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巨头6年暗战民用市场,却遭遇华为小米截杀

安防巨头6年暗战民用市场,却遭遇华为小米截杀



安防巨头们的危险已经到来,变革是唯一的出路!

根据2018年海康威视与浙江大华的最新年报显示,国内安防的两大代表性巨头,在过去的一年里双双跌入八年多来的营收增速最低点。

其中,海康威视的营收增速从2017年的31.2%跌至2018年的18.9%,而大华的营收增速则从2017年的41.38%暴跌至2018年的25.58%。

净利润方面,海康威视陷入了上市以来的利润增速最低点——20.6%,而大华则遇到了2014年以来的最低净利润增速,从前一年的30.33%骤然缩水至仅剩6.34%。

传统的安防市场,天花板已然肉眼可见。主动求变已经成为了摆在传统安防巨头们面前,一条不得不走之路。

这时候,摆在他们眼前的出路只有两条:

纵向,打破以往公共安全的天花板,以AI、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带动行业的升级,迈向智慧城市建设、智慧交通等高层建设;

横向,拓宽现有产品的市场,为其找到新的业务场景,从G端与B端分出精力,进军家用摄像头、智能门锁、甚至汽车电子等民用市场。

如今,纵向的变革如今已经打得火热,甚至引来了一众以华为、AI独角兽企业为代表的新型玩家入场;同时,横向的变革也早已打响六年,传统的安防巨头们纷纷下场互博,无论从产品的功能设计还是服务的定价标准都针锋相对,势要分出个你死我活。

这厢,海康推出了包年120的云存储套餐,那厢大华立刻定价110,从价格上形成绝地反杀。

但与竞争一同伴随而来的还有质疑。

掩盖在平安城市、雪亮工程的光环之下,这些安防巨头们究竟是怎样做民用市场的?他们的打法究竟如何?

在竞争最激烈的民用摄像头市场,面对华为、小米等ICT、手机巨头的半路伏击,他们的这场遭遇战将如何打响?

这个市场未来会走向何方?

通过走访调查,我们试图还原一个关于安防巨头进击民用市场的真相,以及他们在坐享18年市场红利后艰辛变革之路,以及掩盖在G端项目光环之下,民用市场静默而又喧嚣的市场崛起之战。

大幕已经拉开,一场好戏正在上演。

海康、大华的第二战场,鏖战民用市场

2018年的中国安防市场,喧嚣与沉默交错其中,热闹与失落同时并存,

这一年,热闹是属于华为、阿里与一众AI企业的,作为这个行业的新兴玩家,他们足够耀眼,也足够能引发这个行业的恐慌;失落是属于这个行业中一度光环披身了18年的传统巨头们,这一年里,增长下滑成为了他们共同的困局。

作为行业龙头,海康威视2018年营收增速从31.2%下滑到18.9%,净利润增速则从26.8%下降至20.6%的历年最低点。


紧随海康之后,大华的业绩也并不抢眼,2018年,大华的营收增长从2017年的41.38%暴跌至2018年的25.58%,为上市十年来的历史最低点。净利润方面,大华则遇到了2014年以来的最低净利润增速,2018年全年增速从前一年的30.33%,骤然缩水至仅剩6.34%。


增长放缓已经透过财报赤裸裸的展示,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成为了巨头们保持前行动力的新目标。

通过海康与大华2018年的财报我们也同时发现,“持续加大对创新业务的投入,培育新的增长点”已经成为了这两家企业一个统一的长期发展目标。

那么什么是创新业务?

海康对其的定义为“以视频技术为基础的萤石网络、海康机器人、海康汽车电子、海康智慧存储、海康微影、海康慧影”等业务。

大华对其的定义则为“机器视觉、机器人、智慧消防、视频会议系统、专业无人机等”。

毫无疑问,民用场景已经成为了海康、大华创新业务所重点攻克的一大方向,以及这两大巨头在增长博弈中的重要第二战场所在。

事实上,作为将要承担未来几年新的业绩增长动力的新业务,海康与大华早在2013年前后就开始相关的布局与谋划。

这一年里,刚刚上市三年多的海康就已经开始为将来的发展做好了打算——由海康威视副总裁蒋海青带领,成立面向民用市场的新品牌萤石。

初期,萤石定位为为家庭和个人的民用业务定位未互联网业务,亮相不久便推出了摄像机C1、C2、F1,存储设备N1,互联网视频盒子R1及报警盒子A1等一系列引发市场剧烈反响的产品。

大华则紧随其后,在2014年成立了子品牌乐橙,由时任华乐橙事业部总经理由梁磊负责,不过这一时期乐橙的主打目标则是亲子教育机器人,并未将太多目光放到安防或者传统意义上的智能家居之上,无论在市场反响还是业务进展上,都并未产生太大的水花。

