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k40反坦克炮,德国人难得的理智,将欧洲捡破烂精神发扬到极致

Pak40反坦克炮,德国人难得的理智,将欧洲捡破烂精神发扬到极致

关于Pak40型75毫米反坦克炮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二战爆发前夕,当时的莱茵金属公司就研制过一款40.8倍口径比的75毫米反坦克炮用于研究,该炮可以在500米的距离上面击穿64毫米的匀质钢装甲。不过当时德国现役的Pak36和Pak37完全可以从容的应对任何坦克,另外该75毫米坦克炮技术并不成熟而且整体异常的大,并不适合灵活机动,于是这款75毫米的坦克炮就没有了下文。

Pak40起源

▲现存的Pak40型75毫米反坦克炮(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随着苏德战争的进行,t-34和KV-1的出现让德军此前的战防炮失去了作用,德军必须研制一款新火炮来应对新危机,于是克虏伯和莱茵金属公司就举起了研制的大旗,双方开始了新一代75毫米反坦克炮的竞争,莱茵金属在研制方面偏保守一些,重新捡起了早年的75毫米反坦克炮方案,并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研制出了Pak40反坦克炮。而克虏伯的设计就充满了技术性,他们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拿出了一款锥膛炮的方案,该炮炮管的后半部分是一根普通的等口径身管,而后是一根滑膛的锥膛身管,到炮口时直径被压缩为65毫米,这种设计使得该炮的穿甲能力极强,使用钨芯穿甲弹时可以在500米的距离上击穿210毫米厚的匀质钢装甲,而莱茵金属设计的产品这一数字只能达到115毫米(30度倾角)。不过克虏伯的设计并不是很成熟,特殊的设计使得炮膛的磨损极大,寿命极短,而且该炮使用的钨芯穿甲弹生产工艺非常的复杂,并不适合大批量生产。就在这时候德国陆军军械局做出了一个有违德军以往的理智决定——生产莱茵金属的设计并将其命名为Pak40型46倍口径比75毫米反坦克炮。

Pak40火力

▲Pak41锥膛炮,这种火炮非常的优秀,只不过生产难度较大,不过被放弃的最主要原因还是钨矿的短缺使得该炮特有的带裙形弹带碳化钨芯穿甲弹短缺,此外该炮最大的特点就是炮身吊在一个位于防盾前面的球轴上,调整射击角度非常的方便,具体看下面不同方位的图片更加明显一点

不过鉴于克虏伯设计的恐怖穿甲能力,德国还是选择采购了该炮,并将其命名为Pak41反坦克炮,后来因为德国钨矿的短缺以及这种周围带着“裙形”弹带的碳化钨弹芯技术难度实在是太大,德军就忍痛彻底的放弃了该炮。Pak40型75毫米反坦克炮就是Pak38的放大版本,不过重量得到了大幅提升,整炮全重为1.5吨,俯仰角被控制在-2度至+22度这个区间内,左右射界为65度,训练有素的炮组成员射速一般为14发每分钟,该炮可以发射被帽穿甲弹(APCBC)、钨芯穿甲弹(APCR)、破甲弹(HEAT)以及高爆榴弹(HE)。

▲德国Pak40、Pak41、Kwk42反坦克炮在分别使用不同弹药时的穿甲能力,(W)代表的是用软铁替代钨芯的穿甲弹,下面是Pak41特有的PzGr.41(St)钨芯穿甲弹

Pak40最常用的就是PzGr.39型被帽穿甲弹,该弹弹长132毫米,炮口初速为792米每秒,弹头内部装填了18克黑索金/蜂蜡混合炸药(比例为9:1),配备有弹底引信,在1000米的距离上面可以击穿30度倾斜角的89毫米厚匀质钢装甲。此外就是PzGr.40型钨芯穿甲弹,该弹弹体长154毫米,炮口初速为933米每秒,在1000米的距离上面可以击穿30度倾斜角的96毫米匀质钢装甲,只不过后期该炮内部的钨芯因为钨矿的短缺而被换成了软铁,这使得该弹的穿甲能力大幅下降,远远不如PzGr.39型被帽穿甲弹。在破甲弹方面,虽然德国提倡士兵多使用该弹,由于当时技术的限制,破甲弹一般都被用作辅助弹药,只在近距离发挥作用(因为该弹炮炮口初速低,目标一远了就会出现炮弹各种飘还带有明显下坠的情况)。此外就是用于支援步兵的PzGr.34型高爆弹,炮口初速为550米每秒,最大射程为7600米。可以更换引信以达到在空中提前引爆的目的,此外还可以发射烟雾弹。

