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

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

从感兴趣的入手把不感兴趣的带起来

有个孩子最讨厌写字词,一写字词就头疼,于是家长就逼着他写、罚他写, 结果是越逼越罚孩子越讨厌字词,感到字词枯燥、无味。

后来家长发现孩子喜欢看电视,尤其最喜欢学电视里广播员的讲话,没想到他讨厌字词却那么爱朗读,于是家长从孩子最感兴趣的朗读开始进行教育。每次写字词以前先让孩子像广播员那样朗读课文,孩子读得那么认真,那么专注,那么有兴趣,家长当即给予鼓励、表扬。在家长和孩子心情都非常高兴的时候,家长叫孩子把读过的课文抄一遍, 孩子也愉快地接受了。趁着高兴劲一口气抄了好几课。这要是在平时,一开始就让他抄课文,甭提多费劲了,可现在却异常顺利。为什么这次这么顺利呢?原因就是“从最感兴趣的开始”。家长运用动机迁移的理论,把孩子的兴趣由朗读引到抄课文上了。孩子心情愉快,再提要求就容易接受。家长高兴,教育时态度就和蔼,这是教育上的一种良性循环。感兴趣的把不感兴趣的也带起来了。

一个孩子不喜欢学习,但是很喜欢养花种草。经常跟在爷爷屁股后面浇花拔草。妈妈总说这些是没什么用的,让他多花点时间做数学题。但是爷爷很开明, 说孩子的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孩子既然喜欢花草,说不定以后还能成为植物学家呢妈妈也只好给他每天吃饭前半个小时的时间种花草。孩子很高兴,爷爷也给孩子安排了更多的任务,其中有一项就是记植物的生长日记。孩子记得可认真了, 每天都给每棵植物量“身高”呢:还会去查阅很多资料,来了解花草的习性。

妈妈很担心孩子对花草的痴迷会影响他的学习,谁知,到了学期末孩子的学 习成绩很不错。语文的作文还得了高分呢。作文的题目是《我第一次养牵牛花》 , 写得翔实、生动,还有非常丰富的知识含量。就连妈妈最担心的数学竟然也还有不错的成绩,妈妈很奇怪,问孩子怎么做到的,孩子含羞地笑了笑说,“我每天要测量每朵花的身高,还婴算出它每段时间长了多高,还要比较哪些花长得快,

我发现很多都用到数学知识,我只得好好学数学!”孩子就是从这一个突破点带动了学习兴趣,对其他科目的兴趣也就随之而来了。

实际上一个孩子整天那个语文啊、数学啊的也不行,我们应该让孩子兴趣宽泛一些,不能整天抠书本,可以研究植物、研究动物、研究地理、研究天体、研究电脑等,也就是说,如果孩子做一件 他喜欢做的事儿,就调动了他大脑的积极性,大脑就处于探索新事物的状态,探索新事物的欲望随时间的推移,使大脑就形成了一个惯性, 就会愿意独立思考,进而愿意学习。

现在很多家长和老师 都把孩子局限在课本上了,就是做语文,做数学,做英语,每天就这些事儿,孩子一点儿业余活动的空间都没有,孩子厌学,就是一个必然。

所以补课的同时, 还得“补兴趣” 。有些事情是 家长不能改变的,比如老师的授课方式,或者孩子对老师的喜好与否。这就需要家长从别的地方找兴趣点,比如孩子不喜欢阅读,家长可找一些有趣的、合孩子胃口的图书让孩子喜欢上阅读,或者如果孩子喜欢科学的话题,那么家长就可以寻找这类的图书给孩子看。

孩子好比各种不同的树苗,有的像松柏苗,有的像杨柳苗,有的像榕树苗等, 不论是什么树苗,都可以长成各种各样的材料。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情况找到兴趣点,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指导孩子学习时先从孩子最感兴趣的开始,可千万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