回忆起这一段时光,后来的乐橙业务总监王延波表示“前几年我们犯了一些错误,走了不少弯路,但商业就是不断变化、试错的过程。在这段时间内,创业公司死了一堆又一批,现在我们能活下来并且对未来定位越来越清晰,这就是我们最大的胜利。”

只言片语之间,道尽了前些年大华乐橙进军安防C端市场的辛酸及坚韧。

到了2018年,大华乐橙从一把手到主要业务方向全数扭转。这一年前后谢飞接替梁磊成为大华乐橙的总裁,并确立了乐橙新的发展思路,即面向消费级业务,提出“1+N+X”解决方案,以乐橙云为核心,构建智能硬件、智能技术、视频云“三位一体”的N类业务生态,以及家庭看护、入户安全、商铺安全管理等X种应用方案,为家庭、商铺、小微企业提供围绕用户场景的智慧物联服务。

这一期间,大华的创始人曾多次公开为乐橙站台,并表示“在新的物联网时代下,乐橙作为大华旗下民用智慧物联网品牌将……朝着云安防+智慧物联的方向持续成长并引领民用安防行业发展,在视频云、大数据、人工智能方面推进产品与技术的创新升级,以视频技术为基石,致力于成为民用智慧物联的引导者。”

与此同时,在刚刚过去的2018,无论是探索已久的海康,还是刚刚扭转模式的大华,都动作频频。

2018 年,乐橙发布多款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家庭和商铺产品,包括人脸检测摄像机、声光警戒摄像机、 POE 摄像机系列、无线 NVR、消防报警器、视频智能锁等。

2018年,萤石推出“全无线互联网电池摄像机C3A”、“庭院灯摄像机LC1”、全无线可视对讲“电池门铃摄像机DB2”、“互联网指纹密码锁LT21S”、全屋家居智能控制的“智能墙壁开关P1”、“智能窗帘机MC1”、“儿童陪护机器人-萤宝”等全新产品,并延伸现有的IPC产品线及智能锁、智能猫眼、智能可视门铃等智能入户产品线,形成了以视频技术为核心的的全屋智能家居系统。

根据公开数据,萤石业务2018年的营收已经超过16亿人民币,占比海康2018年全年营收的3.2%,尽管并不算多,但是相较前一年的2.6%而言,依旧是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安防巨头的民用市场,遭遇战从三方面打响

作为在民用市场打响的新一轮战事,海康与大华的之间的遭遇战概括来说主要从三方面打响:产品、服务以及市场占有率。

产品层面,机器人、摄像头、智能门锁等产品成为了这两家企业的必争之地。

首先关于以智能门锁等为代表的智能家居产品,这是这几年大华进军民用市场的一大招牌产品。通过以安防视频为切入点,大华将视频的功能叠加到智能锁上,从而实现智慧门禁管理,访客管理等多方面的业务。产品设计上,乐橙视频云锁采用双供电系统,为锁体与摄像头独立供电,从而进一步延长供电时间,达到18个月以及半年。

海康威视的智能门锁产品与大华类似,同样使用的是人脸识别技术与门禁相结合,来进行访客管理。

机器人方面,海康机器人在2014年成立了机器视觉业务部,到现在已经有了千人的研发团队,正式的海康机器人业务部组建则是到了2016年才正式成立,当前,海康的机器人业务主要部署在智能领域下,产品则分了两大类:机器视觉和移动机器人。其中,机器视觉主要定位为硬件和通用算法的提供商,产品则分为智能相机、工业相机。移动机器人则又分了潜伏系列、移载系列、叉车系列、复合系列、重载系列等不同类型,主要应聚焦场内物流,结合移动机器人的柔性化,融合物流信息,优化物流配置。

与海康不同的是,大华的机器人一开始布局的是布局智能母婴的代表产品,定位为物联网+互联网的服务性产品。具体来说,乐橙推出的是一款高度为33cm的育儿机器人产品,自带显示屏,成为机器人的”脸”,头部和身子可以基于三轴转动,通过语音和触控屏幕进行交互,可以播放育儿音视频,也可以进行远程交互,具备视频通话、视频留言等功能。

服务层面,C端化成重点,云与软件层面的服务成为了产品的重要卖点。在民用场景之中,摄像头的功效一方面在于安防,另一方面其功能还主要在记录留存,当前许多家庭摄像头的都在其中加入了抓拍、生活记录等功能。

