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法中的帝王」:从明太祖朱元璋的谥号,看乞丐天子的开国功业

「谥法中的帝王」:从明太祖朱元璋的谥号,看乞丐天子的开国功业

什么叫做谥号呢?

我们来看看《辞海》给出的权威解释:中国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前事迹和品德,评定一个称号以示表彰,即称为谥或谥号。

也就是说谥号是给帝王将相们死后的盖棺定论,是对其生平的评价,不是随随便便一个普通人就可以得到谥号,它更多的是一种政治特权。

知道了谥号是怎么一回事,那我们再简单了解下谥法的起源。

《逸周书·谥法解》就详载: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之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

由此可知,谥法最早出现在周朝初年,当时周王姬发去世将要安葬,周公旦(姬旦)、太公望(吕尚)为了纪念先王功业,尊谥为武,便是武王。谥法这才开始被制定出来,成为后世遵循的重要典章制度。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虽然说礼崩乐坏,可谥法制度依旧保留了下来,甚至衍生出上谥、中谥、下谥。

上谥即褒谥、美谥,对所尊之人极力赞扬,比如齐桓公的“桓”字便是上等美谥。

何为桓?

按照谥法的解释,其中有一条为辟土服远曰桓。齐桓公在位期间,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国力强盛,称霸中原,不仅国土增加,四方亦臣服于下,谥“桓”字还是非常恰当的。

而中谥即平谥,不褒不贬,多含同情意味,比如著名的楚怀王,他的“怀”字便是平谥。

那么什么是“怀”呢?

谥法有言,慈仁短折曰怀,楚怀王执政早期,重用贤臣,人才济济,是楚国最为强盛的时代,也为他赢得名君美名,不过中后期误用奸邪,听信秦国说客张仪蛊惑,将楚国大好形势葬送,其本人也因入秦被扣留,落了个客死异乡的悲惨下场,故用怀字概括其一生,也倒是贴切。

至于下谥,便是贬谥、恶谥,具有强烈的批评意味,比如周厉王姬胡,他的谥号便是最下等的恶谥。

按照谥法解释,杀戮无辜曰厉,这是对暴虐之人的贬语。

周厉王是周代第十位君主,他在位期间因贪得无厌,与民争利,对于反对诽谤他的国人,都统统处死,由此衍生了“厉王止谤”、“道路以目”两个著名的典故,用“厉”为谥号非常之恰当。

谥法虽然历经春秋战国有了长足发展,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取消了谥法,理由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

不过由于秦朝二世而亡,谥法仅仅经过短暂的废止期,于楚汉相持时,就又由刘邦着手恢复。

汉代帝王的谥号从刘邦之后,都为两字,即“孝某”帝,如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等等,但到了唐代帝王的谥号的字数开始逐渐增多,且多为美谥,例如唐玄宗的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而宋代更是进一步将谥法规程化,以至于皇帝的谥号完全走向虚美的极端,字数也高达十六字,比如宋仁宗的谥号为: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庙号:仁宗。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一改唐宋谥号的以繁为美,以多为贵成例,崇尚简短,他要求亲王用一字,郡王用二字,公侯大臣也以二字为重。朱元璋去世后,其庙号太祖,谥号为“高”皇帝,也不过为一字。

这个谥号是建文皇帝登基后,命群臣议定的,庙号太祖自然不用说,“太”为非常、极大,古亦作大讲,用以形容开国定鼎的始祖再适合不过。而“高”字先秦前的谥法内是没有这个谥义的,它的出现始自汉太祖高皇帝刘邦。

隋唐时经学大家颜师古,曾在《汉书·高帝纪上》援引张宴批注:《礼》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刘邦出身低微,却开创了大汉王朝,此等功业前无古人,因而群臣特意新设“高”字以示无上尊崇。

但历数明代之前的大一统王朝,真正谥“高”字的帝王,也仅刘邦一人,特别强调一下,唐高祖李渊的谥号是: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并非高帝。

所以朱元璋去世后,新皇和文武百官当然要尊谥其为“高”皇帝,也只有这个“高”字才能突显朱元璋开国创业的艰辛。

这一点是毫无争议的,毕竟朱元璋的出身比刘邦还要不如,说淮右布衣都是抬举,他从一个贫困佃农到僧侣,再到乞丐,经历了生活最底层最后能“不阶寸土,一民呼吸响应以有天下,方册所载,未之有也。”这已不单单是用传奇就可以形容的,时人都认为太祖朱元璋的开国功业,要远超前代帝王,就连同样是布衣出身的刘邦都要稍逊一筹。

原本明代帝王的谥号都将会是一字,可靖难之役的爆发,让谥法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建文四年六月,燕王朱棣攻入京师应天,成为大明王朝新的主宰,为了从法理抹去得位不正的污点,朱棣一而再的打着尊祖的旗号,为自身正名,而太祖朱元璋的谥号也被重新追谥为十七个字。

这是将谥法重新恢复到唐宋以来的虚美繁复,而且因为宋代是十六个字,朱棣认为大明远胜大宋,自然是要比宋代多一个字,于是帝王的谥号便成了十七字,但与唐宋谥号重多字不同,明代的谥号前十六字不过是溢美加饰,最后一字才是最重要的。

永乐元年,朱元璋重新被尊谥为:圣神文武钦明启运後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号太祖。

谥号的前十六字,是每两字为断句,且每一个字都是有出处的,如“圣神”,出自《孟子》:大而化之之为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文武”,出自《谥法》:“经天纬地曰文,保大定公曰武”。并且又有《书·大禹谟》:“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这是对大禹的赞美,借此称颂朱元璋奋起江淮,混一海宇,“文经天地,武克祸乱”比肩上古贤君。

而“钦明”指天下敬沐皇帝隆恩。朱元璋在位三十余年,善待百姓之举,为历代之最,因而也最受百姓爱戴,其天子之恩德披四海,四方自然“钦明”。

后面的“启运”很好理解,就是指朱元璋开启了大明王朝的国运;“後德”是称颂品德;“成功”可不是今天意义上的成功,所谓“安民立政曰成,以劳定国曰功”,这是朱元璋推翻元朝,再造中华的功业。

最后“统天”字面意思,统御天下,而“大孝”则因朱元璋追尊四代祖宗,要比之前帝王上追三代还要多一代,是为孝之大也。

“高”正如前边所说,是定下的总基调,功最高,远超历朝,应为高皇帝。

至于嘉靖年间,朱元璋的谥号又被加谥到二十一个字,但它大体还是按照永乐年上的尊谥,进一步溢美的,笔者认为并无实际解读的必要。

因此总体而言,永乐皇帝朱棣为朱元璋上的谥号,基本是做到了对其生平功绩的论述,虽然都是专挑朱元璋一生的丰功伟绩来赞美的,但在唐宋以来形成的皇帝只能加美谥的规则下,倒也无可厚非。至少对今天的我们来讲,还是能从谥号中发现一个皇帝的生平功业,以及他在其整个王朝内所处的真正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