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清朝风帆战舰保持了98年的纪录:1970年前最大国产军舰

一艘清朝风帆战舰保持了98年的纪录:1970年前最大国产军舰

“破浪”号仿效的欧洲同类型船

近日,中国海军最新的“破浪”号风帆训练舰闯入了军迷的视线,这是一艘“复古式”的军舰,但也是一艘填补新中国海军空白的军舰。风帆战舰,在中国海军中已经消失一百多年了,重新回归海军,有着它自身的特殊用途。

说到风帆战舰,可以说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春秋时期吴国与齐国的海战,三国时期吴国远征台湾的舰队,宋朝时与金国的水战,元朝时远征爪哇、日本的失败,以及明朝郑和下西洋,都有着风帆战舰的身影。

但真正具备近代化色彩的风帆战舰,在中国海军史上只有短暂的出场。清朝中国海军装备近代化风帆战舰,时间大概是从鸦片战争到中法战争这三十多年里,其中还包含了风帆与蒸汽动力混合的阶段,此后就被无帆装的蒸汽战舰全面取代。

在这个阶段,中国近代造船工业刚刚兴起,在自造军舰方面作出了不少努力。其中有一项纪录,甚至保持到了1970年才被打破——这就是吨位最大的国产军舰。

以往谈到中国历史上最大军舰,或者自行建造的最大军舰,有时候会谈到“四大金刚”,有时候会谈到“定远”和“镇远”,也有时会谈到“宁海”和“平海”。有学问的,甚至能谈起“平远”号和“镇海”号。但实际上,上述军舰都与“中国国产最大军舰的纪录”无关。这个纪录是1872年创造的,创造者是一艘名叫“海安”号的风帆战舰,曾隶属于清朝的南洋水师。

“海安”号创下的国产军舰最大吨位记录,直到1970年才被第一艘051型驱逐舰“济南”号打破。

历史上仅存的一艘“海安”级照片,为二号舰“驭远“号。

中国海上巨擘——“海安”号

“海安”号在建造完成时名称为“镇安”号,为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建造。在19世纪后叶,中国造船工业主要有两大基地,一个是福州的福建船政,一个就是上海的江南制造。

在1871年左右的时候,中国近代化造船工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先后建造下水了排水量超过千吨的“万年清”号(1450吨,1869年)、“伏波”号(1258吨,1871年)、“安澜”号(1258吨,1871年)。这段时间可以说是中国近代造船业的黄金时代,不断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并消化吸收,在短短几年内连续下水多艘几百吨到上千吨的国产军舰。需要注意的是,这时候的军舰均装备了蒸汽机,但功率都比较小,一般只有几百马力,所以都同时配备了风帆。所以,这些国产军舰仍属于风帆战舰(当代“破浪”号同样配备了柴油机)。

随着经验的积累,中国两大船政基地开始尝试建造大型化军舰,从军舰分类上讲就是“巡洋舰”。当时的军舰技术图纸和设备材料,主要从法国引进,引进的设计方案主要有两套。

福建船政总局选择了其中较小型的方案,在1872年4月下水了第一艘国产巡洋舰“扬武”号(排水量1560吨,1130马力)。而江南制造总局则选择了其中较大型的方案,这就是“镇安”号。

福建船政局建造的”扬武“号巡洋舰的模型

“镇安”号的下水时间仅比“扬武”号晚一个月,于1872年5月25日下水。“镇安”号排水量达2800吨,采用了1800马力的蒸汽机,最大航速12节。该舰舰长达80米,加上舰首牙樯足有90米长,逼近后来的铁甲舰“定远”号(94.5米)。“镇安”号造价当时达355198两白银,几乎占用了江南制造局的全年预算。

“镇安”号的下水,轰动了当时的上海,下水仪式足足有上万人围观,当时的《申报》记录了这一幕的情景。特别让人注意的是,“镇安”号庞大的船体“峰嶂屹立”,黄浦江内所有外国舰船也难以望其颈背。

1874年,“镇安”号改名为“海安”号,正式加入南洋水师,成为一艘二等巡洋舰,也是中国当时吨位最大的战舰。直隶总督李鸿章也赞誉到:“在外国为二等,在内地为巨擘!”

”扬武“号模型的甲板

“海安”号姊妹舰体现中国造船飞速进步

“海安”号在1872年下水,而且是一艘大吨位的风帆蒸汽战舰。这个时间,距离虎门之战不过32年,距离大沽口之战不过12年。在虎门、定海、吴淞、大沽口,中国领略过英法军舰的“船坚炮利”,也体会到了落后挨打的惨况。实际上,当年参加虎门和大沽口之战的英法军舰,最大吨位也不过1000多吨。然而,洋务运动不过十来年,中国就已经可以造出胜过当年洋舰的船只,不得不说进步是很快的。

“海安”号巡洋舰的火力在当时十分可观,配备了90磅克虏伯主炮(150毫米)两门,42磅克虏伯炮(120毫米)24门。当时的军舰,火炮还沿用了旧时代的侧舷布置方式。“海安”号数量最多的24门42磅炮,就全部安放于第二层甲板的两侧。两门90磅主炮,则安放于露天甲板,分别位于舰首和舰尾。