6、笨鸟先飞,先教后补

孩子功课不好家长都是采取补课的办法,补课对于提高后进生的成绩确实是一种好方法。但是搞不好也有不利的一面,主要是在心理上。孩子“被补课”往往感到很压抑,处于一种被动挨打的地位。家长在补课时也容易急躁,“上课老师讲了多少遍,你怎么就是听不懂,真笨!”“听着!我再给你补一遍。”孩子根本就没心思听,眼睛盯着家长的脸色,不知什么时候家长伸过手来给自己一巴掌,战

战兢兢地听,效果很不好。家长一急,便使孩子在心理上处于一种逆反状态,这就影响了补课的效果。

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先教,每次学习新课前,家长可以事先教教孩子,教新知识,多落后的孩子也爱学,人都有一种探究心理,不爱吃“夹生饭”。家长给孩子讲新知识时心情也比较平静,新的知识孩子不会也不至于着急,双方心情都比较正常,效果就比较好。

第二天教师讲课时,孩子就能听懂,跟上全班的步伐。老师提问孩子回答对了,老师一表扬,鼓励孩子,孩子的自信心就更足了,越听越爱听。如果每次上课都听不懂,等着下课再补,上课时孩子就不好好听,总处于被动状态。“先教” 比“后补”更主动。

家长要教育孩子努力做到比别人抢先一步, 快半拍,变被动为主动。如:

● 预习要超前:

● 提前做好上课准备;

● 课堂要抢先举手回答问题,争取多一些锻炼的机会

● 作业要及早完成;

● 发现疑难尽快请教老师和同学。

如果孩子在学习的各个环节上都能快半拍那取得的效益绝不是半拍的时间所能比的。

由于孩子多数是兴趣取向,喜欢的就恨不得整天泡在里面,不喜欢的,根本都想不起来。家长可适当干预,至少每天分给弱的科目多少时间。尤其在假期更是要多分些时间给弱科目。

中国有句老话叫“笨鸟先飞”, 家长辅导孩子先飞起来,孩子就不易掉队了。当然在“先教”时遇到过去落下的知识也要补上,把“先教”与“后补”结合起来。

7、先自己比,再跟别人竞赛

孩子成绩不高,做家长的往往训斥孩子:“看看人家那孩子,和你一边大,

怎么考得那么好!”的确,衡量一个孩子学习的好坏,不能只看考了多少分,要看孩子的成绩在班上所处的位置,这当然要和别人比。但是,对于学习差的孩子, 我们最好不要这样比,明知孩子学习不好,还总拿好学生的成绩和他比,只能越比越泄气。

一个孩子说,每次妈妈和我聊天,总爱给我讲 单位里面的哪个阿姨家孩子考了多少分,得了什么奖。每次我听了这些就想和他们吵架。既然别人那么好,干脆让别人来当你的儿子算了。

对于学习不好的孩子应该让他们先 和自己的过去比,只要有点滴进步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他们才有信心,才会继续努力。当家长的对这样的孩子要格外耐心,要千方百计找到他们进步的因素,以鼓励他们上进。

有个孩子数学感错了 5 道, 孩子战成就兢地把作业本递给家长,等着挨批评,可家长却说: “你今天做 15 道题只错 5 道,对了 10 道题,比昨天好,继续努力。” 孩子听后受到鼓舞,表示: “明天我争取再多对两道”。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是经过他们刻苦努力得来的,虽然还不及格,但由 7 道错题减为 5 道错题,就应给予肯定,这也是进步,也是实实在在的成绩。自己超越自己,要一小步一小步前进,今天的作业超过昨天就是进步。甚至可以让孩子一个字一个字地比,一题题地比, 页页地比。这样比,孩子才会看到进步, 感到有希望。

对于学习差的孩子首先不是让他们总盯着自己的问题,而是应启发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进步。人要是总盯着自己的缺点、错误,总低着头是不会进步的,只有看到自己的优点,才会抬起头来做人,才会看到光明和希望,才会不断进步。中大道是之级或免做的分的关不华

家长要给孩子鼓劲, 还要教会孩子自我鼓励,这就需要教会孩子自我评价, 不但要会和别人比,还要会和自己的过去比,这种自我评价是孩子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成绩的一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能力。

