣,泪流湿地,葬完,才飞去。

郡里将这一情况上报。当时灾异连续出现,顺帝感悟到杨震的冤屈,于是下诏说:“已故太尉杨震,正直为怀,使他辅佐时政,而小人颠倒黑白,谄害忠良,上天降威,灾害屡作,求神问卜,都说是杨震枉死之故。我的昏庸,加重了这种罪过。山岳崩塌,栋梁折断,是多么危险啊!现在使太守丞用中牢祭祀,如果您的灵魂显灵的话,请来享受这些祭品吧。”人们立石鸟像于杨震墓前,来纪念他。

李典墓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紫蓬山国家森林公园里有李典墓一座。山东省巨野县昌邑乡1992年发现古墓一座,初步推考可能为李典墓,现已原样移建菏泽博物馆一层大厅内。

三国时期魏国武将李典,山东巨野人,是三国战乱时期最出名的年轻将领之一。早年跟随从父李乾效力于曹操,在吕曹交战期间,李乾因不肯降敌被吕布手下薛兰、李封所杀,李典助堂弟李整杀敌报仇。李典为人谦和,很为曹操器重。李整死后不久李典就被曹操任为离狐太守、中郎将,此后战役中李典多负责粮运后勤,直到任夏侯惇副将讨刘备后才逐渐调到前线作战。李典向来与张辽、乐进不和,但他却不会因私怨而耽误公事,还与张辽大败孙权,因此被封为破虏将军、都亭侯,后因病而死,年仅36岁,死后被追谥为愍侯。

梁王彭越

彭越(?—前196年),汉族,昌邑人(今山东巨野县),字仲。秦末聚兵起义,初随项羽,后率兵归刘邦,楚汉战争时汉军著名将领。西汉开国功臣,拜魏相国、建成侯,楚汉战争结束后又被封为梁王。与韩信、英布并称汉初三大名将,后因被告发谋反,为刘邦所杀。

彭越曾在彭河等巨野湖泽中打渔,伙同一帮人做强盗。陈胜、项梁揭竿而起,有的年轻人就对彭越说:“很多豪杰都争相树起旗号,背叛秦朝,你可以站出来,咱们也效仿他们那样干。”彭越说:“现在两条龙刚刚搏斗,还是等一等吧。”过了一年多,泽中年轻人聚集了一百多,前去追随彭越,说:“请你做我们的首领。”彭越拒绝说:“我不愿和你们一块干。”年轻人们执意请求,才答应了。跟他们约好明天太阳出来集合,迟到的人杀头。第二天太阳出来的时候,迟到的有十多人,最后一个人直到中午才来。当时,彭越很抱歉地说:“我老了,你们执意要我当首领。现在,约定好的时间而有很多人迟到,不能都杀头,只杀最后来的一个人。”命令校长杀掉他。大家都笑着说:“何必这样呢,今后不敢再迟到就是了。”于是彭越就拉过最后到的那个人杀了。设置土坛,用人头祭奠,号令所属众人。众人都大为震惊,害怕彭越,没有谁敢抬头看他。于是就带领大家出发夺取土地,收集诸侯逃散的士兵,有一千多人。

沛公从砀北上攻击昌邑,彭越援助他。昌邑没有攻下来,沛公带领军队向西进发。彭越也领着他的人马驻扎在钜野泽中,收编魏国逃散的士兵。项籍进入关中,分封诸侯后,就回去了,彭越的部队已发展到一万多人却没有归属。汉元年秋天,齐王田荣背叛项王,就派人赐给彭越将军印信,让他进军济阴攻打楚军。楚军命令萧公角率兵迎击彭越,却被彭越打得大败。汉王二年春天,汉王和魏王豹以及各路诸侯向东攻打楚国,彭越率领他的部队三万多人在外黄归附汉王。汉王说:“彭将军收复魏地十几座城池,急于拥立魏王的后代。如今,魏王豹是魏王咎的堂弟,是真正魏王的后代。”就任命彭越做魏国国相,独揽兵权,平定梁地。

汉王在彭城战败,向西溃退,彭越把他攻占的城池又都丢掉,独自带领他的军队向北驻守在黄河沿岸。汉王三年,彭越经常往来出没替汉王游动出兵,攻击楚军,在梁地断绝他们的后援粮草,史称“彭越挠楚”。汉四年冬,项王和汉王在荥阳相持,彭越攻下睢阳、外黄等十七座城邑。项王听到这个消息,就派曹咎驻守城皋,亲自向东收复了彭越攻克的城邑,又都归复楚国所有。彭越带着他的队伍北上谷城。汉五年秋,项王的军队向南撤退到夏阳,彭越又攻克昌邑旁二十多个城邑,缴获谷物十多万斛,用作汉王的军粮。

