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期的娃黏人又胆小,培养宝宝的安全感,爸妈不要悄悄离开

这个时期的娃黏人又胆小,培养宝宝的安全感,爸妈不要悄悄离开

图片来源:站酷网

养孩子就是升级打怪的过程,宝爸妈们一路过关斩将,将婴儿胀气、睡眠不稳、宝宝湿疹……通通打倒!

宝宝终于大一些了,有了自主意识,宝爸妈终于可以轻松啦?

想——得——美!

01

什么是分离焦虑期?

你的宝宝原本可以自己安静呆在一个地方自己玩,被不认识的人抱起来也会笑呵呵的,可突然有一天你发现他变了,他开始粘人爱哭,一发现你离开或是陌生人靠近就会大哭,宝宝的种种分离焦虑和黏妈妈的现象,说明宝宝进入了分离焦虑期,这个时期也是依恋期。

分离性焦虑多见于小孩,指的是孩子跟家人有感情上的过分依赖,一旦离开情感上依附的人,会产生心理和生理上改变。

图片来源:站酷网

多表现为:哭闹、发脾气、打人、粘人等。

分离焦虑期从宝宝6个月左右开始,持续到宝宝18月龄,甚至到24月龄。分离焦虑期持续长短,跟宝宝的安全感建立有关系。

6-18个月大的宝宝,还没有“物体恒常性”的概念。

就是说物体在自己眼前,就确认物体是存在的,物体消失在自己眼前,就认为物体不存在了。所以当妈妈不在身边时,宝宝就会十分恐惧焦虑,认为妈妈消失了。

其实这也是,宝宝依赖妈妈的表现。

02

分离焦虑会持续多久?

发展心理学认为,“分离焦虑”是孩子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孩子心智成熟的必经之路。

调查发现,大部分孩子的分离焦虑高峰期集中在10个月到18个月,也有孩子从6、7个月时就出现分离焦虑,随着孩子认知发展的日益成熟,2、3岁时会得到缓解。

图片来源:站酷网

这个阶段其实最容易让妈妈“苦乐参半”、“悲喜交加”。开心的是妈妈终于感觉到自己对宝宝的重要性,但这种时刻粘在一起的欲望又容易让妈妈有些喘不过气来。

不少妈妈会在这个时候感受到罪恶感,因为宝宝只认自己,但自己有时候也需要一个人的空间,这种纠结会极大地给妈妈们压力。

其实,宝宝在离开妈妈的时候会焦虑,这是很自然的事,分离焦虑常常说明妈妈和宝宝有着紧密的关系,所以,不需要因为你需要离开他去做其他的事而感到愧疚,别对自己太苛刻,这个阶段,会随着时间过去。

03

分离焦虑期有哪些异常行为?

特别抗拒分离

分离焦虑期的孩子特别抗拒分离,尤其抗拒与宝宝的依恋对象(一般是妈妈)分离。

图片来源:站酷网

与他们分离时,宝宝会表现为哭闹不止甚至乱踢乱打。

喜欢黏人,尤其喜欢黏妈妈

分离焦虑的宝宝会把妈妈看得非常紧,甚至在妈妈吃饭、上卫生间都会黏在一起,让妈妈很无奈。

难以融入新环境

分离焦虑期的孩子到陌生环境会变得谨慎、胆小,总是机警地观察环境而不能快速融入环境。

04

面对宝宝的“分离焦虑”,妈妈处理的方式很重要,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和宝宝的依恋关系,而母子依恋关系建立得不好的宝宝,处理分离情绪就会出现困难,甚至还会影响成年后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

提前在家练习分离

图片来源:站酷网

置身家里熟悉的环境,孩子感觉更加放心,练习起来更容易入戏。

妈妈对孩子说:“我要离开这房间,去厨房拿苹果,拿完苹果就回来。”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单独在房间待半分钟、一分钟、两分钟……循序渐进地把离开的时间拉长。

给孩子和看护人时间适应彼此

请家里老人、亲戚或者请保姆照看孩子,一定记得要给看护人和孩子留出彼此适应的时间。

比如:妈妈产假结束时要上班,最好能让姥姥或奶奶提前来家和孩子建立新的依恋关系。

不要将自身的焦虑传递给宝宝

孩子总是想要得到父母全神贯注、持续不断的关注,爱和陪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度过分离焦虑是必然的。

图片来源:站酷网

在孩子分离焦虑期,父母首先要对自己、对孩子有信心。知道这种现象是孩子成长的表现,是一件好事,不因为孩子的哭闹,而紧张焦虑,把情绪带给宝宝。

相信自己,耐心安抚宝宝的情绪,分离焦虑期会平稳度过的。

制造轻松的家庭氛围

尽量让家里处于一个轻松的氛围,不要把不开心的事儿带回家,因为妈妈不开心的情绪会给宝宝带来紧张感。

长期处于紧张的氛围,很容易导致宝宝产生焦虑感。

所以,爸爸妈妈们,在进家门之前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情!

为宝宝准备熟悉的安抚物

如果宝宝能有一个平时非常喜欢的安抚玩具,它将会在这个时候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果还没有,你可以尝试用一件有妈妈味道的睡衣来当作在妈妈离开时安抚宝宝的代替物。

图片来源:站酷网

对于1岁以内的宝宝,妈妈要尽可能减少必须离开宝宝的次数,如果必须离开,要用宝宝能够听得懂的话告诉他,妈妈要离开一小会儿,但很快就会回来。

但是千万不要采取如下做法:

不理睬宝宝的哭声,狠心的走开;

硬掰开宝宝的手,然后离开;

把宝宝单独隔离到另一个地方,不让他看见,然后趁机走开;

趁宝宝玩得高兴的时候,偷偷地走开。

我们要做的只是不逃避、不欺骗、不偷偷摸摸的离开,我们学习尝试这些训练方法,也是为了更加科学的面对并且陪伴、鼓励着孩子尽快度过这个分离焦虑的阶段。

未来的路那么长,我们不可能陪孩子一生,但孩子的脚步慢,我们也要耐心的,去等等。

来源:综合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