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自画康熙圣孙形象,却无视两个关键人

乾隆自画康熙圣孙形象,却无视两个关键人

向敬之

1

关于康熙传位雍正,是要隔代指定弘历的说法,民间传播很广,且为近世小说、电视剧大肆渲染,甚至还闹出了雍正为了给康熙一个“好圣孙”,不惜拿自己的女儿,调包汉人陈姓大臣所生的儿子。

金大侠的《书剑恩仇录》,强调汉臣陈世倌之子乾隆坚持做满人皇帝。

电视剧《钱塘传奇》,渲染汉臣陈元龙至死,寄望儿子乾隆以江山为重。

一切都是以康熙属意弘历,初次见面就爱上了他,推动情节的发展。

康熙传位雍正,是以再传弘历为条件之事,主要见于朝鲜的史料。

朝鲜《李朝实录》记载康熙弥留之际,召首辅马齐说:“第四子雍亲王胤禛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

此“胤禛第二子”,指的就是弘历。按齿序,弘历为胤禛第四子(实为第五子)。康熙驾崩前,胤禛的长子弘晖、未计入齿序的弘昐和实为第三子的第二子弘昀幼殇。故而,弘历就成了第二子。

康熙选择胤禛即位,是属意好圣孙弘历。这个明显值得后来继位的乾隆帝大书特书的荣耀,却不见于清朝史官所修的正史。

乾隆只是安排史官委婉地写道,康熙六十年,康熙帝在雍王府第一次见到十二岁的孙子弘历,非常喜爱,带入宫中养育,亲授书课,并带着巡幸热河避暑山庄。

《雍正王朝》康熙与弘历剧照

这些内容,不但《清史稿·高宗本纪》开篇有记载,而且清朝官方所修的《清高宗实录》开篇也有详细叙述。

乾隆即位后,史官秉承圣意,大造“圣母圣子”说:康熙帝初见弘历,“天颜喜溢”,连称弘历嫡母乌喇那拉氏与生母钮祜禄氏,是“有福之人”。(《清高宗实录》卷一)

《清高宗实录》卷一载:“木兰从狝,入永安莽喀围场,命侍卫引射熊。取初围获熊兆,甫上马,熊突起,控辔自若。圣祖御枪殪之,事毕,入武帐,顾语温惠皇贵太妃曰:‘是命贵重,福将过予。’……雍正元年癸卯春正月,次辛祈谷礼成,是为世宗登极后初次大祀之典。召上入养心殿,赐食一脔,意巳为他日付托之本,志早先定,仰告昊苍,故俾承福受胙也。”

不但康熙认为弘历的福分超过自己,而且雍正即位改元之日便暗示将传位于弘历。

如此看了,雍正于元年八月实践密建皇储,只是形式掩人耳目,而内容早已表露无遗。

这,似乎是雍正兑现对康熙隔代指定的承诺。

事实上,康熙疼爱弘历,可以视为祖父对聪明的孙儿之爱,但未必有太多特殊的政治用意。康熙有期待一代强过一代的可能,然而他作为一位成熟的政治家,未必对一个懵懂幼儿期望太大。雍正立弘历为储,也是因为满洲内部斗争激烈、弘时同情反对党允禩所致。

我们甚至可以大胆地猜测,如果年羹尧与雍正不分道扬镳,永葆蜜月期,雍正最后选择的接班人,未必是弘历,或许是年羹尧妹妹、敦肃皇贵妃所生的儿子。因为当时的雍正,遭到了包括生母仁寿皇太后在内的皇族宗室、八旗都统、满汉大臣与勋贵后代的集体抵制。他太需要年羹尧的支持了。

那么,康熙隔代指定好圣孙的说话,就更不靠谱了。

2

康熙最初推行嫡长子皇位继承制,不意皇太子胤礽不争气,做了三十多年的储君,却最后还是被废黜。

康熙帝一生生子三十五人(写进玉牒者二十四人),虽然有爱子如命的一面,但有耐人寻味的嫡庶之分。他最爱的还是唯一存活的嫡子、皇二子胤礽。康熙帝早早地对胤礽教以帝王术,待其长成后代皇帝祭祀,并数次监国,治绩不俗,在朝野内外颇具令名,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康熙的负担。

康熙曾言:皇太子自幼读书,深明大义,必然谨慎。上则祖庙社稷之福,下则臣民之造化也。我不胜喜悦。你在宫稳坐泰山理事,我在外放心无事,多日悠闲,此可轻易得想乎?我之恩福盖由行善而致也。我在此无不告知众人。你如此孝顺父亲,诸事挂念在心,我亦祝你长寿无疆,子孙同你一样孝顺,亦如此恭敬你。 这是我人生一大畅快事也!