相应的,摄像头硬件的售出,只是企业为用户提供的服务的入口或者说第一步,后续的软件层面的服务以及云端的存储,才是业务的大头。

当前,萤石采用的是按天收费的模式,最便宜一年120元。

对标海康同服务水平的产品,大华的云业务定价不偏不倚,只比海康便宜十元,市场竞争的热闹程度,从中可见一斑。

最后,在成果以及规模方面,截止2018年财报发布时,萤石云平台拥有4,000万量级的设备接入、3,000万量级的用户。乐橙方面,大华财报中表示,截止2018年年底,围绕乐橙云的开发者数量达到2万多家。

进军民用市场,安防巨头遇到ICT巨头伏击

作为安防行业企业进军民用市场最坚固也是最后一道防线,即使是做家用摄像头,对一众安防巨头们来说,也并非易事。

早在萤石与乐橙成立初期,就已经将这些产品作为主打向外出售了。但即便如此,成本与思路的变化依旧是这些企业不得不迈过的一道坎。

海康CEO胡杨忠在某次会议上就曾经说:“把摄像机成本压缩到200以内,我没法做到。”而现如今,萤石不但有200以内售价的摄像机,甚至还不止有一款。

与此同时,以ICT巨头华为、小米生态链企业小蚁、360等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玩家的伏击,也成为了安防巨头们进军民用市场的一大劲敌。

而相比这些半路杀出的ICT、互联网巨头,无论是面向C端的渠道还是产品的设计,这些都是一个互联网企业在日常工作中的一个重点,而对于安防企业来说,想要直接触达C端用户几乎难上加难。

其中,华为的代表产品为海雀,通过联合第三方,华为正逐步建立起完整而庞大的产品帝国。

小蚁的产品则在价格上直接做到了许多安防企业无法想到的价格。定价一百多,二百多的产品比比皆是。

而360则起家于安全,转做家庭摄像头的无论是于品牌认知还是业务拓展都是顺势而为。而在产品定价上,360的家庭摄像头水滴系列产品,甚至一度卖到了一百以内的低价。

对于这些互联网巨头而言,赔钱换市场也是其一贯作风,如果竞争真的发展到白热化阶段,于安防企业而言,是否能花得起巨资来陪更庞大的对手们一搏也是个未知之谜。

物联网增加了市场空间,但安防巨头们并不好做

转战民用市场,于安防企业而言不仅是应该去做,同时也是不得不做。

一方面,这是一个机会广阔的市场,其中仅仅是民用安防这一方面,就有着极高的挖掘潜力。曾有统计数据表明,在中国,民用安防市场仅占安防市场总产值的6%,而最先发展安防产业的美国,民用市场产值则占总产值的50%以上。另一方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人均安防产品的支出更是远落后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是英国的1/9、美国的1/7,与周边国家包括韩国相比,也存在很大的差距,只有韩国的1/5。

而截至2017年,我国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四地的千人均监控摄像机数量均值约为41台,为美国均值的43%;二三线城市甚至只有美国均值的十分之一。

参照美国的市场发展,不难看出我国人均摄像头数量仍有较好成长空间,而其中最大的一部分组成正式来自于对家庭等民用场景的挖掘。

此外,AI物联网浪潮与安防企业的民用市场探索浪潮同时到来,两股势力交错碰撞,AI将会为普通的智能家居等硬件产品带来更大的可能,而安防巨头们的民用市场探索,所面临的正是这样一个由技术与时代双重催化而产生的巨大市场空间。

不过作为一块巨大的肥肉,这个市场并不好做。如何转换C端思维,如何将从前的优势转换过来,如何应对互联网、ict巨头的狙击都是他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结语:变革开启,传统安防进入物联网时代

安防产业的大变革时代到了,一方面传统安防业务到了天花板,而新玩家却在加速涌入。另一方面,物联网与AI的发展又为传统安防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突破可能可能。

纵向,将安防产品向等层设计延伸,从而构建起智慧城市的蓝图;横向,将产品打入不同市场,开启新的民用安防、智能家居甚至是汽车行业的新变局。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巨头们已经不得不变了,无论是海康在早年巅峰位置便主动出击为自身留好一条后路,还是大华在民用市场上从教育机器人调转枪口朝向视频物联网进攻,都是积极求变的体现。

但无论如何,进军民用市场,无论是六年以来的业务几经波折,还是博弈多年依旧只占总营收的零头来看,于他们而言并不容易,也不顺利。

思路上,面临的是B端到C端的转化;对手上,是拥有庞大体量以及资本优势的互联网玩家一路伏击,甚至价格屠夫的姿态强势入局。

但无论谁笑到最后,无论是以怎样的身份入局,过往在安防巨头进军民用市场上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安防行业大扩容,以及物联网AI技术改变行业的一大见证,透过海康与大华过去六年再民用博弈的PK,折射出的是这个产业在新的时代浪潮下做出的的自我探索与尝试。

安防行业变革的大幕拉开,究竟谁走的更快,谁是才是英雄,且听时间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