此外,“海安”号还可携带一艘蒸汽舢板,可作为交通艇使用,艇上装有一门12磅火炮(76毫米),必要时该艇还可以改装为杆雷艇作为突袭武器。“海安”号还另外携带有六艘无动力舢板,其中三艘也安有12磅炮。“海安”号作为一艘大型军舰,舰上人员也多,额定乘员达360人,其中还包括陆战队。

“海安”号和“扬武”号均配备的六角形前膛炮

“海安”号下水后,江南制造总局再接再厉,于第二年(1873年)12月又建成下水了姊妹舰“驭远号”,黄浦江畔再次万人云集。

短短两年间,中国连续下水三艘二等巡洋舰——“海安”号、“驭远”号和“扬武”号,海军初步有了近代化的样子。中国造船的进步,也受到外国的密切关注。英国海军将领近距离观察后认为,“此舰虽然有几处缺点,但大体上造得很好”。

客观讲,“海安”号在建造时就落伍了。中国虽然进步很快,但却赶上了世界军舰技术大飞跃的时代,蒸汽化、装甲化等革命性创新全面涌来,挂着风帆、舰炮侧舷布置的旧式蒸汽军舰已经过时。不过,当时西方的旧式战舰依然保留了不少,所以这种落后的情况尚不突出。

“海安”号壮志不筹的一生

“海安”号是当时中国绝无仅有的大型军舰,吃水深度超过了6米,这反而成了该舰被批评的原因。因为,当时中国的海防政策是以固守内河与海口为主,“海安”号这种大型军舰不适合这类浅水区使用。

此外,“海安”号吨位虽然大,但是动力和武备相对偏弱,最大航速和主炮都比不上“扬武”号。“扬武”号虽然炮位较少,但装备了一门150磅主炮,超过了“海安”号的90磅炮。而且,“扬武”号乘员只有180人,运营费用比“海安”号经济得多。可见,“扬武”号虽然先下水而且吨位小,但设计思想更先进合理,福建船政局选择方案时要比江南制造局更加成熟。

1860年代的法国战舰

“海安”号乘员过多,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该舰360名乘员,每月薪粮费用达5700两,对于南洋水师来说负担过重。而且该舰吃水太深,无法用于长江内河,主要执行江防、守口任务的南洋水师,装备这种大船反而成了鸡肋。因此,南洋水师仅勉强服役了“海安”号,姊妹舰“驭远”号被搁置于江南制造局码头。这不得不说是,中国近代造船事业的一个悲哀!

尽管“海安”号得以服役,但她的一生却非常短暂,而且神秘消失于史书。1877年11月30日,“海安”号第二次访问日本,归国后于第二年进入江南制造局进行大修,此后就神秘失踪了,此后再也没有出现在任何记载中。

有人认为,“海安”号船体老化而不值得修复,而被拆解退役。但该舰仅仅建成六年,服役不过区区三四年,老化是绝对谈不上的。也有人认为,该舰从日本返航途中遇到严重损伤,或者船体和机器遇到了严重问题。但这么轻易就将中国最大军舰放弃,其中的理由令人难以理解。

从一些历史迹象看,我们也许可以这么猜测其中的内幕——“海安”号虽然舰大炮多,但总体上样式已经陈旧,而且不能进入内河使用。这艘船对于南洋水师来说,可能更像一块烫手的山芋。正因为如此,“海安”号遭到些许问题后,就迫不及待地将其报废。

“海安”号报废后,南洋水师正好将封存的“驭远”号启用,原来“海安”号的人员全部转到姊妹舰“驭远”号上,接替了“海安”号原来的职责。但是,“驭远”号的在南洋水师中的地位依然尴尬,仅仅作为接送要员的运输工具,或者执行一些训练航行,多次往返日本。

法国杆雷艇偷袭“驭远”号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8月23日法国海军偷袭马尾军港,“扬武”号为首的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灭。此时的“驭远”号,虽然吨位最大,但在南洋水师中只处于二流地位。中法开战后,南洋水师迅速组织“开济”、“南琛”、“南瑞”三艘新式巡洋舰以及“澄庆”号炮舰出击。老式“驭远”号原本没被计入战力,但为了凑数,勉强编入了出击舰队。

1885年2月13日,石浦海战爆发。南洋水师五艘战舰,与法国六艘战舰遭遇。尽管拥有三艘新式巡洋舰,但南洋水师指挥官吴安康遇敌就跑,而且丢下了跑得慢的“驭远”号和“澄庆”号。三艘新式巡洋舰“开济”、“南琛”、“南瑞”,凭借优于法舰的高航速,成功摆脱了法国海军的追击。

“驭远”号和“澄庆”号则只能被迫躲入石浦港内避敌。2月14日夜晚,法军出动两艘蒸汽舢板改装的杆雷艇,突袭“驭远”号。“驭远”号被偷袭后,慌乱中胡乱开炮,和没被偷袭的“澄庆”号开始自相残杀。次日天明,两艘军舰全部沉没于石浦港内。

就这样,创下国产军舰最大吨位记录的“海安”号和“驭远”号,全都以令人悲愤的结局走完了一生。

“海安”号和“驭远”号,因为种种原因,这两艘巡洋舰在历史上并没有太大名气,甚至连照片都极为罕见。但她们是中国造船业上的一个里程碑,是百年来中国努力建设强大海军的一段缩影,历史意义不能被忽视。(作者:陶慕剑)

1970年,“海安”号的国产军舰吨位记录才被“济南”号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