康熙对胤礽赞不绝口,同时也对他溺爱放任,导致了胤礽性格暴戾,淫乱宫闱,复立后铤而走险,最后于康熙五十一年十月,再以罪被废黜,仍禁锢于咸安宫。但是,康熙帝虽然将胤礽幽禁,却把已成年的胤礽之子弘晳,带在身边亲自教养,大有直接传位于孙的迹象。

《皇太子秘史》刘德凯版康熙帝和马景涛版胤礽剧照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第一次废黜太子胤礽时,康熙帝亲自撰写告天祭文中说:“臣虽有众子,远不及臣。”(《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三十四,康熙四十七年九月辛卯)康熙对诸皇子失望,开始有意于孙辈中寻找理想的继承者。

或当时康熙想过,经过储君胤礽,日后把江山会交到弘皙的手里,故而对他的宫廷教育很特别。

或担忧重蹈前明覆辙,出现朱棣所谓奉天靖难一役,而及时终止了改立皇太孙的想法。毕竟他对朱元璋是非常崇拜的,称其“治隆唐宋”,也会将其择孙乱国当做血的教训。

弘晳不幸,未能入承大统,虽然被雍正帝封为和硕理亲王,却在乾隆即位之初以“弘晳逆案”,革爵罢籍,幽禁至死。

3

康熙后期探索秘密建储计划,皇十四子胤祯成为了满朝瞩目的暗定储君人选。

康熙五十七年春,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喇布坦出兵进攻西藏,拉藏汗向康熙帝请兵救援。是年十月,康熙任命颇具军事才干的胤祯为抚远大将军,统率大军进驻青海,讨伐策妄阿喇布坦。

胤祯西征,康熙命以天子亲征的规格出征,用正黄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样。起程时,康熙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出征之王、贝子、公等以下俱戎服,齐集太和殿前。其不出征之王、贝勒、贝子、公并二品以上大臣等俱蟒服,齐集午门外。大将军胤禵跪受敕印,谢恩行礼毕,随敕印出午门,乘骑出天安门,由德胜门前往。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并二品以上大臣俱送至列兵处。大将军胤祯望阙叩首行礼,肃队而行。

第二年三月,胤祯抵达西宁,开始指挥作战。他统帅驻防新疆、甘肃和青海等省的八旗、绿营部队十多万人,进剿叛军。

康熙降旨青海蒙古王公:“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既与我当面训示无异。尔等惟应和睦,身心如一,奋勉力行。”(《抚远大将军奏议》)

贝子身份的胤祯,被直接成为大将军王。康熙的这一系列做法,让诸王公大臣,都以为康熙要推重胤祯,让其建立巨功而好立储。

胤祯画像

胤祯是胜任大将军一职的,统帅全局,调度沉稳,指挥平逆将军延信由青海、定西将军葛尔弼由川滇进军西藏。八月,葛尔弼率部进驻拉萨。九月,西藏叛乱彻底平定。

然而,最后,留在京师的雍亲王胤禛,在理藩院尚书兼步军统领隆科多的支持下,成为了后来的雍正帝。

雍正要对康熙指派胤祯西征,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康熙五十七年十月,命胤祯为抚远大将军一事:“只因西陲用兵,圣祖皇考之意,欲以皇子虚名坐镇,知允禵在京毫无用处,况秉性愚悍,素不安静,实借此驱远之意也。”(《大义觉迷录》卷三)言下之意,康熙帝不希望胤祯陷入皇储之争,怕他生事,故而将他调离京师。

雍正说,老十四任抚远大将军后,“以允禵之庸劣狂愚,无才无识,威不足以服众,德不足以感人。而陕西地方复有总督年羹尧在彼弹压,允禵所统者不过兵丁数千人耳”。

按照雍正的说法,允禵无能,显然不可能成为皇位继承人。

但是,从抚远大将军的任命意义来看,它不仅攸关西线战局,而且关系清朝安危。准噶尔部控制西藏,就有可能借黄教煽动蒙古各部脱离清朝统治,康熙三征准噶尔而再次用兵西北,就是要绝对控制西藏而进一步争夺蒙古统治权。

对于这样的政治使命,康熙帝必然会因选择他所最信任、认为最有能力的人出任大将军,代替天子亲征,赋予储君的抚军大权。大任落在年轻的胤祯肩上,而非成熟的胤禛等人,足见康熙别有用意。

倘若康熙在临终前,属意老十四,那么后来所谓乾隆为康熙圣孙之说,多半为最后的胜利者为自己脸上贴金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