汉王打了败仗,派使者叫彭越合力攻打楚军。彭越说:“魏地刚刚平定,还畏惧楚军,不能前往。”汉王举兵追击楚军,却被项籍在固陵战败。便对留侯说:“诸侯的军队不跟着来参战,可怎么办呢?”留候说:“齐王韩信自立,不是您的本意,韩信自己也不放心。彭越本来平定了梁地,战功累累,当初您因为魏豹的缘由,只任命彭越做魏国的国相。如今,魏豹死后又没有留下后代,何况彭越也打算称王,而您却没有提早作出决断,您和两国约定:假如战胜楚国,睢阳以北到各城的土地,都分封给彭相国为王;从陈以东的沿海地区,分封给齐王韩信。齐王韩信的家乡在楚国,他的本意是想再得到自己的故乡。您能拿出这些土地答应分给二人,这两个人很快就可以招来,即使不能来,事情发展也不致完全绝望。”于是汉王派出使者到彭越那里,按照留侯的策划行事。使者一到,彭越就率领着全部人马在垓下和汉王的军队会师,于是大败楚军。项籍已死。那年春天,封彭越为梁王,建都定陶。汉六年(前201),彭越到陈地,朝见汉高祖。九年,十年,都来长安朝见。

汉十年秋天,陈豨在代地造反,汉高帝亲自率领部队前去讨伐,到达邯郸,向梁王征兵。梁王说有病,派出将领带着军队到邯郸。高帝很生气,派人去责备梁王。梁王很害怕,打算亲自前往谢罪。他的部将扈辄说:“大王当初不去,被他责备了才去,去了就会被捕。不如就此出兵造反。”梁王不听从他的意见,仍然说有病。梁王对他的太仆很生气,打算杀掉他。太仆慌忙逃到汉高帝那儿,控告梁王和扈辄阴谋反叛。于是皇上派使臣出其不意地袭击梁王,梁王不曾察觉,逮捕了梁王,把他囚禁在洛阳。经主管官吏审理,认为他谋反的罪证具备,请求皇上依法判处。皇上赦免了他,废为平民百姓,流放到蜀地青衣县。向西走到郑县,正赶上 吕后从长安来,打算前往洛阳,路上遇见彭王,彭王对着吕后哭泣,亲自分辩没有罪行,希望回到故乡昌邑。吕后答应下来,和他一块向东去洛阳。吕后向皇上陈述说:“彭王是豪壮而勇敢的人,如今把他流放蜀地,这是给自己留下祸患,不如杀掉他。所以,我带着他一起回来了。”于是,吕后就让彭越的门客告他再次阴谋造反。廷尉王恬开呈报请诛灭彭越家族,皇上就批准,于是诛杀了彭越,灭其家族,封国被废除。死后,经 栾布一事,被吕后施以醢刑(即把人剁成肉馅,做成肉酱),并被分赐给各路诸侯品尝。

彭越游击战断项羽的粮道彭越是世界战争史上第一个正规使用游击战战术的军事家,可是说是游击战的始祖。论军事谋略与指挥才能,他不如韩信,但论功绩,他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楚汉战争中,正是由于他率部在楚军的后方开展游击战,打击楚国的补给,用敌进我退,敌退我追的战术,使项羽两面作战疲于应付,使楚军的粮食装备得不到补给,也给了前线汉军不被项羽歼灭的机会,楚汉战争正是在刘邦的正面防御,韩信的千里包抄,和彭越后方游击战的基础上,才在最后的垓下之战中有机会歼灭项羽麾下疲惫的部队,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司马迁曰:魏豹、彭越虽故贱,然已席卷千里,南面称孤,喋血乘胜日有闻矣。怀畔逆之意,及败,不死而虏囚,身被刑戮,何哉?中材已上且羞其行,况王者乎!彼无异故,智略绝人,独患无身耳。得摄尺寸之柄,其云蒸龙变,欲有所会其度,以故幽囚而不辞云。

彭越墓位于清苑县城西南21公里北王力村北1.5公里处的唐河南岸。传说墓原规模很大,墓前有石马、石人、石碑坊,南北向有神道,神道两侧有石像生等。现存彭越墓封土呈长方形,长8米,宽2.8米,高0.8米,占地面积22.4平方米。

1982年7月,该墓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封土边缘为基线,向东、西、南、北各外扩5米。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边线为基线四周各外扩30米。

放羊娃儿成御史

巨野县营里集北路东侧,有一座高大的石碑,碑额刻着“御史卜公庙碑”六个大字。这就是营里乡卜楼村的七世祖--放羊出身的西汉御史大夫卜式的庙碑。御史,在西汉来说,属“三公九卿”之列,是朝里的大官。一个放羊娃儿怎么当了这样的高官呢?

