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之夏·采访手记」海上丝绸之路从这里走来

「小城之夏·采访手记」海上丝绸之路从这里走来

梅关古道

在江西西南与广东交界的梅岭之间,有一条始通于秦朝,主凿于唐代的古驿道,因所处梅岭之上故得名梅关古道。这条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驿道,曾经是沟通中原和岭南地区最佳路线,亦是海上丝绸之路唯一的陆上通道。纵观两千年风云,数不清的历史人物行经于此,说不完的故事与它有关。在江西工作多年,一直想找机会去那里看看,但碍于大余县离省城车程需7小时,所以一直没有成行。世人皆知过山海关而入东北,出玉门关则抵西域,但江西境内历史更为悠久的梅关却鲜为人知,它存在的意义可以与上述两座雄关相提并论,甚至在历史上发挥的实际作用时间更长,幸得这次采访安排,终于能够近距离的走近这座关隘,触摸它的历史脉络,感悟它的沧桑变化。

梅关古道的两端如今分别是江西省大余县和广东省南雄市,两千多年前经古道向南越过梅岭垭口就不再是普天之下的王土。一扫六合的秦始皇在北击匈奴的同时发兵南越这片化外之地,五十万虎狼之师途经梅岭进入岭南,并在岭口设关。由此一条联通东南地区的通道被打开,兵士商贾物资经由此路南来北往,岭南地区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故地。

采访过程中我有个疑惑,为什么中原前往岭南的最佳路线要翻越梅岭经过梅关呢?大余县史志办原主任邓思喜告诉我,因为古代长途运输首选水运,从长江经鄱阳湖船只可溯赣江而上抵达章水尽头,此处就在梅岭脚下。人货下船,沿梅关古道步行几十里翻过海拔四百余米的垭口,就可抵达岭南浈水岸边,由此沿江而下可直通珠江进入广州,因此梅关古道自然成为这条交通大动脉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我不禁联想起许多历史上的地名,当真正站在那里的时候,你会发现它其实就是窄窄的一条通道,却在历史上承载了重要的历史使命,沟通起文化传承的脉络。

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后来写下千古佳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并成为一代名相的张九龄回到岭南故乡,此时的梅关古道虽然已是往返中原的必经之路,但由于年久失修,走起来非常不便,而当时岭南地区的广州已经成为唐帝国对外贸易的重镇,广州通海夷道甚至取代战火不断的西域丝绸之路,成为李唐王朝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这个国家需要一条畅通的交通大动脉来保障境内货物的运输,张九龄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开凿驿道的重任。在得到政府的批准后,张九龄亲自勘探路线并主持了这项工程。历时两年,终于开凿出一条长约十余公里,路宽一丈有余,路面用砖条和鹅卵石铺砌的驿道。此后的梅关古道一片忙碌,出现了“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热闹景象,景德镇的瓷器、东南亚的香料、阿拉伯的珍奇异宝在这条路上昼夜转运,就连博得杨贵妃一笑的荔枝,据传也是由此路运抵长安。海上丝绸之路唯一的陆上通道逐渐体现出自己应有的价值。

驿道的修成不仅有利于物资的运输,也促进了人员的流动。每当中原地区发生战乱时,许多北方的流民就会携家带口通过梅关古道迁徙到相对平静的岭南躲避战乱,而许多被贬岭南或者海南的官员也曾在此留下自己的足迹,如谢灵运、宋之问、韩愈、黄庭坚、苏轼、汤显祖等人都曾取道这里并留下诗作。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失败,在从广东被押解回北京的途中路过梅关古道,进入了自己的故乡江西。虽是游子归乡,但是山河已破碎,想到此情此景,他写下了一首《南安军》: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谁同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王阳明曾经作为南赣巡抚主政一方,范围就是今天的赣州至大余一带,在此他曾讨灭南赣盗匪、平定宁王之乱,并数次翻越梅关前往南方。明嘉靖七年秋,五十七岁的王阳明在广西平定叛乱后,由于身体不适请求告乡养病,然而返程途中他的病情越来越重,当他从广东翻越梅关进入江西南安府这块熟悉的地方时,他已经非常虚弱了。他在此修养并接受当地官员和百姓的接待,但五日之后这位倡导“知行合一”的大儒客死异乡,梅关古道留下了他最后的足迹。

再辉煌的历史也总有褪色的那天,大余县史志办原主任邓思喜介绍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逼迫清朝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多处沿海城市为通商口岸,中国门户洞开。随着坚船利炮横行海岸线以及长江航道,海上丝绸之路慢慢失去了它的作用,作为路上通道的梅关古道自然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曾经时而金戈铁马、时而游人如织的场景一去不返。

虽然如今的梅关古道已被辟为旅游景区,亦不见当年的繁盛场景,但当自己的双脚走在那凹凸不平的碎石路上,双手触及一千多年前被凿开的山体,想象着张九龄、苏轼、文天祥、汤显祖曾在身边的大石头上歇息,我突然感觉历史变得那么的现实,离自己如此之近。目力所及的景色,吹过脸庞的微风都与千年之前没有任何差别,倘若熟悉历史甚至可以畅想一下历代大儒坐在此处时的所思所想。而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也在这里被物化为一步一步的脚印以及可以触摸到的关隘砖石。

古道两端的城镇如今都已发展壮大。离梅关仅十公里远的江西大余县,在1907年发现世界上第一块钨矿石,近百年时间里为中国的出口创汇、特种钢铁工业作出了突出贡献。虽然现在资源枯竭,但大余用最短的时间逆境突围,成功实现了由依赖资源到超越资源的华丽转身。

新材料、钨精深加工、新能源、资源综合回收利用、汽车整车生产及零部件配套五大领域快速崛起;经济指标逆势上扬,考核指标从以往的倒数跃升全市前列,成功实现经济快速转型高质量发展;入选“中国最美绿色生态旅游名县”“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

千百年过去,梅关古道两端依旧生气勃勃。(记者李竟成 范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