“跟自己竞赛”的观念必须从小灌输,让孩子了解成绩是一种自我检验而不是数

字的追求,名次可以帮助我们知道自己的能力在人群中的落点,只要超越自己应有的表现就是最棒的。

当然并不是不能和别人比,而是先要和自已比。比的目的是启发孩子上进, 是提高孩子战胜困难的勇气,是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在孩子有了信心以后,要让他们向更高标准看齐,和先进同学比赛。

另外,自己奖励自己,利用“报酬效应”也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自己设定在达到某个目标后,以奖赏的形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只要达到规定的程度之后就可做自己期盼的事情,例如看电视、上网、 做游戏等。孩子可能为了及早得到自己的实赏而专心做志地学习,学习兴趣可能更强。”

8、你的嘴巴只是跟不上你聪明的脑袋

一个孩子因为口吃,自卑极了,而他的母亲对他说:“孩子,这是因为你的嘴巴无法跟上你聪明的脑袋之故。”这个孩子长大后,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家长的话对建立孩子自信心是很重要的。

一切胜利始于对自己的胜利。 学业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是心态。心态的关键是什么?是自信。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孩子,首要的任务是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 建立自信心,战胜自己。

然而不少家长在孩 子成绩不好时往往斥之为“笨”,张口就说:“就你笨!” “你的脑袋怎么跟糨糊一样,糊里糊涂!”“没出息到家了,你算完了”...港 3 孩子学习不好,往往心境不佳,自卑感很强,他们在家挨骂、受训,得不到好气, 在学校也是一个生活中的失败者,老师不喜欢,同学瞧不起。他们多么需要温暖、关怀啊,可是回到家听到的还是“笨、笨、笨”,这如同当头的闷雷,轰垮了孩子的精神。“我这辈子算完了,再努力也白搭了,谁让我这么笨呢。”惭愧、羞怯、低人一等的心理往往使他自暴自弃。

厌学的孩子由于长期得不到表现的机会,经常受到冷落,心理上越来越自卑, 越来越消沉,以为自己是一只永远飞不上天的“丑小鸭”,因而自暴自弃。所以

家长应为他们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比如孩子会讲故事、会唱歌、会打球、会小制作,就要给他们创造机会,使他的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而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感到成功的喜悦,进而逐步消除自卑感,树立上进的信心,从而解决厌学问题。

家长要开导孩子, 解除孩子的心理障碍,告诉他:“你的脑子并不笨, 只要努力肯定会赶上和超过学习好的同学。”可以用他看电影、听相声中的理解力、记忆力,用他淘气时的机灵劲儿来证明他的脑子是好使的,让他丢掉自卑感。中可以让孩子尽可能多地列出自己学习上的优势与长处,让孩子列出自己曾经有过的成功之举。这样在爱抚和激励中帮助孩子树立信心,给予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内驱力。从而唤起孩子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意识。

对功课差的孩子, 家长要耐心细致地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提问时,向他们提出比较浅的、简单的问题,答对了应及时鼓励,这样他就会产生种“我也能回答,我也能学好功课”的信心,即使答错了,也不能埋怨和训斥。还可以用一些科学家、 发明家小时候学习不好,后来刻苦努力迎头赶上的故事鼓励他,帮助他建立自信心。总之要把他们内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否则光有外力是不行的。家长要经常给孩子以积极的反馈,多鼓励,多表扬,这样孩子才能消除心理上的不平衡,信心十足地去学习。

9、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由于正值青春年华,便经常幻想有朝一日能跟一位美女相约出游。后来,他请来了位雕刻师,依他描述的形象, 雕了一座美女塑像,朝夕相处。这种真情感动了天上的神,于是赋予塑像生命, 让她和王子结婚。从此世界上就有了塞浦路斯人。

后来,罗泰沙和杰柯逊两位心理学家将其寓意引入教育学中,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主要是指期望的作用。你期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可能就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国者妇科专家林巧雅,少女时代绣得一手好花。一次,她爸爸见了,夸赞她:“这孩子手真巧,将来最适合当外科大夫。”林巧稚让父亲这句随口而出的话说得心花怒放,用她自己的话说,她是听了父亲这句赞语后才立下终身从医之志的。后来他按父亲的期望努力学习、认真钻研,终于成为医学专家。