卜式,原是西汉河南郡(今河南温县)人,是孔子的门生--战国时著名文学家卜子夏的七世孙。自幼家境贫寒,上不起学,与弟弟种田放牧为业。弟弟成家后,他把所有的家产都给了弟弟,自己只要了一部分羊,进住深山,放牧为业。十年后,卜式的羊,由原来的10余只,增加到1000多只,成了富有的牧户。而其弟,却家业衰败,一贫如洗。为使弟弟免于饥寒,他不惜重新干起,把自己的财产,多次救济弟弟,受到邻里的称赞。

当时,西汉王朝正在进行一场反击匈奴侵略的战争,军费开支很大,财政困难。卜式得知此情后,即上书朝廷,表示愿将家产的一半,献给国家,支援边疆,打击侵略者。汉武帝刘彻知道后,感到非常惊讶,心想,一个小小老百姓,竟有如此的报国之心,实在是难能可贵。于是,就急派使者前去查访。使者问卜式:“你是不是想做官?”卜式说:“我是个庄稼人,从小放羊,从没想过当官。”使者又问道:“你是否有冤屈在身,叫皇上给你伸冤昭雪?”卜式说:“我是个守本分的人,平时与人和睦相处,又无所争,又哪来的冤屈?”使者感到十分不解,又问:“既然如此,你为什么上书朝廷,无私献财呢?”卜式笑道:“天子号召讨伐匈奴,力强技精者,都去前线杀乱立功,我一小小老百姓,捐点钱财,又算得什么呢?”使者听了,很受感动,便把卜式说的话,如实上报汉武帝。汉武帝就与丞相公孙弘商议是不是接受卜式的捐款。公孙弘说:“此人一不贪财,二不爱官,太不近人情了,还是看一看再说吧!”汉武帝听信了公孙弘的话,便把这事暂时放下了。

经过卫青、霍去病对匈奴的多次反击,侵略成性的匈奴,终于被打败,匈奴的昆邪王投降了汉朝。为了安置昆邪王和他的部属,汉王朝又花了一百多亿,搞得国库都空了。汉武帝元狩三年,偏偏黄河中下游发生了大水灾,朝廷无钱救济灾民,就把七十二万五千口贫民,迁到西北和东南开荒自救。可是贫民远迁,路上的花费仍需政府解决,地方上感到十分为难,表示无法满足灾民的需要。这时,卜式又捐出二十万钱献给河南郡太守,让他资助迁移的灾民。河南郡太守便把捐献者的名单,呈报给朝廷。汉武帝一看救灾捐款的头一名又是卜式,很受感动,便赏赐给卜式四百个免除劳役的名额。如果卜式家奴仆很多,自然就免除了劳役,当然他也可以用这些名额卖了换钱。可是卜式是不爱财的人,把这些名额又如数退给了县府。当时的富豪们因为看到朝廷财政困难,都忙着隐匿财产,唯恐征借。而卜式却偏偏捐献,毫不自私。卜式的爱国行动,使汉武帝从心眼里感到高兴,称赞卜式确实是个忠顺朝廷的好人。于是就把他召到京城,任命他为中郎,又赏给左庶长的高爵和黄金四十斤、田十顷。然后向全国发出告示,表彰卜式的的为人。不久,又拜卜式为齐王太傅、齐国相。元鼎年间,赐爵关内候、御史大夫。

可是,卜式不愿为官。后来因为直言谏君,得罪了一部分权贵,便向朝廷提出申请,辞官不做,回家务农。汉武帝看到卜式年纪大了,又确实不愿意做官,就批准了他的请求,给予优厚待遇,命他回家,安度晚年。卜式回家后,想到在齐国(今济南市)的老朋友,便决定东游。因年老力衰、体弱多病,路过山阳郡昌邑县境(即今巨野营里)时,突然得病死去。卜式的子孙闻讯后,立即赶来奔丧。因念先祖子夏墓地在句阳(今菏泽市境),此地又是文明之邦的山阳郡地,便就地挑选个好地方安葬了。为了看护好先人的坟墓,卜式的子孙们,从此也就在这里安家落户。唐宋时期,巨野尚有卜家庙地四百五十亩,柏树林立,郁郁葱葱。后金泰和五年,又在这里建立了卜式庙,正殿五楹,金碧辉煌,十分壮观。元末明初,由于黄河大决口,再加战争的破坏,整个庙院变成废墟。今仅存御史卜公庙碑一座。

巨野县委外宣办 杨祯 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