▲一名德军士兵正在从钢制的弹筒中抽出炮弹(真的是奢侈),此外还可以用三发装木箱来装炮弹,比如下图左下角的木制弹药箱,后来随着资源的不足,钢制的弹筒也就被三发装的木制手提弹药箱所逐渐取代了

Pak40不足

首先就是老生常谈的产量问题,起初德国人计划为每个师装备的反坦克营分别配备36门Pak40反坦克炮,每个团装备的反坦克连分别配备6门Pak40反坦克炮。但是这一计划如果实施到每个部队,那么Pak40的需求量至少得上万。制造一门Pak40需要2200工时以及12000马克的钱,1942年2月首批15门Pak40下线,4月份产量达到了156门,9月交付了279门。这个数字实在是有些难看,后来阿尔德特工厂、古斯特洛夫工厂、奥瑟特兰工厂又加入了生产,到了1944年7月该炮产量达为1236门,随后因为盟军轰炸的原因,这一数值就从来没有被超越过,整个二战期间德国一共造了23300多门Pak40,这个产量看似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但是巨大的消耗(消耗最大的1944年一共损失了7595门Pak40)又不得不拿新造的火炮来填,所以直到战争结束德国都没有达到这预期的目的,也就是说作为对抗t-34的制式装备,Pak40的产量严重不够部队使用,只能优先供给给特定的部队。

▲一辆为东线复杂地形而设计的RSO履带牵引车牵引着一辆Pak40反坦克炮,此外德国人还在这辆牵引车的基础上改造出了一辆自行火炮,下面在再详细讲解

▲斯泰尔公司用自家的“斯泰尔1500A轻型卡车”所升级的RSO(Raupenschlepper Ost)这种车专门负责东线的运输任务,固又被称之为东线拖车

因为资源的有限,除了火炮产量,该炮炮弹的产量有时候还不够部队消耗,而且生产的炮弹参差不齐,穿深也就远远低于上面的数值,平均击毁一辆苏联坦克需要9发炮弹。除了火炮和弹药的产量,还有一个问题严重困扰着Pak40(严格来说是困扰着所有的牵引式火炮),那就是机动问题,Pak40反坦克炮体型巨大不容易移动(尤其是在道路系统不发达的苏联),最要命的是德国向来缺少牵引车,这个问题直到战争结束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毕竟火力再好没有机动性也是白搭。这时候号称全欧洲捡破烂的德军开始发功了,尽一切能力开始搜刮缴获到的法、苏、英等国牵引车,然后用它们来牵引各式的火炮。不过总这样靠别人的东西过日子也不是办法,于是德军开始打起了用各种缴获或者是自家轻型坦克改造自行反坦克炮的想法,这样就可以利用那些没用装甲车辆的底盘,将Pak40的威力发挥到极致。

Pak40自行反坦克炮版本

由于当时的德国人将Pak40搬到了一切能搬的装甲车辆上面,下面我就以图集的方式来介绍一下Pak40的自行反坦克炮版本:

▲首先就是劳模251型装甲车搭载Pak40的版本

▲德国占领法国后,缴获了大约50辆法制FCM36坦克,后来大概十几辆被装上了Pak40型75毫米反坦克炮,这个版本就被称之为黄鼠狼1,后被编入德军第21装甲师

▲上文提到的RSO牵引车版本,这种集机动、火力与低造价于一身的自行反坦克炮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德国军方的推崇,斯太尔公司更是夸下海口月产300辆,可是实际的产量总共不到100辆,而且性能很差劲,究其原因就是当初被当做优点的底盘,这种便宜的底盘发动机噪声过大、时速过慢、在夏季时引擎容易过热造成机械故障,而且特别容易着火,也可以说是Pak40自行反坦克炮中最差的一个版本

▲黄鼠狼1(Sd.Kfz.135),用法国“哈奇开斯”H39坦克改造而来,该版本也被称之为是黄鼠狼1

▲黄鼠狼2,二号F型坦克底盘改造而来,编号Sd.Kfz.131,后来又有一种版本,那就是用缴获的苏联F-22野炮改造而来的,只不过该炮的药室得到了改造,用来使用Pak40的弹药,这些车也被称之为是黄鼠狼2,但是编号为Sd.Kfz.132,实车如下图

▲黄鼠狼3,用38(t)坦克底盘改造而来的版本,因为底盘来源比较稳定,所以产量高达1400多辆,同样黄鼠狼3也有用缴获的苏联F-22野炮改造而来的版本,编号Sd.Kfz.138,具体改造过程和黄鼠狼2一样,编号Sd.Kfz.139,实车如下图,这些改造车辆虽然为临时产物,但是其在面对t-34时完全可以应对,唯一的缺点就是车体太高,隐蔽性太差

喜欢的话就点赞关注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