家长不但对有天赋的孩 子应抱以良好“期望”,就是对那些没有天赋甚至愚笨的孩子也不要丧失信心,也应给予良好的“期望”,并通过自己的言行,传达给孩子,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行为,最终孩子的行为也会让家长满意。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到了 4 岁多还不会说话, 人们都认为他是一个“傻子”。上小学后,爱因斯坦表现得仍然很平庸,训导主任曾向爱因斯坦的父亲断言:“ 你的儿子将一事无成。 ”父亲面对人们的讥笑和议论,尤其是面对训导主任给儿子下的结论,并没有对孩子失去信心,他相信孩子一一定能成才, 并且期望他能做出伟大的事业。这种期望爱因斯坦感觉到了,消除了消极情绪, 点燃了他心头的希望之火,它让爱因斯坦振作起来,以一种不断进取的心态,努力奋进,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家。

爱因斯坦的母亲对孩子也有美好的期望。一次亲友不安地问:“您的孩子为什么总是一个人发呆?是不是神经有毛病啊?还不趁早带他去医院检查检查?”

母亲坚定地说:“我的孩 子没有任何毛病,你们不了解,他不是发呆,而是在沉思。他将来一定是位了不起的大学教授。”正是家长的美好期望造就了这个伟大的科学家。

有时候对孩子一个简单的肯定和美好的期望,可能家长并不在意,但是对 孩子一生都有激励作用。美国作家马尔科姆,戴尔科夫,也因为受到“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激励而改变其一生。

我一天, 他的中学英语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读完了小说《捕杀一只模仿鸟》末尾章之后,由他们接下去续写另一章。政消来人不启的戴尔科夫写完作业交了 上去。事隔多年,他已记不清自己当时究竟写了些什么特别的

内容,也记不起老师给他打了多少分。但他的确记得一并且永生不忘一在他的页边批下的四个字: “写得不错!

就是这四个字,改变了他的一生。

“我从不知道自己能干啥, 将来做什么,”他回忆说,“可读了老师这四个字的评语,我回家立刻写了一篇短篇小说一这是我一 直梦想 要做但又绝不相信自己能做的事。”

在接下来的学校时光里, 他写了许多短篇小说,并总是带给老师评阅。老师为人严肃而真诚,不断给他打气和鼓励。后来他被提名当上那所中学校报的编辑。由此他越发自信,就这样开始了卓有成就的一生。戴尔科夫确信,如果不是因为老师在作业本上写下的那四个字,他不可能取得今天的一切。

人在一种良好的期望中生活, 经常听到的是期望的语言,如“这孩子真聪明”、“以后一 定有出息”之类的话,对孩子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对这样的期望往信以为真,特别陶醉,心里不知不觉地就慢慢形成了这样的观念,认为自己确实比别人聪明,对学习有了更浓的兴趣。

当我们的心中非常信任自己的时候,生理 上的各部分实际上也调整到了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状态,真的能如所期里的那样达到一 个个目标。

相反地, 如果家长应是对“个孩子说”你真笑”,“你怎么老比不上别人” 之类的话,人而久之,他也会信以为真脑有里会出现这样的意念,“这道题我肯定解不出来”,结果可以办好的事往往也会给办砸了,这是不良期望的恶果。所以我们每位家长对孩子都要有一个好的期望,而且要通过言谈举止让孩子感到你的期望。

作为家长,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对孩子寄予一种热烈的期望,并且使孩子感受到这种期望。这样,孩子就会确立一种良好的自我形象,并乐意为实现这种良好形象而做出艰苦努力,就把潜在的天赋变为现实的才能。

家长不但要有合理的期望,而且要想办法让孩子成功。成功是使孩子感到满足,并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因此,家长应该鼓励、引导孩子,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我是华恩教育的家庭教育导师申振雷老师关注家庭教育就是关注国家未来,关注我帮助你解决更多家庭教育困惑,欢迎大家说出你的困惑,点赞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