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掉记忆的橡皮擦存在吗?脑科学帮孩子锻炼记忆力,完善心理拼图

擦掉记忆的橡皮擦存在吗?脑科学帮孩子锻炼记忆力,完善心理拼图

在我们的想象中,人的记忆好像无数个文件夹。当你需要调用的时候,打开相应的文件夹就行。但实际上,我们的大脑并不是这样运作的。

记忆其实是一个联想机器。当大脑处理当下的某些信息、比如一个想法、一个场景、甚至一种气味时,会把当下和过去类似的体验联系起来。因此,记忆可以说是过去影响现在的方式。

01 记忆的两种形式——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比如,当你给宝宝换尿不湿时,你不需要在心里默念“先把宝宝衣服解开、拿出脏尿布,放上干净尿布”这个流程,而是不加思索的直接处理。过去无数次换尿不湿的体验,影响了你现在换尿不湿的熟练行为,这个过程中你根本意识不到你在“回忆”如何换尿不湿,但记忆确实在发挥作用。这是记忆的一种形式——内隐记忆。

但是如果你回忆的是第一次给宝宝换尿不湿的经历,你大概需要集中注意力好好想一想了。这是记忆的另一种形式——外显记忆,你会意识到你正在回忆过去的事情。

外显记忆指的是意识层面回想起的过去的经验;而内隐记忆是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为我们建立某种特定的心理模式。

比如,一个孩子在音乐上多次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他就会创建“我不喜欢音乐,我没有音乐细胞”这种心理模式。更极端的例子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一次痛苦的经历被编码成内隐记忆进入大脑,一点声响或一个场景就是在这个人意识不到的情况下触发这段可怕的经历。咱们老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这个意思。

02 如何有意识地控制和使用内隐记忆?

看上去,内隐记忆是以一种不被觉察的方式来操纵我们。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更加有意识地控制和使用内隐记忆呢?

大脑中有个部分叫做“海马”,它负责把内隐记忆的所有形象、情绪和感受拼凑起来,组合成完整图像,从而形成对过去经验的外显式理解。这也叫内隐记忆的外显化。当内隐记忆没有被海马整合时,它们会以一种想不到的方式影响我们的认知。就像那个认为自己没有音乐细胞的孩子,他会进一步讨厌、回避音乐课。只有当内隐记忆被海马整合,形成外显图像的时候,我们才能反思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当那个回避音乐课的孩子意识到是老师和同学的嘲笑给他造成了心理障碍,这已经成为了过去了,他就有可能打破自己“不喜欢音乐课”的固有认知模式,去尝试参加音乐练习。

掌握内隐记忆的概念,对我们教育孩子的启示就是:当孩子的反应看上去反常、不合理时,我们需要考虑一下,是不是某一段内隐记忆给孩子建立了某种心理模式。

对于消极的内隐记忆,我们需要把它显性化,帮助孩子去探索,去理解甚至主动处理这段内隐记忆。这种做法可能与我们的通常认知有所不同。

一般认为,如果孩子经历了什么坏事,家长一般要避免提及,以免刺激到孩子。时间久了,孩子自己就忘了。但是现在我们了解到,痛苦的记忆不会被忘记,而是藏在大脑深处,成为内隐记忆,对孩子产生难以觉察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帮助孩子,鼓励他尽可能生动描述曾经的经历,还原当时的情景,重新回顾这段经历。举一个例子:小男孩因为同伴被自己带去的小刀子弄伤了,从此对刀子、锯子等产生莫名的恐惧,甚至不愿意参加自己最喜欢的手工车DIY大赛。这时,孩子的父亲陪着他回顾了整个事情,鼓励他像看电视剧一样在大脑里回忆整个过程并讲出来。在不断讲述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把关于刀子的内隐记忆外显化,放下了对刀具的恐惧心理。

03 用讲故事的方法,帮孩子扫除不快记忆,增加掌控感

可以说,最好的回顾经历的方式就是讲故事。如果那段痛苦经历的一些细节对孩子有强烈影响,他可能还没准备好去回忆。比如小男孩对于朋友受伤的过程心存恐惧。这时候可以给他一个虚拟的思想遥控器,对这些情节暂停、快进到他愿意讲述的部分,让他增加掌控感。然后再回到当初暂停的地方重新讲述。

这时家长要对孩子强调的是:我们已经看到了结局,小伙伴没有大碍,两个人还是好朋友等等。以积极的结局鼓励孩子去面对被快进片段。通过多次这样的重温,孩子就可以去面对这段令他不安的往事。

内隐记忆会不知不觉的发挥作用,影响人们的行为和决定。我们需要内隐记忆外显化,和外显记忆一起整合成完整的心理拼图,让孩子充分理解自己的经历,意识到内隐记忆对他的影响。这样才能更好的处理掉这部分经历。讲故事是把内隐记忆外显化的好方法。如果不能舒服的回顾所有过程,我们可以交给孩子一个虚拟的思想遥控器,帮助他获得更多的掌控感。