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和他的帝国

拿破仑和他的帝国

1769年,拿破仑·波拿巴出生于科西嘉岛的阿雅克肖城,是一个左撇子[2],他的原名叫拿破仑·布宛纳巴,1796年才改名为“波拿巴”。拿破仑一开始自认为是一个非法国人,希望有一天能让科西嘉岛从法国独立出去。

1778年12月15日离开故乡前往法国。1779年1月1日进入奥顿中学。在父亲卡洛·波拿巴的安排之下,拿破仑10岁时进入法国布里埃纳军校(Brienne)接受教育。拿破仑为人颇为好学,但作为一个从偏远且又是殖民地科西嘉来的“外来者”,身材矮小的拿破仑经常遭受其他本土学员欺辱,但他却十分坚韧且顽强,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赢得了许多本土学员的尊重。这期间,拿破仑在数学特别是几何学上展现出过人的天赋。

1784年10月19日,拿破仑以优异的成绩从布里埃纳毕业之后,被选送到法国巴黎军官学校,专攻炮兵学。

16岁时,父亲去世,家境贫寒的拿破仑提前毕业,进入拉斐尔军团并被授予了炮兵少尉军衔。1791年的法国政局变幻莫测,形势风起云涌。在法国大革命初期,代表了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派掌握了政权,他们建立了君主立宪制,1791年,国王路易十六勾结国外的封建反动势力,结果阴谋败露,王政被废除了。

1792年,代表了大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吉伦特派上台执政,9月22日,法兰西王国改为法兰西共和国。

1793年,波旁王朝复辟前的最后一任国王、路易十六被处决,引起欧洲各君主的恐慌和强烈的不满,英国、普鲁士等国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法国大革命开始面临严重的危机。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拿破仑·波拿巴,从此开始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

3.登顶之路

1793年12月,年轻的少校拿破仑小试牛刀,率军在土伦战役中一举击败英军,被共和国破格升为准将。

从少校直升到将军,拿破仑创造了欧洲军事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

第二年,因受政治牵连,拿破仑的准将军衔被罢免,但转年后的镇压保王党战役,又令他一夜之间荣升为陆军准将兼巴黎卫戍司令,拿破仑开始在军政界崭露头角。

1796年,拿破仑被任命为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一星期后与贵妇约瑟芬·博阿尔内结婚,随后便匆匆奔赴前线。

拿破仑在意大利取得多次胜利,最后迫使对方签订了停战协议。

之后,他又被派往中东,远征埃及、叙利亚并多次打败土耳其。

在他远征之时,欧洲的第二次反法联盟已逐步形成,国内的保王势力也在逐步增强,共和国岌岌可危。

1799年,拿破仑决定秘密赶回巴黎。

回到了法国的拿破仑,被民众当成“英雄救星”来欢迎,他趁势发动兵变,控制了督政府,接管了革命政府的一切事务,结束了大革命以来各种势力轮番交替的恐怖形势,成为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执政官。

他向人民自豪地宣称:大革命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1800年,拿破仑开始向反法联盟发动反击,他亲自领军,越过阿尔卑斯山,打败奥地利帝国,赢得了著名的马伦哥战役。

英国见势不妙,商议双方暂时休战,第二次反法联盟宣布失败。

1804年,通过公民投票,法兰西共和国改为法兰西帝国。

拿破仑从此成为法国人的皇帝。

一年后,他又在意大利由教皇加冕为意大利国王。

登上皇位后的拿破仑开始筹划入侵英国,但是,拿破仑并不精通海战,并且任命了错误的指挥官,经特拉法尔加海战一役,庞大的法兰西联合舰队全军覆没。

从此,法国失去了和英国在海上争夺霸权的机会。

英国开始挑动奥地利和英俄等国,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

海上失利的拿破仑陆上依然无敌,乌尔姆一战不仅瓦解了反法同盟,而且把神圣罗马帝国在地球上永久除名。

经过第四次、第五次反法战争之后,大半个欧洲都已被他纳入麾下,拿破仑成为了欧洲新的霸主、同凯撒大帝、亚历山大大帝齐名的拿破仑大帝。

至此,欧洲大陆上只有俄国没有被他控制,一心统一欧洲的拿破仑于1812年5月,亲率57万大军远征俄罗斯。

虽然拿破仑大军一路攻入了莫斯科,却也迎来了俄罗斯凛冽的寒冬。

本处以优势的法军在几个星期的灾难对战中,不是战死就是冻死,最后回到法国的只有不到3万人。

英国、俄国、普鲁士、瑞典组成了第六次反法同盟,在俄罗斯遭受重创的拿破仑,难以对抗,联军节节胜利。

1814年,巴黎被占领,拿破仑宣布无条件投降,保留了“皇帝”的称号,被流放到厄尔巴岛。

路易十八回到法国,重新成为法兰西王国国王,波旁王朝复辟。

1815年,拿破仑逃出小岛,率领700士兵回到法国。

一路被派来阻止他的法国军队纷纷阵前倒戈,拿破仑回到巴黎时,他已经拥有一个14万人的正规军和20万人的志愿军,路易十八仓皇而逃。

拿破仑重登王位。

欧洲各国迅速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集结70万兵力,当时的法国却只有28万4千人。

滑铁卢战役打响了,原本胜利在望的拿破仑,因迟迟等不到缓兵,而惨败收场。

拿破仑再次宣布退位,被流放到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

他拒绝再次发动人民抗战,开始潜心撰写自己的回忆录。

1821年5月5日,拿破仑在岛上去世,死因众说纷纭。

1840年12月15日,拿破仑灵柩被迎回法国巴黎,经过凯旋门,隆重安葬在巴黎塞纳河畔的老残军人退休院(巴黎荣誉军人院)。

“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那四十多次胜仗(实为五十余次),滑铁卢一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全部记忆。但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们忘记的,它将永垂不朽—就是我的这部《法国民法典》。

事实上不止《拿破仑法典》对后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起到了重大的影响,他征服欧洲的脚步使整个欧洲的陈旧基础彻底为之动摇。

拿破仑以一国之力对抗着整个欧洲的旧势力,坚守住了法国大革命成果。

但他试图通过武力来实现欧罗巴合众国的构想,又注定了他作为侵略者最终落得悲剧的收场。

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历史的长河里,从来没断过对于拿破仑不同的评说。

或许这也正是他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